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過了初九照舊」是啥意思?新的一年又打上頭了

2020-02-08   天下新鮮事

  過去鄉下有句農諺,「過了初九照舊」。說的什麼意思呢?就是到了正月初九,該請的客請了,該走的親戚走了,喜氣洋洋的春節到此結束,新的一年又打上頭了。

  別看此時仍是數九寒天,大地還沒解凍,有時天空還會飄起雪花,但農人的忙碌已經悄然開始。最先著手的就是備耕,要修理農具,要拾掇地里的雜物,還要運送春肥。備耕,就是為春耕做好一切準備。


  備耕雖說不像農忙季節那樣起早貪黑地忙活,但也不可鬆懈。因為,「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節氣不等人,用來備耕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40天,需要乾的活兒卻不少。各個生產隊無不合理搭配勞力,分頭進行。

  修理農具是備耕的主要內容之一。農具的好與賴,直接影響到春耕生產的進度與質量。但修理農具又是個技術含量較高的活計,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得了的。在大集體生產年代,每到備耕時,隊里就會安排幾個老把式,蹲下身子將去年用過的所有農具整修一遍。犁臉鬆動了要牢固,犁尖磨小了要更新;耬腿壞了需修理,牛耕繩斷了需對接;耙刺少了要添補———這些都是春耕生產的必備家什,哪樣都不可糊弄。

  自推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後,特別是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過去那些老農具似乎都派不上用場了,取而代之的是耕地用手扶拖拉機,既快又深,不僅省去了養牛的麻煩,還降低了勞動強度,自然,修理農具那些事也就免了。

  在大集體生產那陣子,每個生產隊有一百五六十畝地,除去麥田,少說也有七八十畝春地,用來栽種地瓜和花生。運肥是個出大力的話計,主要由隊里的強壯勞力來完成。每人推上一輛獨輪小車,一邊綁著一個條編筐,先推集體飼養院裡積攢了一冬的牛馬糞,推完了再逐戶推社員家裡的肥。那時家家戶戶都養豬,再加之人糞尿,每戶街門口都有一大堆肥。生產隊推私人戶的肥不是白推,是給報酬的,每車4分錢,幾乎等於半個勞動日,且有專人負責統計。為了控制攢肥質量,隊里做過明確規定:達標的肥一車記4分,不達標的肥一車半記4分,再差一點的兩車記4分。每輛小推車配有一名拉繩人員,多數是青年婦女或者半壯小子,主要是幫忙裝肥,或上塂時後推前拉,以節省推車人的體力,加快送肥速度。

  拾掇春地是最簡單的活兒,不用技術也不需出大力,這些活兒自然落在剩下的老弱病殘者身上。他們帶著鐵杴和簍子,逐片下地拾掇。每到一塊地首先要看看地頭路怎麼樣,被雨水沖壞的路進行添補修整,為運肥隊伍提供方便。進了地里,從這頭拾掇到那頭,特別是地里有些小石頭要撿到簍子裡,然後再提到地外扔掉。除此之外,在我們山區拾掇地,主要是修補地堰。由於過去一年雨水沖刷,加之排水溝沒有處理好,有不少石頭砌的地堰被沖塌,因為那時農忙根本抽不出時間來整理,所以就一直拖到來年。砌地堰時,首先要把埋在泥里的石頭扒出來,將根基清理好,再一塊石頭一塊石頭地往上砌,邊砌邊往裡面添泥,確保砌起來的地堰牢固,有個別塌得較大面積的地堰,兩三個人要忙活一天才能砌好。干過農活的人都知道,砌地堰是個慢工活,來不得半點糊弄,若是砌的地堰不到雨季就塌了,那是打臉的事兒。砌地堰還有一個特點是,幾個人湊到一起可邊幹著活邊拉著家常,賺個心情舒暢不說,不用出大力工分還不少得,所以大家都不願掉工。

文 / 矯壽功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煙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