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為什麼這麼缺錢花?

2019-11-28   升學無憂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距離家裡給你打生活費還有一個多星期,錢包已經見底了;雙十一剁手剁得太HIGH,看到帳單傻了眼;自從談上戀愛,每天都感覺錢包在縮水還得咬著牙堅持......

說到生活費,相信你有一肚子話要說吧,因為,這是絕大多學生黨的痛!你覺得一個月多少生活費才夠?

當代大學生,為什麼這麼缺錢呢?

每個時代的學生都窮,但從未像今天一樣拜金

學生站在成人社會門口向里眺望,物質慾望像野草一樣瘋長,但本身還不具備與之匹配的賺錢能力。正所謂「想得太多,賺得太少」,窮學生的標籤就牢牢地貼在這一群體身上。

寫下《岳陽樓記》的范仲淹,年輕時住在寺廟裡苦讀。每天煮一鍋粥,待粥冷凝後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貧困程度可見一斑。

古代書生專心治學,不事生產,直到現代大學建立,我們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這樣的情形也沒太大改觀。

民國時的大學學費較高,一般家庭負擔不起,很多大學生交完學費之後生活就過得很窘迫了。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的生活普遍還非常清苦。大量農村子弟能夠「鯉魚躍龍門」進入大學,已經舉全家之力,即便是城市普通家庭,也無法支持大學生太高的花銷。

2009年以後,央行就開始嚴控發行大學生信用卡——因為壞帳率實在太高。這時校園貸順勢而上,為年輕人的慾望提供了一個飲鴆止渴的宣洩口。

大學生有慾望,卻沒有支撐慾望的經濟能力

在商品經濟狂潮下,八十年代大學生省下飯錢排隊買書的景象,已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焦慮像朵陰雲,懸浮在上空,人們嘴邊再也少不了住房、股票、薪酬的話題。通過各種媒體,一個大學生很容易接受時下最流行的價值觀:比如美,就是在健身房揮汗如雨後拍下的馬甲線;比如優雅,就是在微博後綴上不經意露出的最新手機型號;比如愛,就是揮揮手訂下昂貴的玫瑰送給女友;比如成功,就是用名下房子的數量來衡量。

大學生燃起了互相攀比的消費慾望,每天仔細打量新上市的電子產品和化妝品服飾,唯獨缺少的,是一份生活費以外的穩定收入,以及約束自身慾望的能力。

上個世紀的大學校園,階層差異還顯得樸素而單一,尚且停留在家境好的同學可以點葷菜、家境差的同學衣服上多幾塊補丁的階段,而如今,來自不同階層的大學生所表現出的差異,已經是全方面的了。

沒有校園貸,大學生還會想辦法「搞錢」

校園貸少了,但中國大學生對於金錢的慾望卻沒有消退。

在巨大的需求面前,很少有資本會因為道德原因裹足不前,只要監管仍有縫隙,這門學生生意就不會消失。對於校園貸釀成的種種惡果,我們能提出的應對措施無非是要求相關部門加強管理、學校普及金融理財知識、學生提高風險意識和自控能力,以及呼籲放貸機構不要向無償還能力群體貸款等等。以上這些措施,在中國大學生缺錢連同其背後深刻的社會現實面前,都有點力不從心。

馬克·吐溫說:「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錢是一個好奴僕,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變成你的主人。」當人們嘲笑或者疑惑為什麼中國大學生這麼缺錢時,不如先想想,是不是大多數在社會中沉浸已久的自己,也已經成了金錢的奴僕?

沒有了校園貸,缺錢的中國大學生還有花唄、京東白條等等渠道可以用,最不濟,也可以向父母要上一筆錢救急。

保持學習,切勿攀比,做個積極向上的當代大學生

思想上的天馬行空總有些紙上談兵的不切實際,態度上的隨波逐流總有些消極避世的懶散怠慢,學術上的投機取巧總有些冠冕堂皇的弄虛作假,生活上的矯揉造作總有些逢場作戲的假意虛情。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要保持善良純真的心靈,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裡眾人皆醉我獨醒,不忘初心方始終。我們要擁有獨立思考的頭腦,始終牢記我們只生產知識,而不做知識的搬運工。我們要練就勤勞靈巧的雙手,將「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大學時期,是我們在生理、心理、智商、情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各個方面加速成長並最終成形的關鍵時期,因此,能否在大學這條「快車道」上安全平穩的行使,決定著日後我們能否最終抵達人生巔峰,而為我們健康成長保駕護航的要義,就是要事事講規律、時時懂規則、處處守規矩。

我們要把握成長的規律,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固步自封,我們要懂得做事的規則,既不隨心所欲也不墨守成規,我們要堅守做人的規矩,既不無法無天也不畏手畏腳。

成長路上追逐夢想的腳步,容不得半點馬虎,每一步都要堅定而從容,每一步都要篤實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