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足山,又名九曲岩、滇巔岩。山平頂向南,前舒三趾,後伸一趾,狀如雞足而得名。位於雲南省賓川縣城西約三十三公里的煉洞鄉境內。雞足山左靠金沙江,右臨大理洱海,與蒼山遙遙相望。山勢雄偉,氣勢磅礴,山上景色優美,千岩競秀,奇峰四起,百潤爭流,古樹參天,別具風格的三十六寺、七十二庵隱映在蒼松翠柏之中,是我國有名的佛教聖地和風景區。
雞足山是雲南的佛教聖地,整座山海拔三千多米,從上到下一百多間大大小小的寺廟,許多信徒來這裡祈福許願。
在雞足山的一天,經歷了明晴霧雨,在霧裡,像極了迷幻森林,在金頂寺上,藍天和陽光的出現轉瞬即逝,就像光陰里的機遇,抓得住就是你的,抓不住也只能任憑時光飛逝。森林裡的萬物都是有靈性的,遇到的每個人都是善良的,阿彌陀佛。
從唐代開始,雞足山寺院廟宇代有所修,到清光緒時,已發展成以祝聖寺為中心的108所寺廟。其中有建在萬丈懸岩上的金頂寺;有高達四十米的楞嚴方塔、美麗的姐妹塔和尊勝院的喇嘛塔;還有重達三千餘斤的青銅巨鼎。金頂銅閣的銅瓦、銅柱、銅牆、銅門和兩米多高的大香爐,煮飯可供千人以上用餐的兩口大銅鍋,以及祝聖寺的五百羅漢,悉檀寺的透雕木刻,華雲寺的斗拱重疊、屋角飛翹等建築別具一格。
雞足山山水雄奇,佛教盛況空前,歷代文人在此留下了眾多的墨跡:吳道子的名畫《瘦馬》、屈爾泰的名畫《墨龍》、李霞的名畫《十八羅漢過江圖》,大錯和尚和徐霞客的《雞足山志》、徐悲鴻的名畫《雞、竹、山》、《奔馬》、《雄雞》,以尿米、李元陽、楊升庵、袁嘉毅、董其昌、陳榮昌等人的詩詞書法等。近代,孫中山、梁啟超還分別給祝聖寺、石鐘寺贈過匾額。各寺的藏經樓還珍藏了歷代大量的梵文經書。
雞足山的總坊叫做「靈山一會」。穿牌坊,沿溪流,過洗心標,可到雞足山八景之一的瀑布穿雲。從此處經九重岩過小木橋,可見宏偉的祝聖寺。
祝聖寺是清代禪宗大師虛雲和尚「三年募積金萬兩,十載施工起宏圖」,在缽於庵的舊址上修建的,光緒賜名「護國祝聖禪寺」。全寺猶如一小城,正面有一高大照壁,上書「宏開覺路」,兩旁兩道側門,左門頭書「退後一步想」;右門頭上書「能有幾回來」,進門後有池塘、石橋、八角亭、「雲遺石」,進而為天王殿;殿前有兩棵雲杉,高達三、四十米。過殿為天井,一塊礎石鋪成的月台上,立一三千餘斤的青銅互。天井兩旁為鍾、鼓樓。其後為大雄寶殿,正殿上塑三世如來佛,兩旁塑五百羅漢,全貼金箔,個個金光閃灼,耀眼奪目。兩廂為禪堂、僧舍,後面是藏經樓,藏經四十一函,舊刻藏經之石三十七函。右側為藏珍樓,藏有鑾駕、紫衣缽具、玉印、錫杖如意、玉龍杯、緬玉臥佛、碧玉觀音、名人字畫等,惜多數被毀。
天柱峰是雞足山主峰,其上有光明寶塔。明嘉靖時,翰林李元陽依塔建普光殿,崇禎十四年黔國公沐天波廢普光殷,將昆明太和宮移來的金殿置此,更名「金頂寺」。民國二十三年(1934)又修建了楞嚴塔,登塔一望,雞足山全景盡收眼底,清人有詩曰:「雞山一柱獨擎天;九折摩雲到絕巔。十九峰頭低卻雪,一杯洱水看鷗眠。」
金頂游完,如遊興未盡,還可去玄閣、茅棚、酒溪水、八功德水等處,亦可去欣賞「雞山八景」,雞足山「四觀八景」出自《徐客遊記》,「四觀」即東觀日出、西觀蒼洱、南觀祥雲、北觀玉龍,「八景」即天柱佛光、華首晴雷、蒼山積雪洱海回嵐、萬壑松濤、飛瀑穿雲、重崖返照塔院秋月。
雞足山文物雖然大都於一九六六年毀了,一九七六年開始修復,目前已有金頂寺、銅佛殿、祝聖寺、迦葉殿、飲光雙塔、太子閣等竣工,其他尚在修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