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爾,南白雲」,一個三線工廠的前世今生

2019-11-26     宜豐會長大叔

80年代的社會

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北海爾,南白雲」

北海爾便是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海爾

南白雲也許只有四十歲左右的人可能才知道

它是80年代紅極一時的白雲牌冰箱

說起白雲冰箱,大多數80後一定見過

但對它的樣子可能已經淡忘了吧

現在附上一張照片,

讓大家回憶一下辰溪製造的白雲冰箱吧

照片右邊那台綠色的冰箱就是當時的經典款式。「白雲冰箱」,由國家機械委國營白雲家用電器總廠製造,廠址位於辰溪孝坪鎮。1988年是白雲冰箱最鼎盛時期,白雲冰箱的年產量超過25萬台,廠里在冊職工超過1萬人。

根據一位老職工的回憶:當年除了黑龍江、吉林的,全國各地的人都來買白雲冰箱,街上到處是拖冰箱的車……上面這張標籤應該是白雲冰箱的「保修維修單」吧,當你第一眼看到「辰溪」二字的時候會不會有些自豪感呢?當年的電話號碼居然之後兩位數,聯繫方式里還有電報號碼。

白雲冰箱為何這麼火?

因為曾身為軍工廠的緣故,白雲冰箱的賣點在於「實打實」的質量,產品的使用壽命很長。甚至至今湖南有些家庭擁有仍在「服役」的二十多年「軍齡」的白雲冰箱。如今還有許多外地人還在尋找白雲…… 白雲家用電器總廠的前世今生尚不為更多人知道的是,曾以「南方系白色家電代言人」鼎立江湖的白雲冰箱,源自1890年由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漢陽兵工廠。 抗日戰爭時期,武漢失守前,漢陽兵工廠一部分遷往湖南辰,名為國民政府兵工署第11兵工廠。 共和國成立後,該廠又成為兵器工業部的861廠,軍轉民後,該廠被命名為國營沅江機械廠。廠區建有小學、中專、醫院、電影院劇院等等,直讓辰溪縣城的城裡人眼紅,沒結婚的千方百計想嫁進來。

廠區所在地為辰溪縣孝坪鎮;孝坪,曾是辰溪第一工業區;孝坪,曾是盛極一時白雲冰箱產地;孝坪,曾為國家生產大量的子彈以引以為豪;孝坪,曾是戒備森嚴富裕之地;孝坪,有著辰溪第一大天然隧洞;孝坪,曾是辰溪第一個有足球場的地方;孝坪,曾有最好的醫生在行醫;孝坪,曾經有著最繁華的商業,還有電影院;孝坪,曾是辰溪人嚮往的地方,那裡曾經號稱辰溪「小北京」。

三線工廠的前世今生

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稱為「三線廠」。孝坪便是其中一個。說起孝坪不得不提到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這段描述: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把這段描述放在這裡其實是想說,孝坪鎮所處的地理位置,就和桃花源的描述如出一轍。要進入孝坪鎮,要先進入一個大型溶洞,洞內五分鐘的車程便可到達神秘的八六一廠。有沒有一種穿越的感覺!

時過境遷,當年搶購白雲冰箱的火熱場面已不在。然而白雲冰箱的衰落也教人心酸,如今我們遇到過去的職工,大都不願意提起舊事。「已經沒有了」,一種非常決絕的口氣。知情者稱,工廠的民品發展不起來,緣於上面卡得太死,廠里沒有利潤擴大再生產。隨著時間推移,產品跟不上形勢。加之管理體制弊端,很大一部分工人都是安置的子弟,員工素質得不到保障,導致產品質量下滑。1989年因冰箱質量問題工廠全面整頓。1995年全線停產。迅速升起的品牌迅速衰落下去。

我們發現鎮子上很多人家門上有白雲冰櫃的門把手。其實,對於這個鎮子上的人,廠比鎮的概念顯然大得多。譬如,鎮子上大部分是廠裡面的人,房屋是廠房,連臨街的門面都是廠里的。鎮子由以和平、先鋒、解放、幸福、紅旗、建國、愛國、友誼、團結、生產等詞語命名的村子組成,並且部分村的住房都是特有的蘇聯式風格,打上了那個年代特有的烙印。如今,我們在各條街巷柱子、牆壁上看到的大部分是售房廣告。

據稱,白雲冰箱興盛的1980年代,廠里在冊職工超過1萬人,整個鎮子3萬多人。廠子衰落後,不少職工賣掉房子外出謀生,附近一些農民住了進來。

流經鎮子的小河,叫干溪,裡面真的是乾涸的。據說從前四季都有滿溪的清水,裡面魚「多得很」。廠區屬石灰岩地貌,地下皆大大小小的喀斯特溶洞,天干水就沿河床滲入地下。由於上游樹木砍伐嚴重,缺乏地表水補償,從前的生態已發生變化。那麼多年過去,廠里的人說話普遍也仍帶有湖北口音。而當年從洞口修進來的公路,現在仍是連通外界的唯一通道。

當年的這些場景,滿滿的只剩回憶

1、遍布廠區、家屬區的有線大喇叭,每天早上7點喇叭里開始吹起床號,然後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節目,伴著新聞人們開始吃早飯,開始騎著自行車奔向車間和學校,最後大喇叭以鳴笛聲和《團結就是力量》開始廣播鳴笛聲。早中晚各廣播一次。現在還是依舊保存著這種習慣。

2、電影院也就是大操坪的俱樂部,精彩都會有電影和演出。俱樂部有兩層樓,每次我們都會搶第二樓的座位。偶爾還會有馬戲團來廠里演出在草坪搭帳篷。可是,現在都沒有了。

3、自行車是主要交通工具,每家都有幾輛自行車,上班時由自行車匯成壯觀的長龍,三線廠5--6歲的小孩都會騎自行車,那裡的人不管男女老少車技都很高。

4、武漢話、辰溪話、四川話、普通話、東北話、上海話。。。。。應有盡有,農轉非的普通話都說得十分流利。

5、半軍事化管理,那裡最早時車間主任叫連長、工段長叫排長、小組長叫班長,很長一段時間是軍管會的軍代表是廠里的老大,任何事情是軍代表說話才著數,軍管會主任是一言九鼎。

6、三線廠人們的糧票與人民幣一樣在市場裡流通,糧票可以換雞蛋、蔬菜、水果、當然也可以換回老母雞。

7、三線廠的小孩過得都很快樂,男孩都會滾鐵環、摻陀螺、打彈弓,贏煙盒,女孩都會跳皮筋、丟沙包、踢毽子。

8、三線廠的小孩都會游泳,一般三線廠在選址時就考慮到水源問題,都是沿河而建,廠區一般都有條十分乾淨清澈的小河,夏天的河裡就是三線廠小孩的天然游泳場,小孩們無師自通,從狗刨開始學會了游泳。大點的青年還會去球岔河游泳,其實就是沅江。

9、三線廠的小男孩一定不會把稻苗認成韭菜,一定知道什麼樣的藤子下長的地瓜什麼樣藤子下長的是紅薯,知道什麼時候玉米熟了,什麼時候向日葵熟了,因為基本上都去挖過農民的紅薯、地瓜吃,去掰過農民的玉米、向日葵。

10、三線廠的小孩胸前都掛得有一把家門的鑰匙,因為家裡除了上班的父母就是小孩自己了,學校不會像現在這樣天天補課,下課了就自己打開家門,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11、三線廠的車間都在山洞裡,山洞裡面就是大廠房,各個岔洞就是各車間班組。一個廠往往有好幾個山洞,山洞都有編號。

12、隨著九十年代國家體制的改革,大部分三線廠經歷了改革合併重組,也有很多三線廠遷入就近的城市,三線廠原來的閉塞性被打破。八六一人也將搬入正在建設的懷化雲箭嘉園。

謹以此文,獻給那些在三線工廠長大的你們

來源:懷化同城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Qajp24BMH2_cNUg5q1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