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巡賽車隊和洲際車隊車手差距有多大?

2020-03-24     美騎

此項研究比較了710名職業車手,旨在探討世巡賽車隊(WT)和職業洲際隊(PC)車手身體特徵差異。排名前25%的選手被選為樣本組,在不同測量類目上(除年齡外,即身高、體重、體表面積等)發現兩者之間的測量差異,來確定不同類型專業車手的具體特徵,以及在專業範圍內差異,這可能決定了車手何時可以從洲際隊轉向世巡隊。

職業公路自行車運動是一項依賴於車手具體特點的運動,每個車隊都有不同類型車手,比如衝刺手、單日賽選手和總成績車手等,他們的目標是在比賽時,在最符合自己特點的賽段贏得比賽。每一場比賽都要求車手對地形和眾多因素進行分析,部分車手的成功案例已經可以證明,進行特定測量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田忌賽馬的目的。

此項研究基於2017年世巡隊和洲際隊車手,共有18支世巡級車隊478人、27支洲際隊499人,共977人。321名職業自行車手最終樣本符合納入標準。主要對比項目含有:車手身體基礎數據、表面積、車手分數等,其大多數來源於PCS,下面一一解答。

車手身體基礎數據包括:身高、體重、BMI(Body Mass Index身體質量指數,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標準)、PCS類別(如GC、TT等)。

身體表面積和前額面積:身體表面積(BSA)是根據車手的體重和身高來確定,其公式為:

其中BM為體重(kg), H為身高(cm)。另假設前額面積(FA)可以認為和BSA有關,基於研究表明FA為BSA的18.5%。

車手積分和車手類型:前25%的車手是根據他們PCS積分,在每個類別中選出,另外車手被分為五類,分別是:GC(總成績車手)、OD(單日賽車手)、S(衝刺手)、TT(計時賽車手)、D(其他),D是最低的25%,以確保數據的準確和輔助車手特徵被歸納。PCS創建了自己的車手積分系統,每場正式比賽都要進行排名,積分以名次為基礎,但要考慮賽事級別和難度,如環法總冠軍會獲得400積分,第35名仍有20分,而每個賽段冠軍會有80分;巴黎-魯貝冠軍雖是單日賽,但會獲得275分;一些一周賽,如巴黎-尼斯等總冠軍也是275分。

最終數據採用SPSS進行分析,並使用參數統計進行分析,採用雙向因素方差進行兩兩比較,以確定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約定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通過雙向階乘方差分析表明:WT車手明顯比PC車手整體年齡大,而兩者身高、體重、BMI、BSA、FA、BSA方面無顯著差異。兩個類別所有描述性統計見下表:

PCS還比較了每個級別車手內差異,發現了世巡賽車隊和洲際隊車手之間一些相似之處和一些不同之處:年齡方面,世巡賽車隊計時車手(TT)較總成績車手(GC)、D組車手更年輕,洲際隊計時車手(TT)只比單日賽車手(OD)年輕,另外,在洲際隊,衝刺手(S)和D組車手明顯比單日賽車手(OD)年輕。身高方面,世巡賽車隊計時車手(TT)和D組車手比總成績車手(GC)高,D組車手比單日賽車手(OD)高,在洲際隊,計時車手(TT)比單日賽車手(OD)和衝刺手(S)高;在體重方面,總成績車手(GC)明顯比其他所有車手都輕。

就BMI而言,這兩個級別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在每個級別中,總成績車手(GC)的BMI明顯低於其他車手,所有衝刺手(S)BMI都高於D,世巡賽車隊中單日賽車手(OD)的BMI高於D。PCS還研究了BSA和FA之間的差異,,由於這兩個標準具有很強相關性,因此結論是相同的,結果表明世巡賽車隊總成績車手(GC)面積小於其他所有車手,而洲際隊總成績車手(GC)僅略小於計時(TT)和D組選手。

對於這項研究,目的是評價和討論世巡賽車隊和洲際隊中車手身體差異,這些車手應該適應他們特殊的專業挑戰。這些結果可能有助於發現早期天才和或為車手制定特定訓練計劃,以往研究已經證明,車手的特長可以通過體型來描述,比如擅長平路的車手比其他類型的高且重,然而,FA影響車手在平路上氣動性,小而輕的車手可能受益更大,較輕的重量被認為是在爬坡中相對於較重的車手有優勢。然而,洲際隊計時車手(TT)、D組和單日賽車手(OD)年齡上有明顯差異,可能更需要經驗。另一方面,體重較大的車手可能會受益於較低的單位體重能量成本和按比例換算的空氣動力阻力,曾有相關研究26km個人計時賽成績與身高和體型呈正相關,說明取得好成績需要在功率、體重、迎風面積上取得最優平衡。另外相較於以往研究,現在研究表明近20年來車手平均身體測量數據沒有顯著變化。

目前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數據來源及數據準確性,根據積分確定特長也有一定問題。實際應用層面,了解運動員人體特徵對指導自行車運動有重要意義,可以通過這些特徵來差異化訓練和分配每個車手在車隊中所扮演的角色,保證車手找到最適合他們的類型,雖然研究表明世巡賽車隊和洲際車隊車手沒有明顯差異,但也可有助於低級別車手分析一些特徵,向更高層次級別邁進。

參考文獻:

[1]Joshua M Miller. Kyle J Susa. Sci Cycling. [J] Vol. 7(3), 3-6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pbQCnEBiuFnsJQVFwy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