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著名的初唐四傑,為何都把人生活成了悲劇

2021-03-21     包翠紅聊生活

原標題:唐朝時,著名的初唐四傑,為何都把人生活成了悲劇

「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盧)照鄰清藻,(駱)賓王坦易......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明 陸時雍 《詩鏡總論》

大唐建立後,在璀璨的「貞觀盛世」加持下,大唐的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過在唐初,盛行的多是以「上官體」為核心的宮廷詩風,描寫的內容和風格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卻以更遼闊的視野,更鏗鏘的文筆,慢慢把當時綺麗的文風導向到了另一個方向,他們四人也因此被稱為「初唐四傑」。不過盛名之下的四人,卻都把自己的餘生活成了悲劇,這又是為什麼呢?

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詠鵝》據說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如果駱賓王是書香門第,早年受過良好的教育,駱駝也可以接受,但駱賓王不是。他的父親生前是一個縣令,在駱賓王年幼時就以去世,所以幼年喪父的駱賓王過得並不安逸。不過貧窮並不會遮住才華,駱賓王年幼時就已經有「神童」之稱。

除了駱賓王,楊炯和王勃也是「神童」,據傳王勃六歲就能作詩,九歲時就能著書(「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後唐書》)。王勃的成名一方面源於他的天分,另一方面離不開他的生活環境。因為他們家的兄弟三人,除了王勃外,其餘兩兄弟也是年少成名,他們三人曾被大詩人杜甫的伯祖父杜易簡稱為「王氏三株樹」(樹的梗老杜引自謝玄的「芝蘭寶樹」)

另一位「神童」楊炯進入仕途,就是通過童子科舉中試,所以他幼年的聰慧應該也是沒有懸念的。初唐四傑中,幼年最「低調」的應該是盧照鄰,他雖然沒有爆出「神童」的傳聞,但是他依然贏在了起跑線。他出身於禮學世家范陽盧氏(盧氏和崔氏是唐初豪門之首),他的老師有曾為唐太宗講字的曹憲,開創海南學校教育第一人的王義方等。(可以簡單理解為,他小學老師就是著名老教授)

雖然初唐四傑的童年各有不同,但起點都不算低(三個「神童」加一個豪門),不過人生就像一場長跑,起步固然重要,但它並不能左右比賽的結局。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第一個掉隊的人是王勃(駱駝按享年歲數算)。王勃16歲就考上了國家公務員,他的《乾元殿頌》(頌共20首,大部分寫得很美,序寫的也更是文采飛揚,建議喜歡文學的朋友搜著看看)讓唐高宗直呼奇才。如果王勃的情商和智商一樣高,也許他會有更長的壽命和更高的成就,但是他沒有。據歷史記載,他做官後,被安排到了高宗第六子李賢身邊,他因不務正業(為李賢的鬥雞寫了篇只有正規場合才能用的檄文)而被罷黜。

後來他雖然又走回體制內,但很快又因私殺家奴而再次被貶(有人認為這是他恃才傲物,而被同僚勾陷),不久之後他就橫死在了南海之上。壽命第二短的是楊炯,雖然他十一歲就進入了事業編(待制弘文館),成為了公務員的候補,但他待制了16年都沒有熬出頭(這件事很能說明一些問題),後來仕途不順,客死異鄉。關於楊炯有兩則傳聞,一是他曾說朝堂上的官員像是 舞台上裝成麒麟的驢子,二是他曾說認為「恥居王后」(排名在王勃後面感覺到羞恥)。

接下來是盧照鄰,盧照鄰家世顯赫,年少成名,他的小老闆鄧王李元裕曾誇他是自己的「司馬相如」。不過他和大老闆們的關係一直不太融洽,因為他的能力和領導的需求老是存在衝突「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所以他在仕途上走的也很坎坷,加上自己身患頑疾(他曾拜孫思邈為師,求醫求學),他竟然以投水自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駱賓王因為是年少成名,所以年輕時心氣很高,在準備高考時,他不光沒有隨大流,提前去找導師,拜山門,還寫出了「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且知無玉饌,誰肯逐金丸!」(爺視金錢名利為糞土,懶得去爭名奪利)有如此心態的他,毫無意外地在仕途上磕磕絆絆,後來他因為參加了以徐敬業為首的官場失意戰線聯盟(組織者都是仕途不順),而兵敗身亡(對於他的死有很多傳聞)。

小結

從他們四人的人生經歷上不難看出,他們都是年少成名,而後仕途不順,最終死的並不安詳。駱駝認為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和他們的性格關係最大(時代背景也是因素之一),當性格無法掌控自己的才華,才華就會把命運拉入深淵。

參考文獻:《舊唐書》《資治通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vHxUHgB9wjdwRpvU1q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