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深圳之所以成為深圳,是因為有香港
很多人說深圳可以取代香港,但大家都忘記了,深圳之所以成為深圳,是因為深圳跟香港相鄰,所以才使得深圳從80年代初就成為吸引全國各個地方的最有才華、最有幹勁、最敢冒險的人願意搬過去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深圳成為1949年以後內地真正的移民城市,而且是一個80年代初才開始真正建立的新型移民城市。
因為香港是深圳的鄰居,所以深圳享受很多體制方面、金融方面的優勢。
我知道很多內地朋友都喜歡說:這麼多年來就是因為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所以讓香港經濟、香港老百姓受益很多。
其實這個話也完全可以反過來說,就正因為中國有了香港,所以1978年鄧小平改革開放決策一做岀來,就可以利用香港給內地、特別是給珠三角帶來了那麼多的外資。印度一直很遺憾自己沒有一個香港在印度周邊可以供他們利用。
沒錯,中國的對外開放讓香港經濟和香港社會受益很多,但實際上,香港給中國內地提供的和國際社會接觸的橋樑,給中國經濟和社會帶來的收益,遠遠高於給香港本身帶來的收益。這一點我覺得內地的朋友不應該忘記。
其實道理蠻簡單,比如說2018年中國的FDl,吸收的直接外資大概是1200億美元,這1200億美元里,其中大概900億美元外資是通過香港進入中國內地的,也就是百分之七十幾的比例。
當然因為這點,讓香港從事金融、律師、審計、會計等行業的人有了賺錢的機會,但是畢竟是內地拿到了900億美元的外資,給內地社會和經濟帶來的就業也好、GDP也好,肯定比香港賺到的錢要多很多倍。
02
離開了法治的金融一文不值
上海和深圳要從根本上取代香港,我覺得這個難度很大。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完全中立的法治體系短期內在深圳和上海是很難做到的。
我舉個具體例子,香港最高法院裡每一個具體的案件會有五個法官參與。這五個法官,其中有三個是香港本地的永久法官,一個是終審法院的主法官,這位終審法官必須得是香港本地人,第五位法官是從18位外籍非永久法官裡面選一個。
這樣一來的話,基本上能夠保證大多數的終審案件裡面都會有一個外籍法官作為具體的成員之一參與終審。
這個安排表面上看很奇怪,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一個特邀的非永久的外國人法官怎麼也可以參與香港法院具體案件的終審呢?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安排,所以不管是歐洲人、美國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亞還有其他國家的人,不管是國家、公司還是個人,他們都對香港法治的可靠性、中立性非常有信心。
除非深圳和上海也做類似的改革,這樣外方的被訴人或起訴人,都會對深圳或上海法院的中立性、公允性有足夠高的信心。否則的話,我覺得深圳和上海完全取代香港會非常難。
司法層面很重要。
我們都說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我們說這個話的時候都可能不會輕易想到什麼叫金融。金融說白了一點,都是一些契約。金融交易買賣的都是契約,不管是股票還是債券,還是期權期貨,還是金融票據,這些都是契約。
如果離開法治,這些契約可以一文不值。
所以要保證金融市場交易的一些契約有真實的價值,有真實的可靠度和可執行性,最核心的基礎就是法治,而且是信得過的中立的法治。離開了信得過的中立的法治,就沒辦法談真正發達的、信得過的金融市場。
03
香港社會跨階層流動非常難
我在香港生活三年,這三年時間裡讓我親身感受到,香港社會的商界、政界、學界的精英人數很少,相互之間都是很熟的。
這樣一來,相對於我熟悉的中國內地社會和美國社會來說,香港社會跨階層的流動是非常難的。
內地至少在過去40年里並沒有那麼明顯,你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或是工人的兒子,進入中國社會的商業精英階層甚至於政府官員的精英階層,很多通道還是開放的。
但是在香港,據我的觀察和了解,一般的普通人要是想進入香港社會的商業精英階層,很難很難。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從內地或從美國到香港來的人一看,香港那些有名的公司,基本上沒有一家是過去三四十年裡面新成立做起來的。
在中國內地的話,有阿里巴巴,有騰訊,還有那麼多其他的新興公司。在美國也有 Facebook、谷歌,這些才十幾年歷史、最多二十來年歷史的新興公司,但是在香港,一個都看不到。
你覺得深圳可以取代香港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JjsY24BMH2_cNUgX-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