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張曼玉買地攤貨:窮人小心翼翼的大方,有錢人大大方方的小氣

2019-05-28     語華思享

作者:王語華

來源:女神30(ID:ns30riji)

1

我讀MBA時,學過奢侈品管理專業。很多學妹學弟們都在奢侈品公司工作。

咳,說到這兒,你可能想不到,那些大牌奢侈品公司招聘門店銷售都是從碩士畢業生中選,還至少英文流利,最好懂第二外語。

想想這投入回報比,然後我對這個行業就沒什麼興趣了。

讀書期間我們還去法國、義大利的奢侈品公司參觀遊學。

我發現,那些公司總部往往樸素得讓人意想不到。

仔細想想,也能理解,因為奢侈品行業本質上就是一種商業模式。品質保證的基礎上,滿足人們某種心理需要便形成了該品牌的溢價部分。

那時,我還在學校擔任一個活動主持,每周末要主持活動。

有一次,台下有位同學揶揄我問,「學姐,為什麼你兩次都穿同樣的衣服啊?」

是的,我很喜歡那套白色套裝,所以只在主持時穿。

那位同學之所以這麼問,意思是,我是不是只有這麼一套正裝呀,或者提醒我每次主持要穿不重樣的衣服。

我回他,「這是我的工作服。」

後來,在校友群里,有同學發了一張某公司聚會的照片,意思顯擺一下公司美女多。

結果,那位同學又說人家,一看那種穿zara的女生,肯定是薪水不超5K的瑪麗蘇。

有人懟回他,在奢侈品公司工作的人,就怕錢不奢侈,心態先奢侈了。

其實,奢侈品本身沒什麼問題。出問題的是擁有者是什麼心態擁有它的。



畢業後因為我自己創業,所以也添置了幾件奢侈品包包。

一次,我約投資人老闆談事,看他手裡拿著一隻黑色編織花紋的皮包。

便問,「老大,你這包很好看哦!是BV的吧?」

BV是個奢侈品品牌,非常低調,沒有任何LOGO標識。但它家獨特的手工編織花紋,便是特徵。這種定位非常符合低調奢華人士的需求。

結果,投資人老闆伸手把包遞給我看。

說,「這個包是地攤貨!200塊一個,我買了2個!」

然後,他又看了我手中的包一眼,說了一句,「你拿的包才是奢侈品,還是真品。」

我被他一句話說得有些不好意思。畢竟,對方才是身價上億的真富豪。

後來,大家很熟了,我問過投資人老闆為什麼不買那些奢侈品?

他說,我有啊。但不需要啊。你看,我這外套褲子T恤,是優某庫買的,一套加起來不過千。我覺得很舒服啊!為什麼一定要買貴的呢?我要的是舒服啊。再說這些也不差!

當然,對於有錢人來說,買便宜貨,叫節約。畢竟,他有幾套別墅、每年還去日本滑雪、在國內著名高爾夫球場都有會員證,10年前一張證也要30萬-100萬不等,還不是交錢就能辦的.....

再後來,我很少用那些奢侈品包包了,只在需要的場合才會拿出來。平時以輕便、好用為標準。確實,人總不能被物駕馭了吧

2

這幾天,張曼玉買地攤貨的新聞上了熱搜。54歲張曼玉被拍獨自現身買街檔、購買地攤貨。結果有人就說她是不是日子不好過了呀?

照片里她打扮低調遮擋嚴實,一下車就直奔賣鞋店鋪,她在店鋪中挑選了多雙鞋子。

據港媒稱這些鞋子的價格從19元港幣(約人民幣16元)到幾十元不等,都是便宜貨。

買完鞋子之後,張曼玉又來到內衣店。據店員透露,她經常一買就是一打,十分居家。


很多人不解,上億身價的張曼玉,竟然會買地攤貨。

不過我第一眼見這個新聞,就瞬間秒懂。

真不缺錢的人,在乎的不是品牌多大,價格多貴,而是一定要自己舒服!無論買什麼,最終都是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虛榮也是需求、舒適也是需求。

有花樣炫富王思聰式的富人,也有常年圓領T恤牛仔褲扎克伯格式的富人。所以,憑「包裝」來識人,難免會掉到坑裡。

3

前段時間,日本有個戳人性的綜藝節目,也是相親節目,叫《億婚》。

節目一共5男5女參加。五位女性中有電視氣象預報主持、大學選美准冠軍,主播、還有原偶像組合成員和模特。


男方這邊則都是婚姻市場上受歡迎「適婚富豪」。不過其中有真富豪,還有扮冒牌貨富豪的演員。



第一位出場的,是一位私人稅務師,31歲,看起來很靦腆羞澀。這位也是五位男嘉賓中唯一不公開資產的富豪。因為工資和客戶資產掛鉤,要保護客戶隱私。



上面這位男2號,健身房老闆,36歲,年薪45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270萬)這位除了健身房,自稱還有不動產收入。



上面這位男3號是印刷公司副經理,31歲,年收入90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550萬)這表情,是不是有點呆呆的?



上面這位男4號,IT公司CEO,31歲,年收入6億日元(摺合人民幣3600萬)。不過,這身高顏值都挺虐心的,被女生問平時在哪兒買衣服,他回答是ZARA。就是前面提到的平價品牌。



上面這位男5號,經營休閒沙龍,26歲,年薪3800萬日元(摺合人民幣230萬)。也是最年輕的一位,因為19歲就開始工作了,所以有著同齡人少有的成熟。

隨後,在安排的互動活動中,男女彼此交流。男3號,健身房老闆聊天時連祖先都搬出來談了。顯然,這樣的說辭很打動姑娘呢。其實卻是個假富豪。


而男4號,IT公司CEO,那位愛穿平價服飾的ZARA男,在顏值身高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開個紅酒都笨手笨腳。


見此景女生們直接提出了質疑,問他平時喝紅酒嗎?



第一輪活動剛結束,女主播就迅速表白這位又矮又不會開紅酒的ZARA男了。……

然後,其他姐妹們的表情,透著震驚和嘲笑:



結果,女主播好眼力,對方真是貨真價實的「富豪」啊!



剩下4位姐妹們開始復盤自己「智商」了:


當被問到「錢都用來幹什麼了」,ZARA男說:相比買奢侈品,他覺得買「經驗」更有價值,比如旅行長見識。



剩下4位男生里,還有一位真富豪。

即便在25%的機率下,富豪主動送上門時,妹子還是眼睜睜錯過了。 

學生妹問1號稅務師男,做稅務師要學哪些科目。對方流利報出N個,結果,學生妹竟然直接問對方是不是冒牌富豪?

估計這思維是被前一個帶到坑裡了。

富豪不會開紅酒,是因為有人服務;可富豪有專業擅長,難道不可以麼?這智商也沒誰了。



4

雖然是一檔綜藝節目。不過卻赤裸裸得展現了許多人對有錢人的認知偏差。

美國有一項關於消費的調查報告指出:年收入超過30萬美元(大約是200萬人民幣)的人,這些人是美國最富裕的1%的人群,他們花在實物商品上的消費支出在逐年下降。這些實物消費支持包含了遊艇豪車名牌包包奢侈品。

而與之相反的是,那些年收入7元美元(大約50萬人民幣不到)的中產階級,在實物消費上的花費卻是逐年上升的。

看起來豪宅、豪車、奢侈品已經不在能再證明「有錢人」身份了。相反,有錢人甚至開始小氣了。

網上有句很毒也很真的話:窮人都是小心翼翼的大方,有錢人是大大方方的小氣。

那有錢人們,他們都把錢花在哪裡了呢?

答案是花在更隱蔽看不見的地方,花在用錢也難買得到的地方,而非那些炫耀性消費上。

1、健康。

有個上市公司的老總,穿著很樸素,言談中提到,自己因為工作原因才會在外面吃飯。

而家裡吃的所有米和菜都是從自己家農場裡空運過來的。

還有的富豪投資生物科技,目的是能夠接觸到最前沿的生命醫學技術。

當然,現在大腹便便已經不是有錢人的象徵,而是不夠自律的表現。有錢人都開始炫耀肌肉和身材了。

2、有價值的地方。

比如時間。因為每個人的時間價值不同,有錢人更願意為節省時間而花錢,窮人則為了省錢而浪費時間。

還比如,對友情「投資「」等。

就像《億婚》節目中,稅務師富豪男被問到「如果可以自由揮霍的話,你會怎麼花錢?」

他說:會回報恩人,給朋友買禮物。當然,這也順便體現了他的眼界思想高度。



3、教育。

據美國媒體Quartz透露,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的三個子女都在私立語言學校上課,每年學費高達7.5萬美元(約合49.8萬元人民幣)

南加州大學教授伊莉莎白·科瑞德-霍凱特曾指出出:美國收入前1%的人在教育上的投入,數額占家庭年收入的6%,比起20年前增加了3.5倍;

而普通中產在教育上的開銷則基本沒有增長,只占家庭年收入的1%。

考慮到兩者之間年收入的差異,兩者花在教育上的金額,可能相差幾十倍。

4、圈子。

富人們會有自己的圈子,圈子本身也是人脈。他們的圈子門檻通常很高,很多機會只限於圈內人分享。

本質上,這些投入都是為了維護「富人」階層、確保財富長青的措施。

把錢花在服務、教育、投資、個人成長等方面,是新一代有錢人低調炫富的方法。

畢竟有形的物質門檻很容易被突破。而無形的門檻更不容易被效仿

當然,仔細盤點這些有錢人花錢的地方,至少給我們普通人一個啟示:真正的門檻,在頭腦里,那裡的鴻溝比錢的差距更大,並且不容易被「抄襲」。

【王語華:自媒體【女神30】原創作者。思維訓練研究者、8年企業諮詢經驗、心理諮詢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tv7O2wB8g2yegND285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