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到保店

2019-07-28     大羅言酒

寧津縣,地處山東省西北部,與河北省的吳橋、東光、南皮三縣隔河相望,其原名臨津縣,因臨鬲津河得名。金天會六年(1128年)秋,縣城毀於大水,東遷現址,取"安寧之意",改名寧津縣。

寧津縣,是中國北方著名的蛐蛐產地,當地所產的蟋蟀自古以驍勇善戰而聞名,鬥蟋蟀在我國已有上千年歷史,是一項很普遍的傳統文化活動。現在,寧津縣城、龍集鄉、孟集鄉、柴胡店鎮等都形成了全國性的蟋蟀市場。

寧津縣有三大名吃,"長官包子、大柳面,要吃驢肉到保店"。這句寧津民諺,說的就是這三大名吃。

大柳面

大柳面因始於大柳鎮而得名,有"金絲纏碗"的美譽。它緣於二百多年前的乾隆年間,盛行於清末民初。其製作工藝獨特,它以精粉為主料,據季節不同加不等量的鹼和鹽,和面用水時東暖夏涼,講究的人家還要加入蔬菜汁,把面反覆揉壓。餳後再擀成薄片,再切成長約2尺的長條。

水開後,手拿麵條如提綱撒網,面入鍋內形成扇面,稍加涼水,再開後一翻一滾即可撈出裝碗,裝入碗中的面細如銀絲,晶瑩透亮,有一股濃郁的麥香味。口感更是綿軟柔韌,潤滑爽利。吃大柳面時,所配的滷子一般可分為炸醬、肉鹵、麻醬、海鮮、雞蛋五種。吃時隨意加入,溫食涼用,十分美味。

長官包子

「長官包子」始於清道光年間,有100多年的歷史,其面白皮薄、肉多餡肥、軟而不粘、兜餡韌而不破,熟後如盛開的菊花。

「長官包子」的產生,並不像它的味道那樣美好。據傳,清光緒年間,袁世凱在山東圍剿義和團運動,橫徵暴斂,逼得本來就很貧困的回民同胞有的下了關東,有的沿街乞討,好一點的就做個小買賣餬口。"包子果子宰牛羊,吃五行來販賣糧"就是那時生活的真實寫照。所以,在「長官」這個集鎮上,擺攤的特別多,單是包子鋪就有18家。這些包子鋪各有特色,爭奇鬥豔。

而集眾家之長的,當屬張家的包子鋪。他家經過十幾年的細緻琢磨,廣證博採,製作出譽名四方的包子。又逢長官地處三縣之交,來趕集的食客越來越多,又往往四處揚傳,以致長官包子的名聲越傳越遠,四周百里之內無人不曉。

長官包子用料講究,牛羊肉要剔盡筋骨,先切塊,後剁碎,達到細而不泥;配蔥姜細絲,加小磨香油、上等醬油、花椒水等調料調餡;發麵稍嫩,使之兜餡而不破,入口軟而不粘;包時上捏三十二褶,兜油籠味;熟後宛如盛開的菊花,味、色、形俱佳!

保店驢肉

保店驢肉又名保店五香驢肉,成名於清嘉慶年間,因其風味獨特而名揚全國,成為宮廷貢品。保店驢肉選優質黑驢為肉源,其食法可熱可涼,保店驢肉精品為全驢宴,可分為上八錦和下八錦(上八錦:驢鞭、心、肝、肚、套腸、萬口、口條、蹄筋;下八錦:前腱子肉、後腱子肉、五花肉、裡脊、脖頭肉、驢臉肉、肋扇肉、尾過肉)。

保店驢肉是清康熙年間,李登山兄弟所創製,然而,真正讓保店驢肉聲名遠揚的,竟是當地的武林豪傑。據說,當時有一位"南拳李",在保店開有武館,門下弟子上千。這使得河北滄州有個自稱"北腳王"的人心裡不服,便前來踢館。

二人商定不動手過招,只表表功夫。於是,二人與眾多看客一起來到一片楊樹林中,"北腳王"挺身抬腳,將一棵碗口粗的白楊樹攔腰踢斷,眾人齊聲叫好。隨後,"南拳王"走到一棵略小的樹前,雙拳緩緩向樹推去,只見這棵樹未見動靜,樹後幾步遠的另一棵比"北腳王"踢斷的樹更粗大的楊樹,卻被一下子擊斷。見此情景,"北腳王"自愧不如。

後來,武林中人請教"南拳王"何以有此神功,"南拳王"道,這全得益於保店驢肉,保店驢肉不僅美味可口,常吃驢肉,還有利於舒筋活絡,打通七穴八脈。從此,寧津四處闖蕩江湖、習武賣藝的人為強壯筋骨,便常食驢肉,並將此說和保店驢肉一起,帶到四面八方。

寧津縣除了獨特的美食,還有一棵罕見的大樹——楊抱槐。高大的白楊樹腹中長出一棵國槐,兩樹連體並生,枝葉交錯,蔚為奇觀。據說楊樹樹齡已有600多年,槐樹樹齡也有70多年。

每逢盛夏,繁茂的掌形樹葉簇擁著串串羽狀的槐葉,遮天蓋地。人們在樹陰下乘涼閒話,愜意非常。若值槐花盛開季節,簇簇白花綴於綠葉之間,清風徐來,馨香撲鼻,蜂擁蝶繞,飛鳥鳴囀,別有一番情趣。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twlPGwB8g2yegND7AV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