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今天要說的這個事
估計很多新疆人和小編一樣
幾乎一無所知
那就是關於新疆的地名……
今兒就帶各位一起漲漲知識
聊聊關於新疆那些地名的故事
烏魯木齊
烏魯木齊前身「迪化」,是清朝乾隆爺御賜得名。
1952年2月1日改名為「烏魯木齊」,意思是「優美的牧場」。不過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首府,這個名字可是來源於蒙古語!過去的25年小編一直天真的以為「烏魯木齊是」是維吾爾語……所以,小編繼續查尋了下歷史,才恍然大悟!
爸爸去哪兒第三季,爸爸和萌娃們就來到了美麗的烏魯木齊南山牧場
15世紀中葉,從科爾沁草原為規避「兄弟鬩牆」西遷而來的和碩特蒙古部落,遷徙到了今天烏魯木齊附近的天山草原等地。如此美麗的牧場和草原,「烏魯木齊」這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就是那時候由和碩特蒙古人,叫起來的。這樣一來,烏魯木齊來自蒙古語就解釋清楚了。
當然烏魯木齊擁有的不僅僅是廣袤的草原,作為新疆的首府,這裡還是全疆政治、文化、經濟、交通的中心。如今的烏魯木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作為「亞心之都」,正在祖國的西北方熠熠生輝。
新疆人還親切的把這座繁華的城市成為」鳥市「
我們一般情況下都喜歡把一個城市進行簡稱。烏魯木齊市也被簡稱烏市,新疆人也稱他為「鳥市」。大家可以仔細看鳥和烏的區別,一個有點,一個無點。
為什麼烏魯木齊又叫「鳥市」
其實,叫鳥市是有事實根據的:1983年,烏魯木齊市某掛麵廠從日本引進了一條掛麵生產線,隨後又花了18萬元從日本購進了1000卷重10噸的塑料包裝袋。包裝袋上的圖案由掛麵廠請人設計,制出樣品後經掛麵廠與進出口公司審查,交付日方印刷。當這批塑料袋飄洋過海運到烏魯木齊時,細心的人暈了,發現「烏」字多了一點,烏魯木齊變成了「鳥魯木齊」,經過媒體的傳播,社會的廣而告之,烏市也就成了「鳥市」。
新疆人總喜歡戲稱烏魯木齊(烏市),為「鳥市」,一是因為新疆人喜歡開玩笑,稱呼「鳥市」很有莫名的親切感,說明新疆人幽默!二是「烏」字和「鳥」字的字形很接近,不差那麼一點,說明新疆人大氣。三是烏魯木齊在新疆畢竟是首府,算是大城市,互相調侃一下,說明新疆人包容!哈哈,我也是瞎掰活,看完開心一下就行~
伊 犁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說的就是小編的家鄉,塞外江南——伊犁
「伊犁」在維語是「寬闊、舒適」的意思;而在蒙語裡「伊犁」即「伊勒」,是光明顯達的意思。不是說好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嗎?小編一直以為家鄉的名字是哈薩克語……
一望無際的薰衣草,讓伊犁河谷成為一片紫色的海洋。
比起塞外江南,小編更喜歡伊犁的另外一個名字「天馬之鄉」。早在漢武帝時期,那時的伊犁河流域還是「烏孫國」。烏孫國王為了答謝漢朝,特向漢武帝贈送數十匹烏孫馬。
由於烏孫馬的品種特別優良,並符合漢武帝「神馬當從西北來」的占卜,便把烏孫馬稱作天馬。從此,伊犁便有了「天馬之鄉」的美名。
此馬只應天上有!
博 樂
博樂(Le二聲),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小編依稀記得中國新歌聲總決賽,華少宣布最後結果:今晚的冠軍就是來自新疆博樂(yue)的蔣敦豪……
「博樂」得名來源境內的博爾塔拉河。博爾塔拉是蒙古語。意思為「銀色的草原」,和烏魯木齊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小編還是不太明白,為什麼要叫「博樂」,不叫博拉、博塔之類的名字?於是小編又查了查歷史。
賽里木湖,駿馬淺吟,靜謐怡人,竟讓人捨不得打擾。
博樂一名歷史久遠,最早的記載是公元12世紀耶律大石建西遼後所建的「勃羅城」(在今博樂西南)。元代有「不剌」、「普剌」、「孛羅」等,由此可見「博樂」是由歷史音譯而來。小編認為,博是博爾塔拉的首字,樂和羅讀音相似,但有快樂祥和的意思,這麼以來就解釋通了。
賽里木湖就像一塊掉落到大地上的藍寶石,惹人憐愛啊
察布查爾
上大學時做自我介紹,班級一個察布查爾的同學這樣說道:大家好,我是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XXX,我是漢族!然後全班同學一臉茫然的看著他……
「察布查爾」來源於錫伯語,是「糧倉」的意思,早在清末明初錫伯米就早已名揚四海,如今的察布查爾縣已成為三大水稻田種植基地之一。
察縣的水稻田,一到夏天便是如此的生機勃勃,充滿著收穫的希望
說到察布查爾就必須要提「大西遷」這個重要歷史事件。公元1757年,清朝平定準噶爾後,察布查爾變為荒無人煙的原野。7年後,清朝政府從東北調遣了3000多個錫伯族軍民西遷到伊犁,進駐察布查爾屯墾戍邊,這才有了今天的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
這一場大西遷,歷經了整整16個月!(圖:百度百科)
奎 屯
奎屯,小編初中三年是在這裡度過的,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奎屯的冬天。小編上面以及下面將要提到的這些地方,他們的冬天冬天和奎屯比,簡直是春天啊!
「奎屯」,來源於蒙古語,意思簡單粗暴「冷」,零下二三十度對於奎屯市民來說,早就習以為常。看到這裡,又是來源與蒙古語,一定有故事。小編一查,果不其然!
奎屯河大峽谷,無處不透露著新疆特有的壯美!
奎屯為什麼叫奎屯?小編查到從元代開始,奎屯為蒙古族曲兒只地,到清朝為厄魯特蒙古的牧地,這段時間奎屯住的基本都是蒙古族。所以小編猜當時蒙古族朋友在冬天被凍的直哆嗦時,用蒙古話大喊:奎屯!這才有了今天「奎屯」這個名字!
如今的奎屯早已從附屬牧地成為一座新興的工商業城市
克拉瑪依
如果小編說克拉瑪依是全國人均最富有的城市,應該沒有人會有異議。畢竟作為全國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克拉瑪依人一直都富的很低調……
「克拉瑪依」系維吾爾語「黑油」的譯音,得名於市區東北角一群天然瀝青丘——黑油山。怪不得人們都說克拉瑪依是一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作為一個好奇寶寶,小編在想為什麼克拉瑪依要叫做克拉瑪依呢?結果,還真讓小編查到了。
隆隆作響的鑽井聲,是每一個克拉瑪依人自豪的吶喊!
1950年3月27日,中國和蘇聯政府簽訂在新疆成立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的協定。在俄文資料中,黑油山被稱為Kapaмɑй(即維、哈語「黑油」的音譯)。但在後來幾乎的正式場合和漢文文件,大家都使用黑油山這一稱呼。
1956年2月下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王恩茂、主席賽福鼎·艾則孜來油田視察,建議按照維吾爾語的讀音將黑油山油田更名為克拉瑪依油田,但各方用字不統一,克拉瑪依、喀拉瑪依、克熱瑪依等等。直到9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支援克拉瑪依和柴達木油區》時,克拉瑪依作為地名的用字才完全固定下來。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1號井噴油,克拉瑪依油田就此被發現同時10月29日也被定為克拉瑪依市生日
喀 什
喀什應該是最能代表維吾爾族特色的城市。對於小編那些內地朋友和同學來說,喀什,那可是異域風情都要漫出螢幕的地方啊!
喀什全稱「喀什噶爾」,有很多的意思,其中一個小編覺得很符合喀什老城區的意境,「有各色磚的瓦房」來源於維語音譯。喀什的老城區各式各樣的磚房讓這座歷史古城一直保留這原有的異域風情和濃郁的民族氣息。在這裡一定要提一下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因為老城區幾乎就是圍繞它建設的。
喀什噶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末漢初,曾經被叫過:疏勒、任汝、疏附等等,至於從什麼時候開始叫喀什噶爾的,小編也沒有查到。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在元代,馬可波羅到過這裡,那時候他記載的文獻中就把這裡叫做:可失合兒國(Kachgar),估計喀什噶爾的叫法就是這樣流傳至今的。
如今的喀什城內,新老並存,甚至可以說是有三個時間:老城時間、新城時間、特區時間。去過喀什的人都說這裡就是三個世界,一切都在飛快的變化著。唯有喀什老城,那厚重的土牆擋住了嘈雜,在深邃的小巷裡,時光似乎停滯了。
你可以一樣望穿烏魯木齊的五臟六腑,但你永遠無法看透喀什那迷濛的雙眼
和 田
上大學時候,班裡同學都以為新疆到處是和田玉,就像他們以為新疆到處都是吐魯番的葡萄一樣。所以他們時常會給我提這樣一個」小請求「:騰飛,你暑假回來給我帶塊和田玉吧……你們把我賣了吧!
和田地區,古稱「于闐」,意思為「產玉石的地方」,來源於藏語!清初才改為「和闐」。到了1959年,「和闐」又改成現在的「和田」。如今的和田玉早已名滿天下,作為新疆的一個代名詞被世人熟知。
和田河孕育了無數的和田兒女,同時也孕育了無數聞名世界的和田玉
和田歷史久遠,在漢代的時候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從那時候開始,這裡就已經被叫做「于闐」,當然期間也出現過像豁旦、五端、忽炭同名異譯的叫法。
有意思的是,在《大唐西域記》中稱這裡為作瞿薩旦那國,瞿薩旦那是」地乳「的意思,通俗講就是玉。
穿過和田河的沙漠公路,胡楊縱生,多少朝代在這裡更替過
吐 魯 番
內地朋友一說到新疆,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吐魯番的葡萄,這說明天下吃貨是一家啊!歷史悠久的吐魯番,如今早已成為享譽世界的新疆標誌了!
吐魯番的名字,說法很多。第一種說法來自是藏語,由「吐藩」音譯過來,有「水果多的地方」的含義。第二種說法是來自維語「吐爾番」,其意為「都會」,最後一種說法來自回紇語「最低的地方」。反正小編看到查詢到這段歷史的時候,腦子裡只有一個想法:我大新疆,果然民族團結一家親啊……
一座座晾房,是新疆人民傳統技藝和古老智慧的體現
吐魯番可以算的上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文明古城。因為最早在石器時代這裡就用人類活動的痕跡。這裡先後建立過姑師(後稱車師)國、高昌國。經歷過數個朝代的更替,一直到了元末,吐魯番這個名字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
曾經的高昌國,如今只剩下一些斷壁殘垣來告訴世人
這裡曾經的輝煌和繁榮
阿 勒 泰
如果說新疆地大物博,資源富饒,那小編就一定要提一下作為新疆第一大「金主」的阿勒泰了,要知道「七十二條溝,溝溝有黃金」說的就是這裡。
「阿勒泰」來源於阿爾泰山。阿爾泰在突厥語和蒙古語裡都是「金子」的意思,因為阿爾泰山蘊藏出產豐富的黃金。小編現在才知道,新疆的地名都這麼低調有內涵。
晨光下的禾木,炊煙裊裊,牧歌陣陣
阿勒泰最開始不叫阿勒泰。在1919年設立阿山道,標誌著那時的阿爾泰正式歸為新疆,在1949年建國以後改稱為阿山區,4年後由改叫阿泰縣。一直到1954年才被國務院確認批准,改稱為阿勒泰專區,隸屬伊犁州,這一名字才一直沿用至今。
秋天的喀納斯,就像上帝手中的調色盤,不小心遺落人間
昌 吉
昌吉就像是烏魯木齊的後花園,開車20幾分鐘的路程;馬上就要烏昌一體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烏市上班卻住在昌吉。小編覺得,這簡直就像廊坊和北京的關係一樣了。
「昌吉」源於蒙古語,有場圃的意思,小編認為這和蒙古人熱愛打獵分不開。這個一叫法始於元代。據《新疆圖志》記載:「侍行紀云:《元地誌附錄》有仰吉八里……以此可知,「昌吉」是由蒙古語「仰吉」轉化而來的。
繁華的延安路商業街
另外,自元代以來,除「仰吉八里」的地名稱呼外,史籍中還有「昌八刺」(音讀喇)、「彰八里」、「摻八里」、「昌八里」等地名稱呼,這些稱呼其實都是一音多譯,它們其實都指的是—個地方,現在的昌吉市境內。
如今的昌吉早已一躍成為新疆經濟建設發展的新貴
阿 克 蘇
阿克蘇蘋果與前面提到的吐魯番葡萄、庫爾勒香梨一樣深受咱們新疆人的喜愛,除了水多特甜這些共同點外,它們價格也便宜。不過這個城市擁有的,不僅僅是蘋果。
「阿克蘇」來源於維語,意思是「白色的水」,這麼直白的翻譯也是簡單明了。直到今天小編才知道,原來塔克拉瑪干沙漠是這裡的,天山大峽谷也是這裡……我真的不好意思再說我是新疆人了!
白水澆灌的土地,生長出來的景色谷卻是如此五彩絢麗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阿克蘇的歷史也非常久遠。這裡是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源地,因為這裡先前是龜茲國的故地,而多浪河則在阿克蘇境內一直流淌著。
關於阿克蘇這個名字最早的出現,小編查到在1547年編刻的《邊證政考》一書中提到:阿速一詞,指的就是現在的阿克蘇地區,直到光緒八年(1882年)設阿克蘇道,阿克蘇才被定名沿用至今。
沙漠公路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一直延伸,孤寂壯麗
克孜勒蘇
「克孜勒蘇」意思是「紅色的水」,和上面的阿克蘇一樣來源於維語。因為境內有一條克孜勒蘇河,所以自治州成立時,決定以克孜勒蘇作為自治州的名字。直到上了內高班,小編才知道原來這裡的朋友介紹自己時是那麼簡單:我來自克州!說好的全稱呢?
紅水之州上的紅色土地,延綿萬里
同樣這片紅色河流孕育了許多古老的文明,而且可以追溯到17萬年以前,從那時開始克孜勒蘇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就這樣經歷了無數部族,幫落、朝代、國家的興衰更替。
一直到1954年7月14日,以柯爾克孜族為自治民族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成立,這也是克孜勒蘇這一名字首次出現,但一直未更變到今天。作為祖國的最西邊,這裡的山、水、人都世代守護這這片最遙遠的地方。
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莊嚴肅穆
小編總結:新疆各地名大多來自各少數民族語言,包括:維、蒙、藏等等,如今的叫法大多是將少數民族語言直接音譯過來。我們的城市故土一直在變,但無論怎麼變化他們的名字不會變,在這裡的記憶不會變。
新疆的地名
蘊含著各個地方悠久的歷史
蘊含了各個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不管你走的多遠
只要聽見故鄉的名字
都足以讓我們熱淚盈眶!
來源:最愛大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