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有一位90後的抑鬱症患者在網絡平台上發布了一條最後的消息。第二天,她去了。
此後7年,每天都有上千人在她那條消息下面留言。到現在,留言突破了160萬條。這些留言,說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孤獨和無助;這些人,把陌生人的微博當作了樹洞。
雖然社交媒體和電郵在瞬息之間就可把心意傳達,但是當代人越來越找不到地方傾訴,因為大家都在忙著說,懶得聽。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早已指出,這是一種人性,「只願說而不願聽,是貪婪的一種形式。」
對內向的人來說,傾訴更是一個令人畏懼的任務。他們怕提要求,怕傷感情,說不出口,說不清楚。
如何讓自己說得出口?如何讓對方聽得進去?
婚姻可能令人孤單。
一份4萬人參加的調查說明,「沒有共同語言」,以高達34%的比例,成為婚姻中最傷人的隱形殺手,超過第三者插足和家庭矛盾。
英國一項調查顯示,25%的夫婦每天交談時間不足10分鐘。
婚姻失語了。在沉默中,男人說,「我的妻子不了解我」,妻子最常見的抱怨是,「他從來不聽我說話」。
家庭里除了夫妻交流之外,孩子也需要被傾聽。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中,一個個中學生走上高高的站台,在那裡當著滿場觀眾的面,對著人群中的父母親喊出心中的積鬱。
「媽媽,你為什麼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我比?」
「為什麼做家務的一定是女孩子?」
日漸年邁的父母渴望被傾聽。
加拿大最大城市多倫多的心靈熱線義工統計了熱線的使用情況。60%的呼入者是年邁之人。他們就是想聊聊天。義工只要在電話線的另一端時不時回應一下,老人們就非常滿足了。
職場人希望被傾聽。著名市場調研公司埃森哲的全球最新調研發現,96%的職場人,都認為自己是合格的傾聽者,但是有近65%的人表示,因為多任務快節奏的環境,傾聽他人越來越困難了。
華納兄弟公司高級副總裁格雷格·巴拉德曾經說過,「在我心目中,職場新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當他們沉默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真的在聽我的話,他們想的是下一步他們該說什麼,這可是大錯特錯。」
各種傾聽場景可以劃分為以下三類。
一類是具體的傾聽。比如父母希望孩子清理他們的房間,孩子要求父母買一個玩具;辦公室里上級對下級發出工作指令,下級對上級彙報工作。
一類是需要理解和認可的傾聽。這種情形常常發生在愛人之間。說者希望得到感情上的理解和接納,而未必是理性的邏輯分析。
還有一類是有心理需要的傾聽。
19世紀末期,精神分析專家治療維也納一群有童年創傷的年輕女性們。在催眠當中,她們肆無忌憚地說話,清空包袱。治療以後,她們如釋重負。這種方法就是「宣洩」。
不管是哪一種方式,傾聽都讓我們感覺幸福。
哈佛研究者的實驗表明,向別人傾訴是一種能讓人感到愉悅的大腦生化反應。
幽默大師皮埃爾·達克說自己的從業經驗中發現,「被他人傾聽是聽到自己說話的最好方式」。
總把話憋在心中,是一種危險的「癌症性格」,對身心的危害極大。但是,我們去哪裡找到願意傾聽的人?
這個過程始於敢於傾訴。
不敢傾訴是自卑和恐懼的結果。
害怕拒絕是人類的天性。不敢表達自己被傾聽需要的人,往往有一種討好型人格。
青年作家蔣方舟7歲寫作,9歲出書,22歲當上了副主編。這樣一個少年成名的作家,自述為討好型人格。她以前從來不敢跟任何人起衝突,無論對錯,總是假裝同意對方,「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這樣的人常常是迎合對方的溫順傾聽者。
不敢傾訴,是害怕暴露自己。
他們過分在意對方的看法,害怕掏心掏肺後得到一句話,「你就是太矯情了。」
作家韓寒說過,「不會有人喜歡傾聽你的痛苦,說給朋友朋友不好受,說給敵人,敵人更開心。」
但是大多數自信有主見的人,不會因此而放棄敞開心扉。
溝通本來就是你來我往的事情。這一次你聽我訴說衷腸,下一次我借你一雙耳朵排憂解難,沒有誰欠了誰。如果一個人想要被傾聽,他就必須戰勝自卑和猶豫,明確向對方表達自己的需求,建立起平衡的溝通關係。
「所有關係變淡的原因是,一個不說,一個不問。」
一個人可以找到希望傾訴和保護自己之間的平衡,做那個想說的人。
史丹福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一群兩歲的孩子,面對著一塊糖,垂涎三尺。他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馬上把眼前的糖吃掉,另外一個是等幾分鐘,就可以得到另外兩塊糖。很多的孩子立刻把糖吃掉了,少數的孩子耐心等了幾分鐘。
多年以後的跟蹤研究表明,很快把糖吃掉的孩子,在成人時候面對壓力的能力沒有那麼強,情商和智商稍低;更有耐心的孩子長大後,在職場和社會上都更加如魚得水。
溝通也一樣,第一個原則是要耐心,先忍住傾訴的渴望,在開口說話前做好準備。
首先管理一下自己的期待值,把自己的動機和要說的主題梳理清楚,預見交流中可能會出現問題,計劃一下如何應對。
「我要求別人傾聽我的意圖是什麼?」
「我是否能夠清楚地表達我的觀點?」
「我是否準備好了要慢慢訴說?即使對方提出不同意見,也不會失去風度?」
當自我心理上準備好了以後,我們要了解聽者的精神狀態。心情平和的聽者,就像一個調節正確的天線,很容易接收各種信號。情緒興奮的聽者,不太容易靜得下心來;而本來已經心事重重的聽者,也許並不需要更多的壞消息。
知道自己想說什麼,知道自己的說話對象是誰,有合理的期待值,那麼這場對話就可以開始了。
第二個基本原則是,控制情緒。
雖然尋求被傾聽經常是尋求一種情緒的宣洩,但是宣洩不等於失控。情緒失控的話,會失去對話中的主動權。
怎樣才能不失控呢?自信是一個基石。自信了才能冷靜,才能做真實的自己,也鼓勵聽者做真實的自己。
第三個原則,換位思考。
每個人有不同的溝通風格。
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提出有兩種速度不同的思考。
一般人的身上總有這兩種思考方式的存在,快速的本能情緒思維,和慢速的更受控制的邏輯思維,差別不過是有一種會占優勢,因此決定了個人的溝通風格。記住這一點,可以讓我們對聽者的反應有更多的體諒和把握。
還有,這個傾訴的時機,選得恰不恰當?你心急火燎地想跟閨蜜分享一個秘密,但是她10分鐘以後就會跟客戶有一個重要的會議。隔著電話線,你都可以想像她不斷看錶的焦急表情。那就不如下了班以後,大家坐下來,就著一杯好茶,好好說話。
第四個原則,要認真表達,
好的表達,一定要有說服力,既有邏輯推理,也有直覺和感情。
說「人話」很重要,清楚簡單,不能隨便跳躍。可以用提問抓取對方的注意力,調整對話的節奏。比如,「你的看法是什麼?」「這件事情我說明白了嗎?」留給雙方思考的時間,而不是滔滔不絕。
要敢於表達,既要把自己滿意的感受表達出來,也要有勇氣說出不好聽的話。
心理學名著《非暴力溝通》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曾經問過許多人,「如果你說的話別人不想聽,你是希望對方假裝在聽,還是直接打斷你?」只有一個人不希望被打斷,多數人都寧願被打斷,勝過說著虛偽的話。
最後一個原則能夠「四兩撥千斤」,那就是,讓聽者對我們本人感興趣,對我們本人產生好感。
人們總是給予感興趣的人更多耐心,更多的注意力。想像一下,如果你對聽者本人完全不感興趣的話,你會找她傾訴嗎?反過來說,如果你對聽者具有個人的影響力,那麼他是你的「囊中之物」。
這就是平時的功夫了。我們總不能夠一點不去培養感情,而希望朋友做忠誠的樹洞。
在眾多的婚戀幸福秘笈中,「找一個聊得來的結婚」,是最接地氣的一條。理想的結婚對象可遇不可求,理想的傾聽者,也並不多。
經典暢銷書《跟任何人都聊得來》的作者邁克·貝克特爾曾經說過一個真實的故事。他的一位大學同學做了一個實驗,在當地的報紙上刊登了這樣一段簡短的廣告:「傾聽你的述說,絕不插話,一個小時50美金」。這是很貴的服務,但是他意外地收穫了600美金。
可見一個讓人舒服的傾聽者,有多麼受歡迎。
可是,正如聲音專家朱利安·特雷熱在一場熱門的TED演講里指出,「我們正在逐漸失去傾聽的能力」。
一個不理想的傾聽者沒有耐心,總是沒聽完就開始發表看法,經常打斷你的說話,說的比聽的多得多。有些聽者可能面帶微笑,其實早已神遊九天之外;身體語言,像不斷地抖著腳,已經暴露了內心的不耐煩。
一個足夠好的傾聽者會很認真地聽,而不是假裝關心。
好的傾聽者情商都不低,善於共情,不會輕易否認和批判,不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你;不會急於提出自己的建議。
最重要的是,你可以信任他或她。
除了要有耐心和真誠關心,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呢?聲音專家朱利安·特雷熱在一場熱門的TED演講里分享了簡單有效的5個建議。
第一點,在這個嘈雜的世界裡習慣安靜。每天只需拿出三分鐘讓自己安靜下來,就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可以讓聽覺系統進行重置和調整。
第二點,練習在混雜噪音中分辨出多少獨立的聲音。
第三點,品味聲音,享受平淡的聲音,比如洗衣機轉動的聲音,水流聲等。
第四點,專注傾聽,練習過濾噪聲。
第五點,關注與你交談的人,用簡單的詞語不斷作出回應,比如「嗯嗯」,「所以,因此」等,一邊聽,一邊提問。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被傾聽,可以治癒身心。
當我們不能夠傾聽他人,我們也不能夠指望被他人傾聽。
畢竟,雖然不存在完美的聽者,「足夠好」卻是存在的。我們要做足夠好的自己,去尋找足夠好的對方。
傾聽,是一種能力;被傾聽,是一種幸福。希望我們都有運氣得到、也有能力給予幸福。
參考資料:
《只想被傾聽》,法國心理學家阿蘭.布拉科尼耶著作。
《5種傾聽的辦法》,朱利安·特雷熱TED演講。
關注@帆子號,聽真人的觀點,長見識,開眼界,做夜空中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