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學》停播,再見了童年陰影

2019-10-20     電影通緝令

9月30日,《走近科學》欄目播出了最後一期節目《治理水花生》,從此正式停播。

已經很多年沒有看過《走近科學》了,再看時才發現:

如今的節目沒有了主持人張騰岳,也沒有了迷信怪談,更沒有了懸疑的開頭和喜劇的結尾。




平實、質樸、直白的《走近科學》,似乎是更加純粹的「走近科學」。

但總覺得,又好像少了點什麼。

從1998年6月1日在CCTV-1正式開播至今,《走近科學》陪伴我們走過了21年的漫長時光。

這期間,很多欄目觀眾都完成了升學,入職,結婚,生子……

但一提起《走近科學》,作為80、90後的集體回憶,大家還是會忍不住的汗毛直立,想起那些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



走近「喜劇」

晴朗的天空發出了奇怪的聲響!

「嗚~~~~~~嗚~~~~~~~」

「一道白光就下來了!」

兩個大冰塊從天而降。

天氣?飛機?還是天外來冰?

敬請收看《走近科學》「天降冰塊的真相」。

這畫風熟悉嗎?

但其實,這根本不是什麼天外來兵,就是藍冰。

什麼是藍冰?

什麼味道,好奇嘛?

還真有人嘗了。

閒鹹的。

藥廠上空驚現神秘物體!

形如棍棒,高速飛行的不明飛行物,是空中飛龍,還是另類UFO飛棍?

敬請收看《走近科學》之「飛棍疑雲」。

經過專家的一番論證,事情愈發撲朔迷離,令人膽戰心驚!

節目最終揭秘,其實是飛蛾掠過攝影頭的影子。

普通的轉椅突然發生爆炸!

花季少女被炸成重傷,強大的爆炸威力究竟來自何處?

敬請收看《走近科學》之「椅子爆炸之謎」。

真相揭秘是:椅子質量不合格。

靈異、鬼火、外星生命、野人、自燃、詐屍……

在《走近科學》最火的那幾年,整個節目就是一部人間奇譚百科。

節目借用懸疑片的敘事手法,搭配詭異的長鏡頭,黑白的美術配色,驚悚的背景音樂,愣是將好好的科普專題變成了晚間恐怖故事。

本著「破除迷信,宣揚科學」宗旨的《走近科學》,用三十分鐘講迷信,三分鐘講科學的方式,成功讓這檔節目許多孩子心目中的童年陰影。

事實上,很多孩子也壓根就沒膽子獨自看完整集節目。

如今再翻看以前的節目時,會驚覺《走近科學》才是震驚體、標題黨的鼻祖。

「奇怪、詭異、神奇、恐怖、神秘、靈異、驚嚇」等等字眼,都是節目文案中的常客。

比如,一個80年代修建的老小區,狗站在門口總是會狂吠,但是不敢進去。

如果屋主強行把狗拉進去,狗就會慘叫,而且叫聲十分悽慘!

最後三分鐘真相揭曉:年久失修的大樓門口,有一節電線露出來一點,漏電了,狗觸電後就會慘叫。

還有「殭屍附體」的橋段。

重慶市開縣白橋鄉爆出了一條駭人聽聞的消息,一個八歲的小男孩被殭屍附體,變成了人見人怕的吸血鬼。

鏡頭昏暗,音效恐怖,接受採訪的村民都很害怕,認為孩子被殭屍附體了。

男孩發病的時候會張牙舞爪,除此之外還愛喝血,號稱自己被左宗棠附體。

節目組率先祭出當地醫院的主任醫師,結果醫生專家失靈了,無法給出真相。

節目經過上下兩集60分鐘論證,最後得出結論是孩子為了博取父親關心,在裝病。

……

還有轟動一時的節目「誰在背我飛行」。

黃延秋1977年先後三次神秘失蹤,睡了一個晚上突現千里之外的上海,被遣送回家一月後又有兩次神秘失蹤。

黃延秋三次都離奇生還,黃延秋認為有兩個神秘人物在他熟睡之際背他飛行。

《走近科學》拍攝足足三期後,最後給出了這個解釋:一切都是黃大叔自己幻想的,那些地方是他自己在夢遊狀態去的。

這樣的例子,在《走近科學》中數不勝數。

走近科學後

2001年7月,《走近科學》從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改由科教頻道播出。

當時的《走近科學》相當「陽春白雪」,節目深耕前沿科學這一垂直領域,甚至還曾邀請過幾位諾貝爾獎得主。

但因講解的內容太高深,普通觀眾根本難以理解,最終導致收視率慘澹。

2002年版《走近科學》

2003年,《走近科學》因收視率不佳面臨停播危機,節目組開始謀求變化。

節目風格開始偏向下里巴人,聚焦於社會中的焦點、熱點、疑點話題,採用推理故事的敘事手法,為節目增加了一定的娛樂性和話題性。

改版後,《走進科學》的收視率迅速攀升。

於是,節目也就越做越離奇,基本形成了「開頭懸疑片,中間恐怖片,結尾喜劇片」的成熟結構。

從節目傳播的角度上來說,《走近科學》這樣接地氣兒的科普方式無可厚非。

對科學真正感興趣的人也許只有10%,但對日常生活中奇談怪事感興趣的人卻超過了90%。

用獵奇話題來製造噱頭,用懸疑片的手法增加可看性,最後再站在科學的立場上,釋義這是一場誤會,不失為一套成功的節目公式。

即使觀眾對《走近科學》的「套路」熟稔於心,但還是會被其怪誕的風格與奇異的角度所深深吸引。

在一定程度上,《走進科學》不僅豐富了人們晚間的娛樂生活,也為國內「奇譚解密」類節目開創了市場先河。

當《走進科學》走紅之後,國內衛視一大批以懸疑驚悚包裝的解密電視片,開始陸續登陸晚間檔期。

晚上關上燈,打開電視,坐在客廳里,那就是另外一個世界。

2010年後,隨著網際網路浪潮的襲來,人們的日常娛樂方式逐漸多樣化,《走近科學》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節目重回理性質樸的風格。

聚焦高科技的《走近科學》

雖然當年暗黑風格的《走近科學》,有著一定的刻意博眼球之嫌。

但它確確實實豐富了一代觀眾的精神生活,與此同時,節目還成功傳播的許多科學知識。

在電視娛樂的黃金年代,各家節目都是在爭奪觀眾遙控器的同時,不經意之間也製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節目。

比如,隔壁演播室的《第10放映室》,就憑藉著犀利毒舌的影評解說而走紅網絡。

而在今天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里,我們的眼前充斥著太多的刻意與直白,那些能夠令人印象深刻的集體回憶,卻逐漸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裡消弭隱去。

事實上,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走進科學》是否停播的意義和影響已經不大了。

因為當對世界充滿懵懂幻想的我們,真正的長大那一刻,《走近科學》就已經在我們的心裡停播了。

「走近科學」陪伴一代人的使命早已完成,幫助我們成功「走近科學」。

在《走近科學》的最後一期節目中,最後的畫面定格在陽光閃耀的實驗田裡。

科學的陽光透過稀疏的樹葉,從鏡頭掃過,隨之鑽進觀眾的心裡,似乎喻意著科學的光芒在幫助人們消除陰暗的恐懼……

這個節目,再也沒有下集預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7zx5W0BMH2_cNUgTO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