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季《中餐廳》剛開播的時候就想聊聊,但看了第一期沒看出什麼所以然來,就想著等等再說,沒成想這一等就等到了播出過半。
目前個人的觀感是——原來你還能更差啊。
新一季節目大框架上沒有什麼的改變,主要流程依然是藝人開餐廳做飯-邀請家庭來用餐-一切收入做公益;運作模式也保持原樣,雖然從遊輪回到了陸地上,但依然是以流動的方式在運作。首站長沙,運營三日後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展開新階段的運營,菜式也跟著運營地點有所變化。
改動最大的地方在嘉賓上。
嘉賓陣容除了店長依然是黃曉明以外,全員洗牌換上了憑藉《乘風破浪的姐姐》成功擠進綜藝圈的寧靜、和頌送來的小花周也、2020年憑藉短視頻爆紅的丁真、以及聲勢浩大宣布出道後即刻銷聲匿跡的華為二公主姚安娜。
不得不說,這套陣容乍一看很完美~既保留了「私心」的空間,也考慮到了觀眾的年齡層,以及節目的話題度,但事實上節目最大的槽點也來源於這套嘉賓陣容——嘉賓幾乎人均廚藝小白,最會的也不過是入門水平(唯一會做飯的龔俊,還是個飛行嘉賓)。
不是一般的不會,是那種黃瓜不會拍、米飯不會煮、西紅柿雞蛋也能炒糊的不會。開餐廳的節目,嘉賓全都不會做飯——如果不是有這一季的《中餐廳》的存在,估計各位都會以為這是在講笑話。
而為了能讓《中餐廳》的主題能在這種嘉賓能力條件下依舊成立,節目組也是煞費苦心,基本取消了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的拉客環節,換上了教學環節。第一期節目的大部分內容就都是教學,但各位也別想的太複雜,大概就是節目組找到當地知名餐廳的幾個師傅來幫嘉賓們花不到兩天的時間速成一下,幾乎等於沒學過就硬上考場。
可能花錢去吃飯的客人覺得還不錯吧,但就一個綜藝觀眾的角度來看,《中餐廳》已經越辦越離譜,越發脫離開餐廳的現實,往「讓普通人花錢陪明星藝人一起過家家」的路上越走越遠了。
必須承認,這些年的《中餐廳》一直在調整,尤其是後廚的這點事,幾乎每一季都有好好的看上一季的差評做修改,以求達到更好的效果。只是,這些改動的結果並不理想,從第二季開始,越往後評分越走低。到如今,已經從當時的6分往上,跌破到不足5分。
這絕非觀眾一直在雞蛋裡挑骨頭,而是節目組在調整的過程里總試圖在偷懶和效果兩者間尋求根本不存在的平衡。
第一季、第二季狀態持平,全靠嘉賓盤活我們暫且不議。
第三季開始,為了改正「嘉賓做飯不專業,無法代表本土文化」的問題,節目組直接找了個專業廚師,結果不但鬧出了廚師追求材料好壞和財務追求成本的矛盾,還被吐槽偷懶,乾脆改名《中餐服務員》;
第四季,為了避免被罵偷懶,節目組又找回了張亮和林述巍作伴,總算是在後廚問題上勉強找回平衡,但那邊又在客人身上玩起心眼兒,為了給嘉賓減輕負擔,直接改成了預約制度,翻台都不帶翻的;
第五季,節目組又一次在後廚上下功夫,請了專業廚師來教,把舞台交還給了嘉賓。可是,功夫做的還是表面功夫,鏡頭一拍BGM一配一眾人仿佛多麼辛苦,實際上呢?菜只學了兩天,刀都拿不穩就要開店,還讓客人自掏腰包當小白鼠,學廚幾年還在做小工的人看了估計能氣死。
試問,觀眾又不傻,憑什麼為這種表面功夫買單?隔壁《嚮往的生活》張藝興還知道去考個拖拉機駕照,放這兒咱不求你學個廚師證回來,既然接了節目,怎麼敢什麼都不會就來啊?
除此之外,節目從「明學」開始就走上了追逐話題的老路。
從第三季秦海璐和林述巍的對壘,到第四季非說趙麗穎不懂餐桌禮儀,再到如今完全不顧技能只求話題量的嘉賓配置……如今的《中餐廳》也和當年的《歌手》一樣,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在發現了一條比單純做飯更容易吸引關注的通道後,逐漸迷失其中,忘卻了本我的初心。
《中餐廳》辦了五季,我們評了沒有五季也有三季,舉成功的例子舉的都煩了——創意都是從隔壁抄的,流程怎麼就不能抄一抄?
你可以什麼都不會,但你要提前久一點去學,只要是真的用心不做渲染觀眾也能感受到你的用心;你可以為了熱度製造一些話題,但拜託搞清楚主次,你是要弘揚美食文化,不是讓粉絲被迫打架,拍好美食流量也自然會來,難道忘了第一季網友們爭先恐後mark張亮的菜譜嗎?
總之,只要真用心,拍好真不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