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中國的江西大移民,湘粵人祖籍多是贛人

2019-11-18     宜豐會長大叔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江西先民的大遷移,開創了中國歷史一片片新的天地。



 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攻打長沙,與陳友諒舊部和元王朝殘餘勢力血戰四年,損兵折將,最後才於1368年(洪武元年)奪得勝利,確立明王朝在長沙的統治。元末明初這場連年戰禍,使長沙田園荒蕪,百姓亡散,廬舍為墟,許多地方渺無人煙。於是,明王朝就近從江西大量移民遷入長沙地區(湖北和湖南,當時二省是一個省份,稱之為湖廣省),並允許「插標占地」,奏響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

 因明朝崇禎年間張獻忠農民起義,在德陽地區作戰頻繁。康熙十六年,清軍為消滅義軍,濫殺無辜,人口殆盡,一片荒蕪。清廷下詔,江西、湖南、湖北眾多居民被迫遷居。民間把這次大移民稱之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數個世紀過去了,浩瀚的中國歷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時空演奏的宏大交響樂中,江西的先民們就如頑強的種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窮鄉僻壤,直至根深葉茂。今日,小編就與讀者一同撩開歷史的塵埃,感觸江西先民大遷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壯闊史詩。"

四川三石碑再現史實

 據四川媒體稱,四川清溪鎮清溪高中附近發現的三塊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歷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學家們因此認為,「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歷史至少被延長近60年。

 史學界公認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於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於四川西北金川之戰(公元1776年)。在清溪發現的3號碑字跡最清晰,碑文可見:魏佐宗、魏佐信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贛州府安遠縣楠水鄉太平保人氏」,卒於「光緒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假如活到六十歲,那麼在江西出生時間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後。從碑文中的年月推斷,史學界公認的清朝「湖廣填四川」的時段過小,三塊碑文證明清溪鎮接納自主性的移民至少還持續了近60年時間。

 2號碑載有遷居於四川犍為縣「興仁鄉東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說明此時犍為縣域內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鄉同籍聚居的習慣,開始到周圍的山地定居。

 從碑文分析,犍為縣早期接納的移民多為單身男性,是試探性的遷移,後來舉家遷入犍為的移民才漸漸增多。

湘粵人祖籍多是贛人

 除了四川之外,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早年對湖南人由來的研究,得出結論:湖南人來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後,大都以稼穡耕墾為主。因避免長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

 譚其驤先生認為,早至五代、兩宋、元、明時期,就有大量移民進入湖南,而元、明時期數量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間的移民規模最為空前。譚其驤先生特別指出,南宋以前,奔襲向湖南的移民幾乎全是江西人。由此可見,歷史上,江西先民曾數度遷移,現今不少湖南人流著的是江西人的血。

 方言界專家們稱,僅從湖南省桂陽縣來看,劉、李、袁等大姓都是從江西一帶遷徙過來的,但遷入的時間有先有後,祖籍也各有不同。湖南桂陽縣人多數為唐宋以後從外地遷入,其中10姓來自江西,9姓來自江西泰和縣。

 江西向粵北移民,很可能是「江西填湖廣」大移民的餘波。粵北和湖南之間儘管橫亘著五嶺山脈,但在地理位置上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江西、福建、湖南都有古道直通廣東北部,而漢代修築的長安至嶺南的西京古道,越過湘、粵邊界的騎田嶺,成了湖南進入粵北乃至整個嶺南地區的另一條通道。此外,從湘南流入粵北的武水,則是兩地自然的交通途徑。歷史上江西人入遷湖南,便沿著上述的交通要道就近擴散到粵北地區。

江右幫躋身十大商幫

 在一個版圖遼闊,靠著油光水亮的大馬、吱嘎作響的木車、迎風鼓帆的商船,信息得穿越幾個月或是幾個季節方可到達邊陲僻壤的古老帝國里,江西商人如過江之鯽,深入中原、江南和邊陲,苦心經營贏得世人口碑,令人嘆為觀止。因此,天下才有躋身於國內十大商幫之列的「江右幫」之稱。

 19世紀末期,德國地質學家利希霍芬來中國遊歷、考察時,在雄偉史詩般的餘音中,仍察覺到江右幫的流風餘韻:江西人與鄰省的湖南人明顯不同,幾乎沒有軍事傾向,在小商業方面有很高的天分和偏愛,掌握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大部分小商業。湖南人沒有商人,而軍事思想十分突出。江西人則缺乏軍事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對計算的興趣和追求利益的念頭髮達……

 以成都為例,經過明末清初慘烈的兵燹之後,成都鼎盛一時的出版業瀕於滅絕。可清政府的「移民填川」詔令發布後,來自江西的書商就在成都學台衙門附近的學道街、臥龍橋、青石橋一帶開設了大量的書鋪。這些滿臉書卷氣的商人從江浙一帶運來大量的刻版和書籍,使荒涼的成都開始聞到久違的書香味道。據統計,時至清末,由江西人開辦的印刷出版行在成都就有50多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周達三開辦的「志古堂」。另一個江西人陳發光則於乾隆五年(1740)在成都創立了著名的「同仁堂」藥店,經營老成都人耳熟能詳的驚風丸、舊脾丸、靈寶丸、金靈丹、白痧藥、人馬平安散、鯽魚膏等特色中成藥。

 此外江西人還在成都開有大量的銀錢鋪,而城內的瓷器店則大多為湖南、湖北人所開。

江西貨郎哥是情哥哥

 贛地的先人,就像是大把的種子,不管是在大邑通途,還是在寒山瘦水、僻壤邊寨,都能紮根生存,但江西移民仍有不少人從商。

 在上世紀40年代,長沙不過是一個幾十萬人口的城市,贛人卻在這裡為自己的子弟創辦了豫章、廬陵、昭武等五所私立小學。臨近湘江有一條名叫「坡子街」的小街,是當時長沙市裡最有名的金融街,街上的不少錢莊和批發商行的老闆,都是贛人。在漢口,鹽、米、木材、藥材、布和當鋪,人稱六大行業,都有贛人在經營。尤其是漢口的藥材業,江西商人幾乎壟斷了這個行業。在湖北的洪江、鄖陽、鍾祥、天門,也聚居著大量的江西商人。在湘西沈從文先生的故鄉鳳凰古城,清末民國年間在這裡經商的江西商人,成為古城鳳凰最富有的階層,至今當地人們還在傳頌著他們的故事。

 黃志繁介紹說,江西商人最為活躍的地區是兩湖,其次為雲、貴、川。1958年,雲南文史界在楚雄地區搜集到的彝族民間史詩《梅葛》第二部《造物》中提到蠶絲的來源,說是贛人發現的:「江西挑擔人,來到桑樹下,看見了蠶屎,找到了蠶種。」同書第三部《婚事和蠻歌》里還說道:「江西貨郎哥,挑擔到你家,你家小姑娘,愛針又愛線……」由此可見江西商人在民間的地位。

「星火燎原」瓦子角

 據《廣志繹》記載,遷徙於雲南、貴州等西南邊疆的江西人也很多。明朝萬曆年間任雲南瀾滄兵備副使的王士性,一任下來,幾乎隨時隨地都能看到江西人,他寫道:「作客莫如江右(今江西),而江右又莫如撫州。余備兵瀾滄,視雲南全省,撫之人居十之五六。」意思是撫州人隨處可見。

 黃志繁告訴記者,原復旦著名教授譚其驤在上世紀30年代初就讀於燕京大學研究院時寫的《湖南人由來考》的畢業論文中,開篇就稱:移民至湖南的江西移民屬南昌為多。

 在江西,從明初到清嘉慶時,官方有組織的移民,再加上民間自發地離去,有統計說達到了幾百萬人。據譚其驤先生的弟子曹樹基博士考證,在明朝,如同山西洪洞大槐樹是中國北方的一個主要移民點,在南方的兩個主要移民點,均在江西境內,一為鄱陽的瓦屑壩,一為南昌城裡的瓦子角。

贛文化遍布半個中國

 據黃志繁介紹,流布四方的江西商人,只要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積累,就會不約而同做起的第一件事情———建造萬壽宮。在江西商人的眼裡,無論大富還是「小康」,無論是團伙還是獨步於江湖,都忘不了贛人的人格神———許真君,都得像在故土一般奉祀他老人家。

 明朝以來,遷移在外的江西人在京都及各省省會幾乎都建有萬壽宮,其附屬或是另建的江西會館,更是星羅棋布。萬壽宮畢竟是民間建築,可以富麗堂皇,可以樸素照人,因此就連雲南省由北向南,直抵滇緬邊境,也有比比皆是的江西萬壽宮。在湘西的鳳凰古城,聲名遠播的江西會館萬壽宮和陪襯建築遐昌閣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但那遍及大半個中國的萬壽宮裡,香火照亮半邊天的日子很快暗淡下來。香火前,還在叩拜著農耕社會的一個簡樸理想的江右幫被槍炮擊中,他們如潮汕幫、寧波幫、江蘇幫一樣失去了往昔輝煌的色彩。

 於是,戰爭的連綿,烈火的燒烤,風雨中的毀敗,致使包括南昌本土的萬壽宮也難以幸免於難。各地的贛人後裔大把掏錢打出的廣告,只能在文本或者斷垣殘牆中窺知。

歷史上的移民大衝突

 黃志繁說,明中期以後,江西的工商業移民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那時享有「無贛不成市」盛譽。當時,江西樟樹的不少商人都前往湘潭地區紮根經商發財,並建萬壽宮或江西會館,沒想到至清代發生了一次歷史上的移民大衝突,頓時血流成河。

 話說清代中期時,江西移民去看戲,他們在講江西土話時,引來湘潭人的哄堂大笑,江西移民當時覺得受了侮辱。為此,江西移民在萬壽宮搞了一場演出,故意將湘潭人誘進萬壽宮,然後殺掉不少湘潭人。湘潭人不服氣,決定報仇雪恥,此後也發誓要殺江西人。衝突進一步升級。此事驚動了上層,在皇帝與湖南官員的出面協調下,不斷上演的流血衝突才得以平息。

江西移民的家鄉情懷

 黃志繁說,當時在湘潭經商的江西移民發了財後,念念不忘家鄉人。他們在樟樹成立了「賓興會」組織,並把大量的錢財匯給該組織,用於資助一些出生貧窮家庭的有識有志青年進京趕考,參加科舉考試。到後來,賓興會的功能不僅是資助有志青年,還變成了當地的財政機構,對樟樹的經濟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過,據說江西商人雖然在外面人數眾多,什麼生意都做,但做的都是小本生意,且都做不大,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黃志繁說,總的來說,江西商人對於緩解江西人口壓力,促進江西與外界經濟上的聯繫還是功不可沒。

「辣不怕」和「怕不辣」



 15世紀末,哥倫布在航行美洲時把辣椒帶回歐洲後,在明代晚期(16世紀末)辣椒開始傳入我國,很快就受到民眾的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長江流域的江西、湖南和四川數省民眾都以嗜吃辣椒著稱。人們常不無戲謔地說江西人是「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湖南甚至因為盛行吃辣椒的緣故,「湘妹子」也因此多了一個「辣妹子」的別稱。四川人的「水平」要差一些,喜歡用花椒「中和」過的「麻辣」。這種情況的產生可能與清初的人口大遷移有關。眾所周知,清初的時候,由於戰亂導致四川人口急劇減少,而江西則存在著較嚴重的人多地少的問題。因此產生了「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這種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吃辣椒的習慣也就這樣傳播開了。至於雲貴和陝甘數省民眾嗜食辣椒是否為四川的「擴張」,則有待於進一步地探討。

 黃志繁則認為,湖南、四川、江西人都愛吃辣椒,可能與氣候有關係,是否與江西人口遷移有關,因無史料根據,還不好說。

江西老表」和「解手」

 為了闡述江西人向湖南大遷移的歷史淵源,黃博士首先向記者講述了「江西老表」一詞的由來。他說,有關「江西老表」的由來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湖南人是江西人的後代,湖南人認為與江西人祖上是表親戚關係,因此就稱江西人為「江西老表」。江西是他們的父母之地,江西人是他們的親戚。於是,稱呼江西人為老表。

 還有一種說法是贛地的先人們很相信風水,另外在遷移的途中也便於掌握方向,老是愛帶著一個表(古時的羅盤),因此外省人稱江西人為「老表」。據說,學術界大都贊同後一種說法。傳說固然有些離奇,但以傳說所發生的時間和所敘的事情來看,歷史上倒也發生過與傳說大致相吻合的事件。

 關於「解手」一詞的由來,民間也有傳說,在明朝初期對江西的強制移民過程中,官方都將兩個人的手反綁在一起,遇內急上廁所時才將手解開,因此後來江西人的土話都將上廁所叫「解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8r7f24BMH2_cNUgFG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