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的消費者印象是「低價」「薄利」「分享」「砍價」「9塊9」「優惠券」「邀請」「假貨」
拼多多的商家印象是「流量大」「紅利」「引流」「補貼」「下沉」「盜圖」「罰款」
拼多多一度成為網際網路圈和電商圈,甚至是金融圈的明星,一夜之間,朋友圈全都在分享,邀請,拼團,砍價,評論,忙的不亦樂乎。
電商玩家站在「社交電商」與「搜索電商」的岔路口,開始不淡定。
做電商久了都知道新平台意味著新機會。筆者在電商行業許多年,並不滿足於形成自己固定風格的運營模式而偏安一隅,所以潛心練劍之餘,在運營自己的店鋪之外,也接一些諮詢和新的嘗試。
去年嘗試開通多多,經過了慎重的SWOT分析,測試了一下無貨源模式。
單店鋪貨量5000+最高日銷售額1932,
一共做了6家店,截止上月,做到穩定出單。
對於很多人來說,拼多多無貨源模式是個門檻最低的玩法。我把我測試的成功玩法,詳細分享一下。
開店:
拼多多一個身份證可以開2家個人店,一個營業執照可以開5家企業店。個體工商戶算個人店。
註冊和開店流程很簡單,官網有響應的邀請連結。
我的第一家店選的是休閒食品。所以提前要準備好食品經營許可證,和充足的保證金。
個人店保證金2000,企業店保證金1000,生鮮類目保證金8000。
如果想開生鮮店,最好是一次性把兩份保證金都交了。因為充值保證金的時候,說沒有任何手續費,但是第二次充值就會收0.6%的保證金了。這個話題,真是拼多多的大坑。
貨源:
每個做電商的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貨源。無貨源模式,說無貨源,其實我理解為是一種不囤貨的玩法。
不囤貨又有兩種思路,一種是一件代發,找到自己的上游供應鏈,談好價格做代發。
第二種是批量採集銷量好的或應季的,然後自己用提前準備好的買家帳號去買。
如前面所說,你至少要有一點點的電商經驗,朋友圈的微商也算。年初我就遇到過一個超級小白,本職工作室賣保險的,想學電商,想以後能不能在網上賣保險公司發的那一堆福利……
除了閒魚,我建議上拼多多賣吧,有貨了就賣貨,沒貨的時候,用無貨源模式養著店。
不過可惜一丁點基礎也沒有,連在網上交流客戶都沒感覺。
我就納悶了,你平時不在微信賣東西嗎,不賣保險嗎?
他說他平時的微信都是用語音約客戶來聽公司的宣講課的……
選品:
無貨源的選品幾乎是不動腦子的。只要確定了類目,大概對這個類目有點了解,就去批量採集,無貨源的經營和自己有供應鏈的完全不同。看上哪個就采哪個,不需要考慮好不好賣,不好賣的一個星期之後市場就會告訴你結果,0銷量的直接下架換新品就行。
至於產品來源,大部分是來自淘寶聯盟。
設置好聯盟帳號之後,批量採集的時候,不管根據銷量,還是根據利潤來排名,最終都是淘寶聯盟裡面的產品,這些產品是足夠用的。
說到這裡,好像應該傳一張操作圖,不過第三方軟體的截圖,我想了想還是沒必要傳了。
每個人選的工具不一樣,無貨源的思路基本都是一樣的。如果需要,私下找我要吧,再教你個省錢的方法。
選品雖然不用特別挑揀,也要簡單做一下布局的,比如你做的是休閒食品,休閒食品的分類也很多。麵包和巧克力都算,最好是相對再垂直一些,比如做巧克力,那就先看拼多多的搜索長尾詞,在採集軟體中挨個輸入長尾詞。出來的幾萬個產品,挑選前面幾百個代表性的,上傳完畢,等待數據。
上傳產品:
上傳產品也是用軟體的,拼多多允許你傳500個產品,新店允許先傳3000產品,當店鋪鋪滿3000產品以後,就會有日上傳總數的限制後面每天傳50個。不過也有個小技巧,就是批量刪除一些銷量為零的產品,保持產品的持續大量更新,也是個很好的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