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名電競選手比考上985更難:電競從來不是差生的出路

2020-11-06   父母堂

原標題:成為一名電競選手比考上985更難:電競從來不是差生的出路

電子遊戲,被孩子和年輕人們喜歡,當然有它的道理。不過,有度,永遠應該是一個準則……——白岩松

「孩子對學習一點興趣也沒有,滿腦子只想打遊戲,對傳說中的電競專業充滿嚮往——如果每天不用學習不用背書,只是打遊戲,那該多爽啊!」

這是我們後台的一條留言。你身邊有這樣的孩子嗎?沉迷遊戲又總是抱怨讀書苦,一心想著電競能做網紅能賺大錢……

隨著電子競技的規模化和產業化,以電子競技作為自己職業理想的孩子越來越多,國家也出台了很多支持電競發展的政策,各地高校更是開設了電競相關專業。

部分已開設電競相關專業院校名單

與此同時,「電競不是網癮 」「xx選手年薪百萬」「00後選手身價千萬」「12歲少年直播遊戲月入3萬」……這些輿論也影響著三觀還未完全形成的孩子們,電競職業選手從「網癮少年」的代名詞,變成了年少的孩子們嚮往的職業。

在涉世未深的孩子們眼中,會輕易地把電競作為「落榜」的退路,學習不好沒關係,至少可以去靠打遊戲掙錢呀!

電競或許是「差生」「貧困生」的一種出路,事實真的如此嗎?

1

為什麼有這麼多孩子想進入

『錢』程似錦的電子競技

電競圈的元老級人物Sky李曉峰曾說,他收到過很多家長和孩子的私信,有的是孩子自己一心想進入電競行業,有的是家長不理解不支持,也有的是十多歲的孩子不願意走上學這條路,想當職業選手但苦於沒有門路。

圖片來源於Sky李曉峰知乎

李曉峰的觀點是:最起碼要完成9年的義務教育,為自己將來的繼續學習和生活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再去考慮以後。

很多年少的孩子夢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不過是看到了這個職業表面的光鮮。

電競行業究竟有多光鮮呢?首先拿流量來說:

2019年微博之夜年度人物投票中,我們能發現那些電競選手的熱度,已經可以力壓娛樂圈頂流,前十位中有3位電競大神。

再來看看幾個熱門電競比賽的獎金池:

圖片來源於穀雨數據

各國頂尖職業選手的身價完全不低於一線明星:

非2020年數據,僅供參考

去年,一位16歲的美國高中生凱爾﹒吉爾斯多夫靠打遊戲,在《堡壘之夜》的比賽中,一路擊敗了世界4000多萬名選手,個人就掙了300萬美元獎金。

電競幾乎被神化成了一種「致富密碼」,可以逃脫學習之苦,還能賺大錢。

在大家還在為學校里的某場考試、某份作業而煩惱時,看到這些年紀和自己相當的人通過打遊戲掙錢、不用學習文化知識、輟學後就靠打遊戲,最終成為名利雙收的職業玩家,達到同齡人無法達到的高度,這樣的故事無比誘人。

2

當興趣變成職業

喜歡的事還有樂趣嗎

我們要明確的一點是:電競行業不是一個喜歡或遊戲打得好就有出路的行業。

首先,想把遊戲打成職業,是需要天賦的。

一直能看到很多天真的孩子說,自己不想上學,只想打職業:

我16歲,成績很差,已經玩了5年英雄聯盟了,郊區黃金的水平(非常低的段位),現在不想上學,只想打職業。

醒醒吧,孩子們,真相是這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很輕鬆就能做成功的事情。

這個世界上各行各業都是有天才的,畫畫也好,物理也好,電競也好,天賦都是一種門檻。

來看兩組數據:

國內985大學每年招生人數近20萬人,每年總考生近1000萬,也就是說想上985,起碼要考到前2%的水平。

而在電競圈,打遊戲打到前2%是遠遠不夠的,就拿英雄聯盟的段位分布來說,要想成為頂尖的王者段位,人數僅為0.001%,遠遠低於985大學的2%。

對大部分人來說,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水平去打職業的話,還不如好好努力學習去考清北交復,可能這樣成功的機率還高一些。

其次,當打遊戲這種興趣愛好變成了職業,這樣的興趣就談不上有多大的樂趣了。

就像這位爸爸所說的:

「訓練起來是非常枯燥的……這完全跟玩沒有關係了,是純粹的工作了。」

把遊戲當職業,就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跟「玩」完全沒有關係。

每天要按時參加訓練、上課復盤,訓練時間往往高達十幾個小時,看看電競職業選手幕後都是怎麼說的吧:

「每時每刻都擔心被踢走,每天練到凌晨四五點鐘,才慢慢跟上了隊友的步伐。」
「每天都『猝死』的,你要去進步,因為你如果不去進步的話,很快就被其他隊的人超越了。」

看起來靠打遊戲能賺大錢很爽,但就是靠青春吃飯,身體素質逐年下降,很多職業選手打了幾年比賽後都疾病纏身。

去年微博之夜排名第一的前職業選手Uzi於今年6月宣布退役,由於常年的壓力大、肥胖、飲食不規律、熬夜等原因,患上了糖尿病,今年的他只不過才23歲啊!

在我們羨慕他們台前的光鮮亮麗時,也要看到這些背後的苦。

而那些把直播玩遊戲當成正業的主播呢?

南昌有一名叫小新的12歲男孩,他12歲就離開學校開始做遊戲直播,很多網友都慕名而來圍觀,巔峰時期他的月收入達到了3萬。

可代價是什麼?放棄了學業後,小新每天要從下午四點開始直播到深夜,他才12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卻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

大家關注到的那些「年薪百萬」的選手或主播,只不過是金字塔最頂端的人群,其實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還有更多的人,每天都在苦苦訓練、默默努力,可最後什麼也沒得到。

3

讀書,上限未必高

不讀書,上限一定不高

央視新聞對電子競技亞運會國家隊的一次報道里,白岩松老師是這樣說的:

電子競技與電子遊戲是兩個「不那麼太可以直接划上等號」的事兒……
電子競技應當更良性的發展……
而電子遊戲,被孩子和年輕人們喜歡,當然有它的道理。不過,有度,永遠應該是一個準則……

如果只是為了愛好打遊戲而考電競專業,建議不如考個網速快的大學。

興趣和職業是不一樣的,不要拿「想打職業」作為「不想讀書」「想玩遊戲」的藉口,把遊戲當職業要比念書要殘酷上萬倍,除非真的天賦千里萬里挑一,否則還是安心念書吧。

前職業選手南森寫下過這樣一段回答:

在同等努力下,讀書的效果比電競要好不止一個檔次,不論是對未來的保障,還是對自我的填充都有好處。
讀書之後的選擇有太多,而除非是特別優秀,且天賦異稟的電競選手,其他平凡的人大多淪為代練,網管之流。

電競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充滿朝氣、蓬勃發展,騰訊一項關於電競產業人才調研報告中指出,電競產業人才缺口有幾十萬,其中涵蓋了很多電競相關的幕後崗位,如策劃開發、賽事運營、主持解說、電競媒體編輯、直播導播、衍生品開發設計……

這些崗位都可以成為好好讀書之後的選擇。

我們要告訴孩子:讀書,上限未必高,但是如果不讀書,上限一定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