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齡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知道。
但在70年代,她可是與鄧麗君、翁美玲齊名的歌星!
1955年出生的她,長相甜美,嗓音動人,當年真是「紅透半邊天」。
但她卻在歌唱事業最火的時候,離開歌壇去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
1986年,陳美齡嫁給她的日本經紀人。
之後她竟然再次告別歌壇,帶著大兒子、懷著二兒子來到美國,攻讀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
而在她潛心的教育之下,她的三個兒子也先後進入史丹福!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些陳美齡的育兒心得。
讓孩子擁有夢想
陳美齡一直對兒子們說:「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夢哦!」
她認為,教育,是一個教會孩子做夢的過程。
而陳美齡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個做夢的過程。
當時,尚在舞台的陳美齡想要到多倫多大學學習更深入的教育學知識,奈何演藝圈工作繁重,抽不開身。
「錢財、名譽如流水,發生點什麼就會被奪走。
但知識不會,一旦印入腦子,就一直在那兒,你要繼續念書!」
父親的這句話讓陳美齡鼓足勇氣,下決心為學業暫時退出演藝圈,實現自己的夢想!
父親的這句話,影響了她的一生。
陳美齡告訴孩子們:「錢雖然很重要,但太依賴金錢會被它控制。即使沒錢,還是會有很多快樂!」
為了自己讀書的夢想,陳美齡放下了工作,也沒有了收入,但她就教孩子們玩兒那些不需要花錢的遊戲,告訴孩子們:
不依賴金錢,不被金錢所支配,只有擁有夢想,並努力地實現它,你依然可以愉快地生活下去!
擁有自尊
陳美齡認為教育最首要的目的就是——自我肯定,也就是「自尊」。
陳美齡在進修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過程中發現,「自尊」是兒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關鍵詞。
「自尊」會帶給孩子很多正面的影響:
「孩子的人生會過得更快樂,無論什麼時候都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人!」
「自我肯定力高的孩子,不會妒忌別人的幸福,而是會為別人的成功感到高興。
他們對很多事情都很好奇,會向比自己厲害的人身上積極學習,也樂意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
「相反,如果孩子自我肯定力不夠高的話,會容易嫉妒,還會給自己施加多餘的心理壓力。
有的孩子,甚至會通過看低或欺負比自己弱的人來獲得短暫的優越感,以達到自我滿足。」
那麼,如何讓孩子擁有自尊呢?
陳美齡說:最重要的是不和他人比較!
陳美齡的三個兒子個性各異,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
陳美齡和三個兒子
大兒子處事認真,正義感強;二兒子有藝術氣質,情感豐富;三兒子善於交際,溝通能力強。
作為母親,陳美齡努力增強他們各自的優點,而非相互比較。
「你怎麼不像哥哥學習?」這樣的話,她一次都沒有說過。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儘量多誇獎和鼓勵孩子,讓孩子對自己保持自信,接受原本的自我,才能更自由地發揮潛力!」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一位小男孩「咚咚咚」走到廚房,興高采烈地對正在炒菜的媽媽問了一個問題:
「媽媽媽媽,為什麼天是藍的?」
這位媽媽一下子回答不了,她立即關掉了煤氣爐,大聲稱讚:
「你問得真好!」
然後,母子倆興高采烈地一起去尋找答案。
這個故事中的媽媽,便是陳美齡。
陳美齡說:「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讓孩子等一等!」
發掘孩子的優勢。
想要發現孩子身上的才能和潛力,父母必須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
陳美齡就會非常認真地觀察她的兒子們。
他們對任何事物哪怕表現出一丁點興趣,她都會積極鼓勵。
比如,陳美齡的大兒子三歲時表現出了對做菜的興趣,陳美齡就把他帶到廚房裡,給他一把小孩專用的小刀,開始教他如何做菜。
「剛開始的時候,搬一張椅子到洗滌台前,讓他站在上頭切切蔬菜什麼的,等過一段時間,一起做做蛋糕、派、餃子皮,洗洗東西……」
「只要大兒子說想做什麼,我都不怕麻煩讓他放手去干。」
陳美齡相信,只要對孩子某個興趣加以拓展,他的興趣點將會越來越廣泛!
果然,出於對料理的熱愛,她的大兒子在五歲左右就幾乎讀遍了所有的魚類圖鑑書,稱得上是一名小小「魚博士」。
後來,大兒子成為了妥妥的美食專家!
所以,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愛好、擅長的領域,拓展他的潛力,最終將有助於孩子的成功。
以身作則。
「迷茫的時候,選擇最難走的那條路。」
一位史丹福大學的教授給陳美齡寫了信邀請她去美國繼續念書。
這讓陳美齡再一次下決心改變自己,她開始放下手上的工作,考GRE、填申請表、找推薦信,最終被世界頂級名校——史丹福大學錄取。
後來陳美齡生下的3個兒子,全部考入她的母校史丹福大學,轟動一時!
陳美齡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夢想」不是一碗雞湯,而是你選擇了那條不容易的路,讓孩子看到,你能做到。
以身作則,這就是陳美齡的教育。
如今,陳美齡還在示範著如何做一個母親。
「每逢星期日,我們一家人會去書店買些喜歡的書,到茶館裡邊喝茶邊讀書。
讀完後,互相談談各自讀的書的內容,或者交換著看。」
她用獨特的姿態適應著人生的新階段。
比如,面對癌症,用十年時間去抗擊。
「我患了乳腺癌,當時很難過,但過去了也就沒有覺得什麼了。
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做不過來,我要死了」,這種念頭,一次也沒有。」
也許我們不能像陳美齡那樣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環境,但是我深信,我們同樣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了自己孩子最好的教育。
但千萬不要忘記,一個孩子的成長絕不僅僅是學習成績一個方面,雖然這一點,只是進入名校一個最基本的要求。
願你我都能在陳美齡的教育智慧中,吸取到自己需要的養料。來吧,一起實踐,學習做最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