當父母的都知道養孩子是一件不辭辛苦的事,尤其是孩子還沒有上幼兒園之前,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幾乎要把所有的時間留給孩子。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上幼兒園輕鬆二三年後,又要面臨上小學之後的事。
孩子開始上小學後,「這件事」家長先不要聽老師的,以後會很辛苦
身邊有一位寶媽吐槽說,剛開始認為孩子上小學後能夠苦盡甘來,終於能有短暫的自由時間了,可沒曾想孩子上小學的第一天,班主任就要求我和孩子爸每天檢查監督孩子作業,檢查完在作業後面簽字。
爸爸工作忙沒時間,平時都是我給孩子檢查作業簽名,後來因為作業難度較大又怕老師說孩子,不想讓他受委屈,逐漸老師給留的作業全都成我的了。僅僅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自己就被整得疲憊不堪。
和朋友閒聊天,朋友說她家孩子都是爺爺奶奶檢查,有一次孩子錯題太多被叫家長,老師當面還在責怪是家長的問題。孩子奶奶很生氣地告訴老師「哪有那麼多的時間監督和檢查孩子作業,送孩子來學校就是為了學習的,不要把過錯都歸咎於父母!」
現實生活中,可能還有很多家長對於同樣的事情處於迷茫狀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家長要不要聽老師的監督孩子寫作業?應該如何輔導他?
家長要不要聽老師的監督孩子寫作業?
很多家長監督孩子寫作業,本意是想讓孩子專心在作業上,早點寫完可以干其他的事。甚至有些家長因為心疼孩子直接幫孩子做作業,然而事實證明你的這種好意,不僅會有操不完的心,在孩子眼裡過於干預還有可能是一種「監視行為」。
德國教育專家特勞特維恩認為:父母不應該過度監督或幫孩子寫作業,這種行為既會誤導老師認為孩子學會了,還容易剝奪孩子自主和獨立能力,讓孩子產生依賴性。
還有的父母會有這樣的困惑:從老師那得知孩子上課認真學習,在家裡看著寫作業時狀態很好,可沒人看著自我管控能力就非常差總是開小差。
這種現象可以用哈佛大學心理專家喬治·埃爾頓·梅奧提出的「霍桑效應」解釋,意思是指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被家長或老師和關注時,會刻意改變言行舉止的效應,實際上孩子的自律、獨立能力很差。
綜上所述,不建議家長幫孩子及過度監督孩子寫作業,可以「適度」地輔導他。
應該如何輔導孩子寫作業?
1、經常激勵孩子:學習再好的孩子在寫作業過程中也會遇到困難,此時父母要多關心、激勵他們積極面對困難,做好觀察指引工作。
2、父母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他們學會過程中以身作則遠遠要比懲罰說教的方式更管用。如孩子在學習時父母也在看書、工作、做家務等,寫完作業後再加以檢查。
3、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與其兩眼盯著孩子寫作業時的一舉一動,浪費自己時間也影響孩子,不如放心大膽地讓他獨立完成,最後可以給孩子提出意見以及解題思路,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不過家長不管是監督還是陪寫,都不如孩子本身的自律立竿見影。一個自律的孩子,不用大人看著寫自己也能完成得很好,合理安排好自己學習、自律的時間。
不過孩子的自律是靠父母培養出來的,首先就是要給孩子定規矩,但是怎樣讓孩子守規矩,是家長需要做好的功課。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觸:寶寶越長大越「不聽話」,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煩惱,就是在應該對孩子有所管教的時候而沒有,「熊孩子」自此而生。
這裡推薦一本好書,書名為《給孩子立規矩》,是由兒童發展心理學家以及兒科醫生布雷澤爾頓教授總結的一套書中的一冊,也是我國知名育兒專家 崔玉濤老師作序力薦的一本書。
這本書好在可讀性極高,真實場景大量呈現,語言平常,情景豐富又具有代表性,沒有半點理論概念,是一本很容易就能看進去的書。
書中向父母生動展現了孩子在不同階段會遇到的挑戰,以及具體應該在哪方面對孩子表示支持與鼓勵促進孩子的成長、如何運用共情進行管教、如何讓孩子最後形成自律。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知道管教的力量不在於父母本身多強大,而在於管教的方法孩子是否能接受以及能接受多少,而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幫孩子形成自律,《給孩子立規矩》一書的立意便是如此。
不要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這樣就可以,我家孩子根本不吃這一套」,歸根結底,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養出一個自律的孩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MMhrHUBxV5JH8q_IUV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