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民生周刊
古人云:「《易經》之重,在於包羅萬象,點透世人。」
《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我們常說「以史為鏡」,讀懂《易經》中的這三點,就會越努力越幸運,更可讓自己活得更通透,福氣綿綿不絕。
順天應人,適時而動
《周易》有言:「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夏桀、商紂暴虐無度。商湯、周武順乎天道,合於民心,放桀誅紂,革故鼎新,改變舊制。
天人合一,其實就是要順天應人,順乎天理而適應人情。
所謂順天,就是按照天道的客觀規律辦事,要重視存在、順應自然、尊重規律,循「道」守義。應人,就是要講人性、講人品、講人情,就是正確的為人處事,激發人的內生動力,這樣就會有事業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文韜武略,為劉備建立蜀漢立下了不世奇功,是中國歷史上流傳千古的一代名相。但從「順天應人」角度縱觀其一生,諸葛亮傾盡才華,鞠躬盡瘁,也只是幫蜀漢維持了幾十年光景。
分析其原因,這「時勢」並不在蜀漢。當時的漢室氣數已盡,所謂正統也不過是頂帽子。蜀魏百姓均已厭戰,長年戰爭難得一時平靜,此時再連年北伐,也算是逆天而行。
所以司馬光說:「諸葛亮自負才能,逆天而行,自取敗之也。」東漢末年隱士司馬徽也說:「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順天並不是宿命論,不是聽天由命,而是要順天道,懂借勢,順勢而為;正道而行,唯善唯德,以得地利;順應人心,可以利己但不能損人,經營好人脈,做順應人心的的事,以得人和。
惶惶大勢,順之者事半功倍;世道人心,應乎者方能成事。
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周易》有言:「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正位,就是擺正自已的位置,坐得穩,坐得正。凝命,「凝」就是凝聚精神,發掘智慧。「命」,就是人的命運。
所以,「正位凝命」意思是說,君子應當擺正自已的位置,端正而穩重,凝聚精神,發掘智慧,以此來完成自已的人生使命,實現人生的最高價值。
《長短經·反經》里,講了孔子與子路之間的一件事。
有一次子路去做邵這個地方的長官,魯國的卿大夫季氏限百姓在五個月以內開通一條運河,由子路主管這件事。為了要鼓勵大家做工,公家的經費又不夠,子路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貼上,乃至從家裡弄糧食來,供給大家吃。
孔子聽到了這個消息,馬上派子貢去,把子路做好給工人吃的飯倒掉,把鐵鍋給砸破。
子路氣壞了,跑去跟老師吵架,對孔子說:「先生天天教我們要做好人好事,推行仁義,現在我這樣做,卻讓子貢來搗亂。您這是嫉妒我行仁義嗎?」
孔子卻說:「子路!你不要糊塗,當了天子的人,因為天下都是自己的,所以能愛天下;當了諸侯,就愛自己國家的人民;當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普通人,就愛自己的家人。仁義之舉當然是好事,但是超過了範圍的仁義,就侵犯了別人的權威。對你自己,對大家、對長遠發展都是不利的。」
曉得自己的本分,擺正自己的位置,也要恰到好處。
在哪個位置想哪個位置的事,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越矩,安住自己的心,莊重自己的使命,集中精神,摒除雜念,應對好眼前的每項挑戰,就會無往而不利。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易經》裡面多次提到一句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此處的「自」不是「來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
「自天佑之」是告訴我們,自己努力,「天」才會幫助我們,也就是「天助自助者」。
當所有江東文臣們抱頭鼠竄,紛紛請降時,是周瑜一語定乾坤,西聯劉備,北拒曹操。獻連環,施苦肉,使反間,用詐降,一夜赤壁火,千秋碧水江,為後人留下了一段「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秋神話。
梁啟超在解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時說:「干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人之生世,猶舟之航行於海,順風逆風,因時而異。如必風順後揚帆,登岸無日矣!」
做人,也應像天道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
在困難面前,不要等待別人的援助,要自己想辦法克服,挺過去。其實,當一個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幫助都已被切斷之後,他就會盡最大的努力,以最堅忍不拔的毅力去奮鬥。
主播:小花
80後小學教師,朗讀愛好者。
文章來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京博國學(ID:jingboguoxue)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