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是形容當代部分年輕人的形容詞,他們愛給自己立各式各樣的flag,但永遠做不到;他們永遠態度積極樂觀;他們很容易被自己付出的一點點辛苦所感動。總而言之,他們總是表現地努力、昂揚、熱切,卻很少能百分之百地達成目標。
而如果把這個概念套在不少高校的身上,似乎也很合理。他們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積極努力,卻因為種種因素,距離當初期待的辦學水平,或多或少還差了那麼一點,顯得一言難盡。
在近幾年的各類榜單上,蘇州大學一直是亮眼的存在。
在一些學術指標上,蘇大屢屢殺進前三十名,儼然已經在211高校中傲立潮頭,和一些985名校平起平坐。說歷史,蘇大可以一直追溯到上世紀初的東吳大學,連蜚聲海內的金庸金大俠都是它的校友;說學術,ESI排名蘇大是全國前三十的常客;說地域,蘇州不僅是歷史名城,還是經濟大市。在雙一流名單出來之前,蘇州大學完全有更上一層樓的底氣。
然而在更權威的一流大學名單上,蘇大榜上靠後,連一流學科數量也寥寥無幾,實在讓人扼腕。
坐落在孔孟之鄉、高考大省山東的山東大學有著極其輝煌的歷史。民國時的齊魯大學、青島大學就曾匯聚過老舍、錢穆等等大師。
這樣看來,山大還是非常厲害的,可是你去網上查查山東大學任何一個在校師生,他們對學校目前的發展是否滿意,得到的答案恐怕大多都是否定的。
山大最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數也數不清的校區。山東大學仿佛捲入了山東省內的濟南青島之爭,在兩座城市之間搖擺不定。先是在濟南已有許多校區的情況下,投建青島校區;青島校區的輪廓剛剛清晰起來,卻又殺了個回馬槍,決定建設位於濟南的章丘校區,引來校內外的大爭論。
無論如何,山東大學地位的相對下降是事實,不知道盲目的校區建設在其中起了多大作用。
還記得高中時候,有多少人在桌子上刻下「花開不敗,廈大等我」嗎?
長期以來,廈門大學憑藉其美麗的海濱校園和優秀的學術水準,成為多少高三學子心中的夢想。不信去搜一搜,連廈門大學校園的開放和封閉,都能輕易地登上新聞頭條。
而在萬眾矚目的「雙一流」名單中,廈門大學雖然位列一流大學,但是一流學科僅僅拿下五個,這個結果顯然不能令廈大人高興。而長期以來一直和廈大競爭「全國最美」頭銜的武漢大學,這幾年卻是風生水起,一騎絕塵了。
第一次知道湖南大學的人,都會被它的一個別稱嚇一跳:千年學府。中國第一所近代大學北大也才剛剛過了一百二十歲生日,湖南大學這麼就千年了呢?可是湖大背後的那座嶽麓山上的書院,卻實實在在地矗立千年。
當時的雙一流名單一出,受傷最大的可能就是湖大了。原本好好一所985大學,一眨眼變成了「b類雙一流」,一個字母就給人低人一等的感覺。難怪名單公布後,網絡上立刻有一批校內外的校友開始痛切地反思。
正如嶽麓書院的一副對聯:「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 於世無偶,百代弦歌貫古今。」一千年的時光都過去了,反思之後,湖大還需要砥礪前行。
曾幾何時,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儼然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旗手。
自授學位、教授治校等等概念,都在從這裡發端出來,通過媒體之後,震動全國。彼時的校長朱清時剛剛從中科大校長任上卸任,銳意進取,一心求變,把幾十年內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香港科技大學作為南科大的目標。
然而時過境遷,這幾年要在媒體上看到南科大的消息都不容易了。南科大前幾批本科生畢業後,就業和升學情況都非常不錯,但是對比當年南科大立下的壯志,今天的它越來越像一所普通大學。
說起中國的法律高等教育,就不得不提西南政法大學。
在恢復高考的頭幾年,很多高分考生湧入這座重慶的小小校園,他們在日後紛紛成長為司法領域的傑出人才。這一現象,被稱為「西政現象」。
可就在西南政法大學拒絕與重慶大學合併之後,就永遠錯過了「211工程」這輛車。不僅211、985的名單上沒有它的名字,就在雙一流高校的名單中,也翻身無望,全校沒有一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與之相對的,就是西南政法大學一天天的默默無聞。
在各式各樣有關「最悲情大學」的文章中,蘭州大學必定上榜。
矗立在大西北,儘管學科水平、學校聲譽、人才培養都稱得上出色,但是卻在越來越凸顯的「地域劣勢」上敗下陣來。大多數人在選擇高校時,還是會理智地收起自己的感動,不管對高考考生、考研考生還是選擇工作單位的學者來說,都必須承認,黃河邊的蘭州都不是一個首選的地方。
蘭大一直很努力,但是沒有最一流的生源和人才,一流大學的地位能保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