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文化看產品思維

2019-10-10     產品之術

引子

上周是久違的國慶假期,我去了日本玩。

選擇的是京阪奈線,一路看了不少日本的風土人情,並且著重以產品經理視角看了下日本的設計文化。

整個感覺就是各種產品都非常有設計感、簡單、規整且具有工匠精神。

所以寫篇文章總結一下,跟大家聊聊產品視角中的日本。

遊客站有中文報站

日本地鐵標配是日語報站,但在京都的東福寺等景點,會有中文和韓文語音播報。

這時作為一個不懂日語的遊客,突然聽到自己要去的站,有母語播報,頓時就開心了。

一方面是確認沒有下錯站,另一方面是瞬間感覺到被尊重。

猜測是日本地鐵根據大數據來計算遊客下車的數量,獲得類似站點,然後配置播報規則。

日本的地鐵還是很快的,如果每個站點都播報,那麼幾乎乘客乘坐地鐵的全程都會聽播報音,會很影響乘客體驗。

而通過這種用戶分群的方式,把最提升體驗的點找出來做到極致,不打擾的點做到不打擾,讓整體的體驗就非常合理了。

聽到這種播報的瞬間,就是地鐵遊客用戶的aha時刻了。

紅綠燈有進度條

日本的紅綠燈在行人看的這邊也有進度條。

比如國內的紅綠燈一般是機動車側,才能看得到倒計時。而行人如果需要看紅綠燈時間怎麼看呢?只能遠望高高的機動車側紅綠燈,看時間來推算自己的過路時間。

這個時候畢竟有一個推算的過程,相當於人在做一個信息處理。實際上,在某些特殊規則下,不一定是機動車綠燈,行人就能過路的。

所以這個推算處理的過程,會存在一定風險。雖然99%的情況下,都是對向綠燈就可以過路,但一旦存在僥倖或反應錯誤,這1%就會釀成大錯,推算到全體交通行人的身上,就是一個極其嚴重的數字了。

而日本的紅綠燈在行人側直接增加了進度條,也就是說,他們充分考慮了行人的訴求。

雖然紅綠燈,是為了保障機動車輛有序運行而設計的,但其核心,也是為了行人的安全。那麼既然是為了行人安全,就做到極致,讓行人充分掌控自己過路的時間。

這種核心矛盾方案做到極致的思想,讓人十分驚嘆。

計程車自動開關門

日本的計程車司機在駕駛座位有一個按鈕可以直接開關後門。

這種體驗好就好在,司機可以來掌控開關門的控制和風險,給乘客一種省心省力安心的感覺。

至少我在打車的時候,不需要擔心不知道這個車型的車門如何開,也不需要跑到前座窗口問司機是否能承接,只要日本司機向你打開后座,你上車表明目的地就可以了。

下車的時候,也不需要你東張西望,司機會停到安全的地方自動為你打開一側門,你遵守司機的建議從那個門下車就好。

整個的體驗非常舒心自在。

但計程車的問題是價格比較貴,起步價大概40塊錢人民幣,走4公里左右就需要100多人民幣了,這對於京都的普遍收入水平來說,還是比較高的。

但日本普通計程車的體驗,甚至要好過高級網約車,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大家都打一下試試。

很古老但交互合理的自助點餐

大部分飯店都是有自助點餐門口,會有一個大型的櫃機用於點餐。

櫃機會展示很多菜品品類。最厲害的是,這些櫃機的交互都非常合理。雖然視覺上不是最流行的UI設計,但我遇到過的所有機器,都可以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不需要看提示語,就知道如何操作。

達到這種低門檻交互水平,需要合理的產品邏輯加上合理的互動設計方案。

合理的產品邏輯是,能充分考慮到這個流程中,用戶的目的,以及心理預設的流程。同時,能充分考慮到各種用戶群體,在各個流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再用合理的互動設計和視覺設計體現出來,才能造就這樣一台台經久不衰的點餐機器。

正因為把握住了業務的核心矛盾點,好的產品才會經久不衰。

結帳的時候告訴樓下把鞋子準備好

我在日本吃的一家壽喜燒需要換鞋子,鞋子會被門口的老伯存放到柜子上。

體驗特別好的一點,當我埋單結束下到一樓的時候,居然發現我的鞋子已經被齊齊整整地擺放好等我穿了。

這一點讓我很驚訝,相比於大多數的記號碼、亮手牌流程,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在短短1分鐘就能找到我的鞋子並擺好的呢?

問了才知道,原來當問結帳的時候,結帳的櫃檯人員會發消息並喊話給樓下準備鞋子的服務人員。

這樣他在知道我進入埋單流程的時候,他就收到了我即將下樓的訊息和我的座位號,就可以第一時間通過這些訊息來安排好我的換鞋服務了。

相比於記號碼、亮手牌的服務流程,日本這個換鞋流程把客戶需要記錄的東西讓服務員來記錄,在成本極低的情況下,又打造了客戶的巔峰體驗。

雖然那家壽喜燒很甜,並不合我的口味,但我永遠不會忘了這個換鞋服務的細節和它傳達出來的思想。

一蘭拉麵先收錢再排隊?

再說一個套路的。

香港的一蘭拉麵會把自己排隊就餐的排隊隊伍,用帘子和轉彎給隱藏起來,這樣你剛看到的時候,會覺得沒有多少人排隊。而排著排著發現,你往前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帘子,過了一個又一個轉彎,居然還沒有到隊頭。我覺得這可能是他們刻意對排隊情況做的一種美化,來避免給客戶帶來負面情緒。

而日本的更甚。

日本的一蘭拉麵會有一個玄關來擋住排隊隊伍,也就是說,你在門外看的時候你會發現沒有人也不需要排隊。

這個時候我就欣然進店,店員順勢指引我,在機器進行點單支付。

等我交完錢拿到點餐牌,準備入座的時候,過了玄關,我發現長長的排隊隊伍。

而這個時候我已經交過錢了,我也不能退款再選擇換一家店,只能乖乖排隊。

這種先收費再服務的方式讓我想起了國內某些平台的手機購買業務。

往往是承諾一周發貨,但最後大機率會毀約。到期往往進行砍單或者延期發貨,哪怕最後不能成交,他也可以吃掉你退款錢這段時間的利息。

個人感覺,想玩復購率的生意,還是老老實實做好產品,千萬不要搞這種套路。

否則從一蘭拉麵,變成一蘭金融,就貽笑大方了。

大阪燒靠情懷?

最後說一個比較感人的。

在大阪最後一晚我們選擇去吃大阪燒,其實整體的體驗很差,一個是等位等了很久,再一個大阪燒的味道我實在不能接受,有點偏甜和偏咸,吃的過程中我就一直在喝水。

但那一餐大阪燒我永遠印象深刻。

原因是,那個老闆是個老爺爺,他看到顧客吃完準備埋單的時候,就會掏出一疊紙,抽出一張寫上祝福語。

我們埋完單很快就起身離開,剛走出門,他就追出來說wait a moment。

然後掏出一疊賀紙,抽出一張用中文寫了兩個字,再會。

因為是用毛筆寫的,所以會有墨跡,很濕。

這時候老闆拿出吸墨紙,細緻地幫我們吸好,再雙手遞給我們。

瞬間我就被擊中了。

日本文化是講一期一會的,能講出再會的人,一定是很有情懷且感性的,尤其還是對陌生的、來自大洋彼岸的、見面機會很少的顧客。

這一種心智連接和祝福,變成了美好的回憶,成為我們時常憶起的美好瞬間,我覺得這就是生活給認真對待者的饋贈吧。

哪怕有再多困難和不公,仍然保持一份純真赤誠的初心,是我們應該追逐的一種人生態度。

總結

總結一下,日本的文化中透露出了濃濃的產品思維和設計感。

無論是對產品邏輯的打磨,還是對巔峰體驗的打造,再到對用戶心智的強連結,都讓人驚訝。

這些好產品的誕生,是每一個有匠人情懷的生產者,認真生活,努力思考的結果。

所以我想對於產品經理來說,最重要的莫過保持初心,認真生活。只有保持初心才能不斷追求卓越不斷輸出,只有認真生活才能不斷發現生活中的痛點不斷吸收能量。

希望大家都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有足夠大輸入和輸出。

以上,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J-L1m0BMH2_cNUgsK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