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要感謝《馬丁·伊登》,讓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重拾了久違的心潮澎湃感。這種感覺,是在多年以前我最初愛上電影時才會頻繁出現的激動和喜悅。
想必每一個看過《馬丁·伊登》的觀眾,都很難不被它那油畫般的影像美所吸引。
在此之前,在另一部義大利電影《幸福的拉扎羅》里,我們也曾見過似曾相識的油畫質感。
但《馬丁·伊登》還是與《幸福的拉扎羅》不盡相同。
《幸福的拉扎羅》呈現出來的,是一種接近於中世紀般的古樸和肅穆,而《馬丁·伊登》的影像,更接近於20世紀初的印象派,朦朧且浪漫。
這層朦朧的美感經常被用來描寫中遠景鏡頭裡的平原、鄉村和大海,也被用來表現那不勒斯那市井氣息濃郁的市井街巷。
對於那些不時插入的回憶與想像,導演皮埃特羅·馬切羅更是用這種朦朧感把它們變成夢境,使它們看上去亦真亦幻。
至於浪漫,無疑被賦予了主人公馬丁·伊登的愛情。
從他遇見貴族小姐伊蓮娜的第一刻起,這段愛情就浪漫得不太真實。
這裡沒有那些庸俗愛情里的乾柴烈火和耳鬢廝磨,也沒有諂媚欺騙和利益計算,這段愛情古典且溫柔,從始至終都只是一個人試圖向另一個人表明真心,證明自己。
看上去,這就是那種我們漸已變得陌生的愛情本來的模樣。
用馬丁·伊登自己的原話來講,生活是一座監牢,但假如有了鑰匙,這座監牢就可以稱之為家,而愛情正是那把鑰匙。
但這段愛情終歸要幻滅。因為兩個人身份階層的巨大差異,以及由此巨大差異所帶來的整整一套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迥然不同。
他們固然彼此吸引,但在吸引背後,他們的身邊總有巨大的斥力將他們分開。
讓馬丁最後放棄伊蓮娜的,甚至還不是階級差異之下的財富和身份鴻溝,而是伊蓮娜從未真正相信過馬丁能靠他的方式獲得成功。
無論怎麼努力,她都無法理解馬丁的世界。
但馬丁真的獲得了他渴望的成功。
在他小學肄業的文化基礎上起步,在他立志於成為一名作家的雄心上跌倒,在他一遍又一遍被退稿的失望中煎熬,直至最後,所有的努力獲得了應有的回報。
他成了出版商的寵兒,人們眼中的「偉大作家」。
但他的成功絕不是一個感人的勵志故事,而更像是一種苦澀的諷刺。
在馬丁·伊登的生活里,處處都是這樣的諷刺。
就比如他在集會上的演講明明是在反對共產主義,卻被報紙添油加醋地描繪成了一個共產主義者而遭到唾棄。
他如實地用友人的名字出版了友人的詩集,卻被認為是一種巧妙的致敬式的炒作。
他抑揚頓挫地在講座上道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卻引來哄堂大笑——人們都認為他在表現自己的幽默。
結果便是,當他獲得了曾經夢寐以求的成功,卻發現這早已不是他想要的成功。他不信自己寫的那些文章,也無法再愛那個他一直所愛的人。
伊蓮娜因為他的成功而試圖重新挽回他的愛,他的理智和尊嚴卻告訴他必須用斥罵讓對方滾回去,但窗戶背後的眼神還是出賣了他,他依然愛著伊蓮娜,但是他已經不敢再接納那個曾經背棄了他的人。
最諷刺的一點,則是在馬丁·伊登自己身上的變化。
年輕時一無所有的他,幽默且儒雅,擁有雕塑般的臉龐和健壯的身體,雖然幹著最髒最累的體力活,但依然擁有一刻自由和高貴的心。
但在他成功之後,他卻迅速變成了他曾經鄙夷的上流社會,他面容憔悴、無精打采,牙齒變得蠟黃甚至腐爛,再精緻的西服也掩蓋不了他空洞的眼神。
到頭來,他唯一渴望的,似乎就是做回年輕時的自己。
當他看見一個神似自己的年輕人,便毅然決然地追了上去,看著那個熟悉的朝氣蓬勃的身體在太陽下奔走。
馬丁·伊登一生都善良、正直、誠實、勇敢,而且自由。但馬丁·伊登的故事,講述的都是人生的幻滅。
他費盡半生去看清這個世界的真相,然後發現這個世界的真相令他痛苦和作嘔。他唯一的解脫方式,是擁抱大海,與這個世界作別。
這個半自傳式的故事,講述的也是《馬丁·伊登》的原著作家傑克·倫敦的幻滅。
如果你了解傑克·倫敦,便不難發現馬丁·伊登身上處處都是作家自己的影子。
他和馬丁一樣,出身窮苦,十歲開始就從事各種體力勞動,只能利用工作的休息時間自學和讀書,深受馬克思和斯賓塞(片中多次提到)的影響。
他和馬丁一樣熱愛航海,也和馬丁一樣醉心閱讀。17歲時他開始寫作和投稿,24多歲時已經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稿酬頗豐,後來更是成為了舉世聞名的作家。
在他於短短十餘年時間裡出版了近50部作品後,40歲的他被發現服藥自殺。
傑克·倫敦的作品總是帶著鮮明的英雄主義情結,但他卻坦承自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就好像《馬丁·伊登》乍看上去很像一個勵志向上的美國夢,但最終你卻發現它講的其實是夢的幻滅。
在電影里,無論馬丁支持的是共產主義還是自由主義,都無法改變「社會永遠是由一批人統治另一批人」的「自然法則」,也無論他如何奮鬥和努力,都彌合不了他與伊蓮娜之間的溝壑。
這是2019年的電影里我心中最美也最好的一部,因為它足夠美,而一切美好事物的幻滅總是讓人心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P5LjXABgx9BqZZIYz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