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堂專家:胃腸不好,主食應該怎麼吃?

2020-07-14     武漢國醫堂胃腸醫院

原標題:國醫堂專家:胃腸不好,主食應該怎麼吃?

胃腸不好,應該吃什麼主食呢,這個其實是要分情況來看的,不同的症狀適應不同的食物,今天咱們就分門別類地來聊一聊。

當胃酸正常或較多時

人的胃酸狀態反映人的體質狀態,胃酸正常或較多,說明消化吸收能力較強,體格較強壯,食慾較好,無任何胃腸不適,對不同的主食均能很好的接受,對主食的選擇也不需要特別要求,如果同時有「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時,可多選擇一些粗雜糧加入主食。

當胃酸分泌增多到一定程度,產生腹痛、泛酸、燒心、嘈雜等表現,如到醫院進行胃鏡檢查發現是糜爛出血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食管的流病等酸相關性胃病發作時,多吃一些鹼性麵食如饅頭、麵條、麵包等,以減少食物對食管和胃刺激,並能中和胃酸,有益於炎症的修復,此時應少吃粗糙的雜糧食物和油煎炸烤的麵食。

當胃酸較少胃口不好時

正常人隨著年齡增大至70歲以上胃黏膜會漸漸退化,胃酸分泌會逐漸減少。

如果有某些慢性疾病、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藥等胃黏膜的退化的時間會更早發生。

胃鏡檢查發現胃黏膜有萎縮或伴有腸化;或患有肝病、腎病等慢性疾病;或腫瘤藥物治療期;或重病的康復期,如表現為食慾減退、早飽、上腹飽脹、體形消瘦、乏力時,應以精白米和精白麵食品為主食,有益於完全消化吸收。

不建議或少吃粗糙的雜糧食物和油煎炸烤的麵食,精製米麵的維生素礦物質含量低應給予額外補充。

當便秘時

經常出現大便次數減少、排便困難、大便乾結時,首先應確定自己是否有良好定時的大便習慣,其次應到醫院檢查可能的便秘原因。

當確定便秘是腸蠕動減慢所致動力不足時,可通過增加富有膳食纖維的主食來調節,多吃一些全麥麵食、粗糧和雜糧;精白米飯膳食纖維相對少,起不到刺激腸蠕動和增加大便容積作用。同時還要定時排便、多飲水、多運動等綜合調養才能取得好保健效果。

選擇麵食、粗雜糧後便秘改善效果不好或出現腹痛加重等情況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當腹瀉時

任何原因造成的急性和慢性腹瀉時,在積極尋找病因和治療的同時,主食的合理選擇對緩解腹瀉會有幫助。應吃膳食纖維較少米飯、稀粥,輔以適量精白面和低筋面的麵食,減少腸蠕動和腹瀉。

不建議或少吃粗雜糧食物和油煎炸烤的麵食,長期或較重腹瀉時,同時還要多補充水分、礦物質和維生素等。

當腹脹、腹鳴和肛門排氣增多時

腹脹、腹痛、腹鳴、肛門排氣增多時,無論什麼病因,在診治的同時,應不吃或少吃一些產氣較多的小麥、大麥、黑麥、豆類製成的食物如麵條、豆漿等,因含有較多的可發酵短鏈碳水化合物,過量進食產生較多氣體,許多人對此產生食物不耐受,停食後症狀好轉,再次食用後又出現腹脹症狀,它是胃腸功能紊亂和腸易激綜合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精白米飯和米粥被認為是產氣最少的食物,粗雜糧中玉米、山芋、土豆、燕麥、蕎麥等產氣量相對較少,在腹脹、腹鳴和肛門排氣多時可適量食用。

當腹脹、腹鳴、腹瀉伴有消瘦貧血時

以小麥麵食為主食的人,如果反覆出現腹瀉、腹脹和腹鳴,並伴有體重下降、貧血、骨質疏鬆等病症時,要警惕對麥麩質過敏,小腸局部發生免疫反應,小腸黏膜絨毛萎縮,導致營養吸收不良,出現腹瀉、消瘦、貧血和骨質疏鬆等,醫學稱為乳糜瀉。

此症近年來我國發病數有所增加,特別是不伴腹瀉的病員,出現原因不明消瘦、貧血、較早年齡發生骨質疏鬆症時,不易被醫生和病員發現而漏診誤診,通過測定血清抗體和胃鏡十二指腸黏膜活檢可確診或排除,確定是乳糜瀉後終身嚴格迴避麥類食物多數病情能好轉,主食改為米飯為主。

選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hf2WHMBnkjnB-0zYx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