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份的最後一天,新特汽車宣布其首款產品DEV 1正式批量交付市場。兩個月後,第4000台新特DEV 1正式下線。在2018年歲末,新特得以和蔚來、威馬一樣,成為又一家實現量產交付的造車新勢力,新特也因此成為當之無愧的交付黑馬。
交付4000,訂單40000
相比之下,新特是低調的,但又是不平凡的。"425天,732人,380位合作夥伴,10008小時,10321項測試,1271道工序,15231零部件,44000個訂單,總回款超過3億人民幣……這一連串數字的背後,就是新特汽車創造的速度奇蹟。"新特汽車CEO先越曾激動地說著這些數字和它們所承載著壓力和不易。背靠貴安新區,又有一汽代工,幾乎所有人都相信,在遍地新勢力"難產"的當下,新特一定會走得"又快又穩"。
2019年伊始,與新能源市場密切相關的補貼政策出現變動,大幅退坡的消息不脛而走。在大多數車企觀望之時,新特率先提出漲價。13.99-16.49萬的指導價,補貼後售價6.69-7.19萬,新特在補貼後的基礎上,上調5000-6000元。
新特無疑是膽大的,畢竟擁有44000個訂單的支撐。只要這些訂單得以交付,那麼開票收入就能達到數十億。這樣的體量,對於一個新興車企來說,比融資來的更龐大、更穩妥。
除了已經交付的4000台,新特還有40000訂單。這樣的訂單量,任何一個新勢力看了都眼紅。沒人問這40000的訂單從何處來,但彼時的新特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你肯砸單,我的產能沒問題。
得益於和一汽奔騰等車型混線生產,DEV 1的全生命周期都將在一汽工廠完成。根據新特和一汽的合作計劃,這條生產線給新特預留產能9萬台,工人三班可以實現。哪怕一汽的產線只開一班半,就可以滿足新特40000台的生產要求,產能綽綽有餘。此外,貴安新區也為新特汽車在內的企業建設了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所有項目占地超過1800畝,計劃2018年總裝車間投入使用,2019年全面投入使用。
但可惜的是,2019年已過2/3,新特仿佛銷聲匿跡了一般。插座君在城市街頭偶見,依然感嘆於這款A0級小車的精緻,其他就鮮有它的消息了。曾經的40000訂單,謎一樣消失了。
今年上半年,新特汽車總銷量為1343輛,加上2018年底交付的4000輛,新特汽車向市場交付總量約5300輛。令人艷羨的訂單量,完成度不足4%。
插座君認為,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在於新特DEV1失去了價格的優勢。尤其是在調整價格之後,新車突破7萬元大關。這在奇瑞eQ1、歐拉R1等競品中,喪失了主動權。除了價格,作為一個初創車企,在與奇瑞、長城等老牌傳統車企的競爭當中,品牌溢價是繞不過去的門檻。
雪上加霜的是,受長江汽車影響,新特在貴安新區的工廠項目遭到暫停,試製車間也處於停工狀態。對此,先越表示情況屬實,但之前的訂單還在,只是放慢了速度。受補貼退坡和成本的影響,如果短期內衝量,會影響到經銷商和企業的利益。
於是,新特汽車與其他新勢力車企一樣,將轉型出行領域與融資作為"車生"的頭等大事,並且也已取得全國及部分地區的網約車牌照,也獲得了由重慶長壽區相關產業基金領投的B輪融資。對於新特而言,如何在新一輪的"淘汰賽"中活下去,顯得尤為重要。對於如今略微落魄的狀況,新特表示在"主動放慢速度,進行戰略上的調整",在今年的最後幾個月,新特將"殺出重圍"。
新特汽車其實就像造車新勢力在當下的一個縮影,欠薪、裁員、停工……幾乎成了常態化。在硬體和軟體不足的狀態下,陷入資本危機的造車新勢力身處酷暑也能感受到刺骨冰寒。新特牢牢抓住一汽代工,只要有訂單和資金的支持,它一定會走的更遠,但其他哪一家不是如此呢?主打A0和A00級的新特汽車,天生就適合出行領域,但現存的100多家網約車公司哪個不是蓄勢待發?且能盈利者寥寥。即便轉型出行領域,也未必能讓新特扭虧為盈。背靠政府投資,也是一把雙刃劍,路漫漫其修遠,新特汽車的前途會是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