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閱讀需5分鐘
和同齡寶媽們聊得最多的就是給娃報興趣班。
見到我大多這樣問候:你都給你家娃報啥班了?
注重孩子的興趣培養是一件好事,不過這件事也很讓老母親們頭疼——給孩子報啥班、報多少算是合適呢?
前幾天我們群里有位媽媽說了這樣的一件事,她給孩子報了個英語班,試聽的時候是外教上的,她也沒多想就報了名。
到真正上課的時候才發現,是一節中教課一節外教課「摻著上」的,這位媽媽感覺有點上當,不過也說不出什麼來,畢竟這一點自己也疏忽去詳細了解了,被培訓機構鑽了個空子。
來捋捋,給孩子報興趣班,我們這些老母親容易掉進的那些坑。
有些坑可以避開,有些坑真的是含淚也要填上!
一、不知道自己娃的興趣所在,跟風報班
咱們老母親們見面問候「報興趣班了沒」的最大的心理活動,其實就是想偷偷地掌握對方都學了啥。
畢竟,給娃報班是個費腦子的活兒,又不想讓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只好「刺探軍情」,知己知彼了!
聽到身邊的娃報了英語、繪畫、口才、鋼琴,每周的日程都排的滿滿的,有些媽媽就不淡定了:別人都學那麼多了,自己的娃還一個班都沒報,這豈不是真的要輸了?
於是趕緊搜羅各種培訓班廣告,也要給娃通通報上。
罷特!有問過娃的意思嗎?
選興趣班,還是建議謹慎慢選,不著急做決定。
沒有比親爹媽更了解自己家的娃了,所以,需要充分根據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來做決定。
有的孩子天生樂感強,坐不住,愛唱愛跳愛蹦躂;有的孩子樂感也很好,但喜歡安靜,專注力強又坐得住。
那前者就比較適合舞蹈、唱歌,後者更適合學習鋼琴等樂器。
有的孩子活躍,爆發力強,按性格特質來區分是膽汁質或多血質的,那麼學習武術、跆拳道、平衡車這些力量及體能的運動類興趣會更適合;
有的孩子心思細膩,動手能力強,愛思考,樂高、畫畫、棋類則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
我經常會遇到有媽媽來問學口才的問題,覺得孩子膽子小不愛說話,練練口才還能練練膽子。
媽媽們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小時候學口才也遇到過同齡小夥伴性格內向不愛說話,被父母送到口才班裡磨鍊膽識的。
但相對於「磨鍊短板」,我更提倡讓父母們在給孩子選興趣班的時候「揚長」——挑孩子擅長的,喜歡的,和性格相符合的班。
這樣,孩子的「內驅力」很足,他本身也有學下去的動力。
二、盲目迷信「外教」
現在每個城市都有許多洋面孔,外教在外語培訓機構和雙語幼兒園裡真的不算什麼稀奇。
媽媽們看著這張洋面孔就自然而然地認為他的英語口語肯定比我們中國「散裝英語」強得多。
實則不然!
在美國的閨蜜曾經提醒我,若是給娃選英語班,要麼選科班出身的中教,如果選外教,一定要摸摸底。
因為來自英美母語國家、又有教學資格的外教不是沒有,但價格很高,一般的培訓機構雇不起。
而這些機構雇的外教,好一點的來自歐洲其他國家,英語並非他們的母語,如果想追求英式、美式發音,這些歐洲外教真的要遜色不少。
我的髮小子煊爸是英語達人,沒有出國背景沒有留學經驗,硬是靠美劇把自己練成純正的美式發音,連給出版社配外文的外教聽了他的配音,都大讚「wonderful」。
子煊爸告訴我,他給娃選班的時候很認真地和外教用英文聊了半天,那口音,不知道是歐洲哪國來的,不是英式也不是美式,所以,外教這事兒,真的不用迷信。
更何況,各位爸媽,長著一副洋面孔的外教,你知根知底兒嗎?
2013年,英國BBC曝光該國警方正在通緝的一名逃犯尼爾·羅賓森就在北京某國際學校當了3年外籍教師。
今年7月,徐州某教育機構7名外教涉毒被拘留。(新聞來源:平安泉山官方微博)
就在昨天,又有新聞爆出,在今年的1月,青島市某幼兒園一外籍教師在學生午休期間,趁無其他教師在場之機,對一女童進行猥褻。(新聞來源:新京報)
我們的本土教師,不管是公辦民辦的學校幼兒園,還是那些培訓機構,都要求有教師資格證,更多的甚至需要4年的大學本科專業培訓,甚至讀研深造後,才能任教。
可不少「外教」,之前在自己國家根本就沒有從事過任何和教育有關的工作,改頭換面來到國內竟然就成了香餑餑。
對於「外教」的噱頭,父母還需理性對待!
三、功利心太強
有次和一位樂高課老師聊天,他說所有招生中,樂高是相對不好招生的。
家長們報班首選英語、口才、樂器,因為這些東西要麼很直觀地有用,例如英語,因為以後上小學也要學啊,中高考占分啊!要麼就是「成效顯著」,例如口才、樂器,孩子逢人能給表演上一段,那父母多有面兒!
樂高有啥呢,家長們都認為就是搭玩具嘛,最有用的可能就是練練手指練練專注力了,孩子大了,報的班多了,首先退課的就是樂高了!
這位老師的話雖然有點牢騷的成分,不過真的能夠代表一些父母報班現狀——功利心。
常有媽媽問我:學XX有用沒?
講真,孩子學什麼都有用!
學什麼都會給他未來的能力、發展帶來益處,就看父母們的初心是什麼,是否能夠將孩子的興趣課程堅持下來。
孩子學習興趣課程,不是為了人前顯聖,不是為了讓爹媽在逢年過節的「比孩子」暗自較量中更勝一籌。
曾經有一位美術教育專家說,不少心理治療中會用到繪畫,從小讓孩子學畫畫,不僅僅是培養他們是審美能力,更是讓孩子在未來繁重的生活壓力下,起到減輕壓力,疏通心靈的目的。
跟「給父母長臉」相比,讓孩子通過興趣獲得幸福感更重要!
四、認為孩子越早學越好
父母們普遍認為像舞蹈、繪畫這樣的興趣越小培養越好。
培養興趣沒錯,但是有些課程真的沒必要著急學。
相信大家對孩子練舞蹈致癱瘓的事件一定不陌生,信息發達的時代,隔三差五就會爆出一條。
我從事舞蹈教學的朋友一直秉持她的理念:彎腰壓腿這些技巧要等到8歲以後,學齡前兒童掌握樂感培養最基本的愛好就可以了!
關於孩子的適合年齡,維尼媽綜合了一些專業老師給出的建議:
1、唱歌、口才、表演等:3-4歲+
2、繪畫:4歲+,以創意美術為主;8歲開始才可以學習素描
3、舞蹈:4歲開始可以接觸簡單動作,但不管什麼舞種,專業技能訓練要等到8-10歲。
4、英語:任何年齡段都可以開始,主要是家庭要養成雙語氛圍,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才有提升
5、樂器:4-6歲+
6、樂高:3歲+,涉及編程需要在6歲+
7、輪滑、跆拳道:5歲+
8、書法:6-7歲+
五、一報報一堆,想不學就放棄
仿佛又回到第一個話題上去了,關於孩子的報班問題,寧缺毋濫。
但一旦選擇了,就要堅持下來。
孩子學任何興趣都會有一段爬坡期,這也正是將普通的興趣繼續深入學習,學到極致的關鍵轉折時期。
沒有哪項課程是一直快快樂樂,輕輕鬆鬆就能夠學得深入的,前期可能看起來很簡單很平常的內容,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讓孩子走出舒適區去挑戰自己。
因此,父母一定要在選班的時候秉持「尊重孩子意願,根據孩子自身特點」做「減法」。
而在需要堅持的時候,「做好孩子堅強的後盾,絕對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說放棄就放棄」。
好多父母把這兩個階段弄反了,覺得孩子想不學了就不學了,是對孩子的尊重。其實那不是尊重,只能越來越讓孩子沒有毅力,做事虎頭蛇尾。
這也正是我在最初闡述的,為什麼有些坑是我們親手挖的。
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自己挖的坑,含淚也要填上!
告訴孩子堅持的精神,是多麼可貴,回頭看看曾經走過的路,就會感謝當年的堅持!
另外,父母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興趣班的每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成敗在日常的練習。
興趣會成為一種習慣,願每個孩子都會有興趣出發,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