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今年,溫州樓市一下子出現了很多新面孔,不僅僅是樓盤,還有外來房企,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也有剛剛認識的。
光今年以來,就有招商、弘陽、上坤、中庚、首開、保利等房企入駐溫州市區,還有融信、新力、金科等入駐溫州郊縣。
這看起來好像還不是很多。但如果從2017年算起,就會發現,近3年時間,說外來房企魚貫而入也不誇張,溫州樓市整體格局已被改寫。
自2017年以來,除了前面提到的這些,入駐溫州的還有富力、陽光城、金茂、紅星、旭輝、祥生、世茂、遠洋、華僑城、金地、寶龍、新城控股、融創、濱江、龍湖、中南等等,另外,還有恆大、三盛、石榴、榮安、合景泰富、藍城等等也進入了溫州郊縣市場。
這些還是我們在檯面上看到的,還有好幾家房企並沒有站在檯面上。像綠地、藍光、中鐵建,在溫州已設立了公司,當然也有項目參股,或參與代建。像華發、大家,在溫州也有參股項目。還有更多的房企,曾參與溫州的土地競拍,只是尚未拿到地塊。
不到3年時間,就有20多家外來房企湧入溫州,這在溫州房地產史上,實屬罕見。
02
一直以來,溫州樓市都是一個封閉的市場,幾乎被本土房企操控。溫州本土有非常優秀的房企與作品,也有其他行業轉行做房地產的,如華鴻嘉信、宏地等都是。
所以,曾經一段時間,溫州的樓盤、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好與不好差距很大。
2003年年底,省直房地產在溫州開發的同人花園,那時已是比較超前的作品了,特別是園林景觀,算是溫州第一個外來房企。
2006年底,綠城拿下200畝天盛地塊,也就是現在的鹿城廣場。綠城來到溫州,就通過玻璃幕牆,打造了溫州十年領先的豪宅。不過,鹿城廣場商業部分放了溫州市民鴿子,一直令人詬病,但最近傳出要重啟。
2010年,萬科、萬達進駐溫州。2012年,華潤進駐溫州。2013年,溫州外來房企進駐迎來一波小高潮,德信、碧桂園、新希望、正大、銀泰、港龍等相繼進駐溫州。
2015年,陽光100進駐溫州。另外,那時候還有山東鋼鐵、東方園林,但並非品牌房企,大都只有一個項目,完了便走人。
不過在那時候,溫州的外來房企,還真的很少,倒是本土的中梁、華鴻、宏地、大發等非常活躍,占據著大部分市場。
而正是2017年以來的20多家房企進駐溫州,徹底改寫了溫州本土樓市的版圖。當前,TOP10的房企,僅有中海1家尚未進駐溫州;
TOP11-20的房企,僅有華夏幸福、雅居樂、正榮3家尚未進駐溫州;TOP21-30的房企,僅有榮盛、泰禾、龍光、奧園4家尚未進駐溫州。而進駐溫州的外來房企,大多會選擇深耕。
03
不得不說,外來房企,還是給溫州帶來了很多新元素。
以前,大部分溫州的房子,基本上沒什麼建築風格,以廉價的塗料作為外立面。後來,歐式一度掃遍所有樓盤。再後來越來越多採用鋁板、玻璃幕牆等頗具質感的外牆材料,通過現代立面樹立形象。
對於溫州本土房企來說,幾乎只開發住宅,少涉足商業綜合體,就算有也基本上是產權分割的,後期運營非常困難。而一些外來房企,能承受大體量自持商業,打造城市綜合體,成功運營,並帶動了所在區域的發展。最典型的,要數萬達廣場、華潤·萬象城。
以前,大部分溫州本土房企,總喜歡在螺螄殼裡做道場,而一些外來房企,總能一次性拿下整個區域,連片開發,同時把配套設施全部建齊。最典型的,要數新希望的立體城、白麓城。
還有,大部分溫州本土房企,其產品的智能化,仍停留在面上。而一些外來房企,在溫州打造了真正的智能化產品,成為科技智宅。最典型的,要數鹿城金茂府。
當然,進入全裝修時代後,市場對房企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也有著無比的優勢和經驗,而這項是溫州本地房開所缺乏的。
當然,在大浪淘沙後,能堅持下來的溫州本土房企,如今也越來越優秀。中梁成為全國TOP20的房企,並在港交所上市;華鴻、大發、華董、時代也穩居或經常進入百強榜,大發也成為上市企業;宏地、京都、置信等房企在外地城市也乾得風生水起。
外來房企來到溫州,起到了鲶魚效應,帶動著溫州樓市整體品質的提升,但也不是個個有能耐擔當。
關注「樓市溫州」
閱讀更多原創爆文
04
不到三年,一下子來了20多家大牌房企,他們為什麼要選擇溫州?
大家普遍會說的一句話是:看好溫州市場。這聽著像一句廢話,不看好,還會來嗎?
根據恆大研究院發布2019中國城市發展潛力排名報告,溫州排名中國大陸第24位,超過大連、石家莊、昆明、南昌、哈爾濱、瀋陽等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這可比溫州GDP、綜合實力排在第35名,高多了。
還有一點大家普遍會說的是,溫州人強大的購買力。雖然溫州本土人口有外流現象,但外流的溫商、華僑,往往還會從全國、全球攜帶資金回來,在溫州買房,而且熱衷於買豪宅。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溫州有近千萬的人口基數,數量龐大,相比較同類城市,目前溫州的市場容量尚沒有被完全挖掘,依舊有持續做大做強的空間。
比如,去年溫州全市成交商品住宅約5.76萬套,其中市區僅1.7萬套,相比人口、城市等級相近的蘇州,仍少了約1.65萬套,市區更是相差巨大。即使跟同省的寧波相比,也有不少的差距。
當然,之前溫州高品質住宅市場供應少,不是品質低劣的安置房,就是金碧輝煌的豪宅,適合剛需、中產階級房子的缺乏,是市場的空白點,市場還大有可為。
05
當然,相對於上述的市場容量沒有被挖掘之說,還有一點,預售條件更低可能是這些地產大佬同步來溫州另一個重要理由。
在溫州,項目投入資金超過工程總投資的25%,也就是工程形象達到「正負零」(出地面),即可預售商品房。比起許多城市結頂或總層數的一半才能賣房的條件,可謂寬鬆很多,這對於那些崇尚高周轉、短平快的房企來說,確實是個不錯的市場機會。
這就是為什麼2016年10月以後,溫州啟動「大拆大整」,並加大貨幣化安置比例,再加上給力的招商引資,一些之前只參與一二線城市或熱門旅遊城市的房企,紛紛來到了溫州,加入了溫州的大建設、大開發,意圖做大規模。
當然,經過大起大落之後,溫州市場最近幾年相對平穩,市場健康也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06
大量房企進駐溫州,當然是好事,特別是對購房者來說,可以有更好地選擇與對比,對本地房企更是鞭策。
但個別房企來到溫州,落地的產品降級了,並沒有帶來其他一二線城市的產品規格,與購房者預期存在一些落差,並最終發生維權現象。
這種現象,應該引起那些新進溫州市場房企的足夠重視,怠慢溫州購房者很容易落下不好的口碑,因為很多房企吃了「水土不服」的虧。
當然,能否將更豐富的產品體系帶到溫州?也是這些房企思考的問題,這包括最高產品序列的豪宅,也包括適合剛需購房者的產品。溫州,既有許多土豪,也有很多剛需族。溫州需要更優質的豪宅,也需要更多平價的住房。
還有,在開發住宅的同時,能否引進更多商業、文化、旅遊產品?當前的溫州,依舊不是一座精彩的城市,仍缺乏現代化商圈,也需要更多的公共設施、文化設施、娛樂設施。溫州旅遊資源豐富,卻也未能很好地開發運營,就連優質的度假酒店,溫州都還沒幾個。
本土房企與外來房企,也應該有更多的合作,以共同成長。這一點,近期時代與華潤合作老港區二期地塊,正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總之,希望這些外來房企,能與溫州這座城市,共贏。
以上,只是我們簡單的想法。對於這些外來房企,大家比較喜歡哪一家、哪一款產品,希望他們能給溫州帶來什麼,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並動動指頭投個票唄!
更多原創深度爆文,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樓市溫州」,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微信公眾號:樓市溫州(id:loushiwenzhou),戳文末擴展連結跳轉原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