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紫竹(爸媽進化論主筆)
最近,朋友總是跟我說起讓她很惱火的事。
帶兒子逛超市,他看中的玩具就必須要買,如果不答應,他就撒潑打滾,面對眾人的眼光,無奈,她只得向孩子妥協。
「家裡玩具一大堆,不希望把孩子養成『要什麼買什麼』的壞習慣,可當他哭鬧耍賴的時候,又不知該如何?」
這樣的戲碼,在多數家庭里都曾上演過,父母也為孩子制定過各種規則,當孩子又哭又鬧的,往往大人就自亂陣腳,失了分寸,沒了原則。
面對那個哭鬧不止,胡攪蠻纏的孩子,父母總會心軟作出讓步。
可是,孩子的無理取鬧,未嘗不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
當你不忍孩子傷心、失望,無奈向他妥協時,孩子將會變得更加任性無理。
林肯說:最重要的是,關鍵的時刻能堅持原則。
你毫無底線的妥協,無原則的退讓,久而久之,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度也隨之下降。
前段時間,廣東省博物館內的一則觀眾留言,引髮網友們的熱議:
留言中,觀眾投訴博物館不讓孩子跑跳和吃東西,認為博物館管得太寬,不讓孩子釋放天性。
對此,網友評論:博物館本就是該守規矩的地方,不是釋放天性的地方。
在博物館這樣的公共場合隨便跑跳、還自認為是上帝,這樣的「教育」,是鼓勵孩子不守規矩。
波蘭作家萊蒙特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按照一定的規矩各就各位。
如果父母無原則,不能堅持自己的要求,孩子會對父母所說的「不」充耳不聞的。
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被家人寵壞的小女孩維魯卡,想要一隻受過訓練的松鼠作為寵物,可是這些松鼠不對外出售。
「你不給我松鼠,我就自己去抓。」小女孩狠狠地扔下這句話,彎腰鑽過護欄,踏進池內抓松鼠。
而她的父親,只是象徵性地喊了她的名字,並沒有極力阻止。
被激怒的一群松鼠,對女孩發起圍攻,將她當做壞核桃拖進垃圾滑槽中,差點喪命。
置小女孩於危險的不是松鼠,也不是她的蠻橫無理,而是父母無底線的不作為。
漠視規則的人,只能圖一時方便和快樂,而失去的永遠比得到的多。
教育家蒙台梭利說:有規則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規則上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父母沒有原則,一味妥協,這不是愛,而是對孩子的一種深深的傷害。
前不久,前跳水「女皇」郭晶晶做客鄧亞萍的節目。
在節目中,她談及對兒子的教育時,說起這樣一件小事。
規定孩子做作業時,必須專心致志,只有完成了作業,才可以玩樂。
哪怕是爺爺來看孩子,只要孩子們作業沒做完,郭晶晶同樣會堅持原則「不給公公面子」,爺爺也只能等孫子先把功課做完,才能和他一起玩。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
教會孩子懂得規矩,是育兒的根本責任。
在美國,有位父親在超市中教女兒道歉的視頻,堪稱教科式的守規矩。
視頻中的小女孩,沖姐姐發脾氣,打掉姐姐手上的東西。
爸爸要求小女孩立即向姐姐道歉,可她拒不道歉,還耍賴躺在地上不起,並強調自己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小心而已。
父親蹲下來,耐心地說:「不管你是不是故意的,你都必須道歉。」
無論小女孩如何哭鬧撒潑,還是姐姐主動讓步不要她道歉,父親堅持認為,只要做錯事,不管對方是否原諒,道歉是最基本的原則。
事情不論大小,對方是否介意,做錯事就必須向人道歉。
對原則的堅持,就是讓孩子懂得犯錯後的正確應對的規矩,防止孩子以後以「不小心」為藉口,故意傷害別人。
比爾蓋茨曾說:「孩子幼小時,用原則管束他們,是家長的天職。」
愛孩子是無條件,但一定是有原則的。
真正的愛孩子,不是讓他一味放縱和無限的自由,而是教會他遵守規則和做人的道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幫孩子建立規矩意識,而不是放任不管,當做靜待花開。
1、教育孩子從小懂得遵守規則
網上有這樣一張讓人忍不住點贊的照片。
照片中,三個大人和一個小孩都站在地鐵站外的黃色腳印上,安安靜靜地等地鐵。
小男孩可能是第一次坐地鐵,他看到黃色腳印時,感到非常好奇,便詢問這個腳印是幹什麼的。
孩子的家人告訴他:乖乖地站在腳丫里,不僅安全,還不會堵住車門。
他見大人站在黃腳印上,也自覺地站到了腳印上。
生活中,孩子會從最初的懵懂、模仿,到後來的自覺守規矩。
就像美國作家鮑德溫所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地聽大人的話,但是他一定會模仿大人。」
教孩子從小懂得遵守規則,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2、給孩子樹立榜樣
在《哈佛家訓》上,有這樣一個案例,讓我印象很是深刻。
一位爸爸帶著兩孩子看演出,售票處規定6歲以上兒童3美金,6歲以下兒童免費。
父親讓售票員給他兩張票,買完票後,售票員開玩笑地說:如果你說孩子未滿6歲,我也相信的。
他認真地說:孩子清楚自己的年齡,如果我這樣做,會讓他們一輩子記得這件不光彩的事。
孩子出生時是一張白紙,作畫的人是父母,父母的言傳身教會在上面留下色彩。
正如董卿所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先成為那樣的人。
與其口頭反覆強調規則的重要性,不如自己做好榜樣。
3、教會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並不可怕,怕就怕家長以「他還是個孩子」為名庇護他,從而使他不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前段時間,貴陽某公園裡,一位媽媽陪著8歲的兒子在四處翻撿垃圾。
原來,小男孩特別調皮,經常損壞學校公物。
媽媽採取讓他撿廢品掙錢,來賠償損壞物的方式懲罰他。
撿廢品掙錢,或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是讓孩子懂得犯錯後的擔當。
英國王子查爾斯曾說:「世上有需要你必須去做的事,就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成功就近在咫尺。
只有當規矩與愛成為統一體時,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
《家庭教育》一書中說:「有規矩的自由是活潑;沒有規矩的自由叫放肆。」
無條件愛孩子,是為人父母的本能;讓孩子在有原則、有規矩的愛中成長和不斷前行,是我們的責任。
親愛的孩子,我愛你視若生命,但我絕不會縱容你!
作者簡介:紫竹,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喜歡學習思考,熱愛旅行,崇尚自由的中年少女媽媽。願不斷努力,終得所願;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