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沒拍好的《郎平傳》

2020-09-29   腹黑狗子說八卦

原標題:《奪冠》:沒拍好的《郎平傳》

因為看女排比賽的次數不算少,所以個人對《奪冠》這部電影一直相當期待,哪怕原檔期之前出了疑似醜化陳忠和事件&質疑陳可辛未曾經歷不懂情懷等一眾有的沒的消息,也並沒有打消我的想法。

待到後來點映影評出來,幾個熟知的影評人也拍手叫好,大誇氣氛渲染,算是又一次提高了我的期待。所以,25號坐進電影院的時候,我是攥著足量的紙巾,十分放心地準備享受好這場視聽盛宴的——

然而,等到片尾字幕打出來,不僅準備的紙巾一張沒用上,前半程更是達到了讓人難以下咽的程度。

就我個人而言,比起中國女排,《奪冠》拍的更像是一部《郎平傳》,還是沒拍好的那種。全片除了擦除換相技術和個別演員的演技以外,幾乎沒有令人滿意的地方(防槓提示:觀影體驗是十分個人化的東西,且網絡上於《奪冠》的爭議也很大,這裡只說個人看法)。

雖然「中國女排」只有簡單的四個字,但卻是一個很難去定義的東西,她是一群人的縮影,也是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為了描繪這個複雜的定義,陳可辛的這部《奪冠》在時間線上跨度相當長,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直綿延到2016年奧運會,其中又挑出了三個重點進行描繪。其一,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VS日本;其二2008年北京奧運會VS美國;其三2016年倫敦奧運會VS巴西。而為了串聯這三個時段,郎平和陳忠和這兩位一直都有出現的人自然而然的成為了那條串聯的線,也成了故事的主人公。

為了讓主人公立體起來,除了兩個人在身份上的變化,影片有意打造出兩個人那種旗鼓相當、心有靈犀的感覺,第一階段相識於微,互相激勵認定自己;第二階段,賽場相見、你來我往棋逢對手;第三階段,互相信任、鼎力相助。

框架構想的不錯,但最終的呈現效果實在太差了。

雖然三段故事都是關於女排姑娘的,但因為每段故事與每段故事的間隔時間很長,隊員的角色在不停地更換讓觀眾看不到她們實質性的變化或成長,即便有也是非常草率的一筆帶過。離我們最遠的第一段故事最明顯,往往是教練喊了幾句口號,說幾句很大的話,隊員們就跨過量變,直接完成了質的飛躍。

不可否認,在那個時代與境遇之下,我們很容易去上升高度,也容易被這種話語所激勵,但這並不代表倔脾氣的年輕人會因為一句話就回頭、會在某一瞬間就完成覺醒,她們彼此信任、彼此依靠,彼此成就,一定是長期磨合相處的結果,絕非一兩句話。

或許是電影的時長不允許導演去刻畫這些細節,但不去刻畫的直接結果就是所有隊員的角色都立不起來,也就完不成集體感,更別提上升到精神層面的東西了。而這也就最終導致《奪冠》比起中國女排,更像是《郎平傳》。

當然,《郎平傳》導演也沒拍好。

因為即便享有更多的時長,郎平這個角色大多數時候也全靠鞏俐的演技在強撐。

和女排隊員一樣,因為三個階段間隔時間長、不連續的關係,明明是一個人卻被拍出了三個人的即視感,初見郎平不服輸在拼搏,再見郎平為了比賽懊惱後悔反覆,最後見郎平堅定伴隨著掙扎,三個階段中間沒有任何過度、連接可言,既不能體現出她個人的成長經歷,也沒能通過她來反應中國女排的變遷,反而讓觀眾覺得電影想要的太多,最後集體也沒拍好,個人也沒拍好。

不過,對於飾演郎平的鞏俐還是要說一句佩服。在鞏俐上線之後,你會明顯感到籠罩在前半程的艱澀感逐漸褪去,讓你從根本上願意去傾聽、去浸入這個故事,信服她就是郎平本人,而非像一個抱著審視態度的冷靜旁觀者。

之後,再來說說影片上映前引起風浪的陳忠和這一角色吧。

看過影片之後,算是理解了所謂醜化陳忠和的消息從何而來。當然,說「醜化」可能過分了,用「略去」就比較合適~

即便和郎平一角享有差不多的時長,陳忠和的角色卻並沒能像影片設想的一樣是個棋逢對手又心有靈犀的soulmate,反倒更像一個服務者、陪襯者。導演以他的視角帶著觀眾進入故事,然後讓他為郎平的行為、心理變動做鋪墊、做動機、做推手,最後再像個普通人一樣坐在家裡期待勝利和結局,而那些他帶領女排時所獲得的成績均被忽略,僅剩的體現只有2008年那場遺憾。

至於演員的表演,因為少年時代久遠,大部分人無從知曉,彭昱暢除了口音學得生澀了些,倒也可以接受。相比之下,飾演中年階段的黃渤就有點要命,他是不是在演自己我們沒辦法說,但至少演得並不太像陳忠和,大多數時候都給人感覺浮於表面,且相當急躁。

除了以上提到的內容以外,每個時間段的間隔以及結尾幾乎都會用字幕的方式完成,真的仿佛在看PPT;刻意煽情的問題也有所爭議,有人說女排本來就感人沒有刻意煽情,這麼說……倒也沒錯啦,但說白了感動的是女排本身,當你把所有背景丟掉,放進電影情節里推敲就會發現問題,往往是氣氛還沒有推到那個點,電影就急著慢鏡頭+背景音樂,和當年的《攀登者》沒什麼兩樣;

還有對於賽場的還原,沒記錯的話這也是片方主打的宣傳點之一。啊……就我個人來講,是完完全全的get不到吧。其一,通過還原賽場帶給觀眾情緒上的起伏實際上是源於競技體育本身的魅力;其二,相較原本的賽場,影片所還原的不及原版的萬分之一。

另外,影片應該做過不小的改動和調整,有很多處都對不上口型,雖然好像也不痛不癢的,但要說完全沒影響也是不可能的。

最後,安利一下紀錄片《國家記憶》里講述女排的部分吧,有興趣的可以康一康,比電影有意思也深刻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