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和災難電影里最打動人的就是人性,
因為這時候,人性的光輝和醜陋是最赤果果的。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最近一部很牛的戰爭電影。
推薦理由:最近最好的戰爭電影
為什麼說很牛呢?
因為它在金球獎上打敗了《小丑》和《愛爾蘭人》奪得了「最佳導演」和「劇情類最佳影片」兩項大獎。
被譽為《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電影
1.關於劇情
這部英國戰爭巨製的劇情用9個字就能講清楚:兩個士兵給前線送信。
1917年4月,一戰戰況正酣,英德交惡。
在英軍大本營,一等兵布雷克和威爾接到了這項送信的任務。
原來,英德兩軍在這個戰區已經鏖戰數月。
不過就在前不久,德國人突然選擇將防線後撤,原因不詳。
英軍指揮官麥肯齊上校認為這是千載難逢機會,便計劃乘勝追擊。
然並卵,
看似戰機,實為殺機。
德軍的戰略性撤退其實是為部署新型武器爭取時間窗口。此時一旦英軍發起總攻將正中敵人下懷。
1600位同袍,命懸一線;
24個小時,生死攸關,
及時送到情報,阻止前線進軍,就是布雷克和威爾的任務。
2 凡人戰爭
如果你認為兩名男主即將化身美國隊長,橫掃紅骷髏的德軍總部。
那你錯了。
《1917》顯然不是漫威科幻,更不是抗日神劇。
雖然輸送情報的任務極其艱巨,但其實一路之上布雷克和威爾兩個人遇到的德軍用一隻手就能數的過來。
其中遇到的第一個德軍,是一位飛行員。
布雷克和威爾眼看著這架德軍戰機在空中被己方擊落,而飛機正好迫降在了二人眼前。
德軍飛行員身陷火海之時,還是好心的布雷克將他救出殘骸。
威爾原本提議給敵人一個痛快,可布雷克卻執意救下飛行員。
然而德國人「報答」的方式,是一刀刺死了自己的救命恩人,而他轉眼間又被威爾反殺。
布雷克犧牲,送信的只剩下威爾一人。
影片的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說,
戰場上沒有那麼多非凡的英雄,有的更多的是垂死掙扎的凡人。
而且他們都是靠運氣和惶恐才最終活了下來。
從《敦刻爾克》、《血戰鋼鋸嶺》,到《至暗時刻》、《決戰中途島》,
這些口碑和票房不俗的戰爭巨製無一例外都在關注著兩點:震撼的戰爭場面+精彩的歷史時刻。
《決戰中途島》片段
不過《1917》恰恰反其道行之,它的鏡頭聚焦的是戰場上小人物的運氣、惶恐和信念。
因為戰爭,是凡人的戰爭。
3 一個鏡頭
《1917》的導演是薩姆-門德斯。
君君不信你沒看過他的電影:
凱文史派西主演的《美國麗人》,湯姆漢克斯主演的《毀滅之路》,當然還有丹尼爾-克雷格的《007:大破天幕殺機》和《007:幽靈黨》。
而這部電影里,他給自己出了個難題:一鏡到底。
所謂的「一鏡到底」,即貫穿全片沒有任何鏡頭切換,隨著兩名主人公的前進腳步,觀眾可以完全走入一戰的戰地世界。
這種感覺和《使命召喚》等第一人稱的戰地射擊類遊戲非常相似,
狹長擁擠的戰壕;
飽受戰創的大地;
戰火紛飛的陣線;
用豆友的話說:長,壕溝長,鏡頭長,卷福的臉更長。
「卷福」在片中飾演麥肯齊上校
君君不願去贅述「一鏡到底」的真偽亦或是其中的拍攝剪接技巧,
歸根結底,長鏡頭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給人帶來強烈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單是對一戰戰爭風貌的真實還原這一塊,就足夠將這部《1917》納入「偉大」之列。
4 戰爭和人心
在這部電影里,沒有硝煙瀰漫,沒有殘肢斷臂,薩導對於血漿和彈藥的用量可以說相當的克制。
不過影片所聚焦的,卻是戰爭對每一個人精神與靈魂的深層次的折磨。
日夜守在前線的中尉,根本記不得今天的日期;
準備衝鋒的指揮官,精神已經崩潰到只知哭泣。
恰恰是這些在片中只有一兩個鏡頭的路人甲乙,才最真實的反映出戰爭對於普通人的影響。
「卷福」康伯巴奇飾演的麥肯齊上校,是一個被同僚視為極左的戰爭狂人。
也同樣是這場戰爭,讓這位上校堅信:
結束這場戰爭的唯一方式,就是戰死。
在軍人的眼中,希望最危險,絕望是歸途。
戰爭真正的瘡痍,不是在國土之上,而是在人心之中。
5 尾聲
看完了這部《1917》,君君又特意回顧了薩姆-門德斯指導的另一部非常經典的戰爭作品——《鍋蓋頭》
不得不說,《1917》和《鍋蓋頭》都屬於那種「最不像戰爭電影的戰爭電影」。
《鍋蓋頭》劇照
戰爭電影的剛需不是戰爭場面,而是人類對於戰爭的反思。其存在的意義,是思考戰爭,而非意淫戰爭。
「戰爭佳作」與「抗日神劇「之區別,恰在此處。
影片在結尾,薩導又文藝了一把,玩了一個首尾呼應。
威爾疲憊的靠在樹上,就像一天前一樣。
只不過物是人非,身邊的好友布雷克已經犧牲。
最後,君君祝願世界和平,人間安好。
關注【流量君】 如果你也喜歡我們的文章就來關注與點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