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眾文化的文學

2020-05-27   上官文露讀書會

原標題:作為大眾文化的文學

文:張華丨 主播 小禾

文學是什麼?對文學產生興趣的都是什麼人?在過去,是貴族,是精英階層,而如今,文學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張華先生,對「作為大眾文化的文學」進行了分析。

在古代中國,「文學」一詞自首見於《 論語》之後,其義經歷過多種變遷;英文的「literature」 一詞也不例外。

據魯迅先生考,現代「文學」之概念和內涵皆源於日本對西語相應詞彙的翻譯。

然而,無論中外,過去之「文學」要麼屬於「貴族」,要麼屬於「精英」,從來不像今天,文學顯然已成為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所以,前段時間茅獎獲得者梁曉聲在接受媒體的視頻採訪時,多次說到「文學——也就是文化......」。

在英國伯明罕文化研究學派和德國法蘭克福文化研究學派興盛之時,與前者建立起來的最為核心的「文化研究」術語密切相關的概念之一,即是「大眾文化」。「大眾文化」之謂,即相對於「貴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流行文化。

而最初提倡大眾文化的英國學者,幾乎清一色文學出身,在他們看來,文學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文化則是文學的內容。

就此而言,電影、流行歌曲、選秀節目、電視劇、披頭士、Ladygaga,等等文化現象,都是「文學」,都是大「文學」,都是大眾的「文學」...... 伯明罕學派的第二代、第三代傳人更是把所有圖文傳媒均歸入「文學」大類,把最初的文學理論演變為包括傳媒在內的「文化研究」。

網際網路改變世界,網絡文學隨之興起,撲面而來。因為它的作者和讀者均是「大眾」,是廣大網民,網絡文學於是更成為大眾文化的明顯代表,當然也會被視為「文化研究」的重點對象。

如今,以微信為代表的中國人社交媒體更是日新月異,在文學從「文字文學」階段經歷過「讀圖時代」之後,又將文學推向了一個新的「讀書」時代——「聽讀時代」,如「微信讀書」和「喜馬拉雅」上的「上官文露讀書會」,等等。

如果說早期的網際網路網絡文學、手機文學往往容易造成「娛樂化」「消費化」和「碎片化」的閱讀,那麼,「聽讀時代」將有效地避免這一「讀書」特徵。

當然,總體來看,相對於實現價值轉移的區塊鏈,網際網路實現的仍然只是信息轉移。

今天的文學不僅僅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而是已經成為了大眾文化本身,是作為大眾文化的文學。

如此,將一切文化現象均作為「文化研究」對象的文學理論、文化理論,也會理所當然地研究支付寶、微信支付、物聯網和區塊鏈等實現價值轉移的文化現象,研究這一現象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內涵,研究移動支付社會,研究區塊鏈文化。

本文作者簡介

張華,文學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美比較文學》雜誌主編。曾出版《伯明罕文化學派領軍人物述評》《生態美學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建構》《閱讀哈佛》《全球倫理讀本》《跨學科研究與跨文化詮釋》《對外漢語:理論與實踐》《人文學術:東方與西方》《東學西傳:國學與漢學》《文化與全球化》等著作。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