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越催,孩子越慢,真相扎心......

2019-10-30     極客數學幫

最近,隔壁搬來一個三口之家,孩子在上二年級,之後每天我都能聽到好幾陣「獅子吼」似的催促聲:

"快起床啦,你看看時間,馬上就遲到了!"

「穿個衣服咋這麼磨蹭,快去刷牙!」

「天天只知道看電視,快去寫作業!"

「快去洗澡!洗完趕緊睡覺……」

熟悉之後,鄰居就時常與我抱怨,說自己家孩子太磨蹭了,每天都要喊破嗓子才肯動那麼一下,好幾次都差點遲到,弄得雞犬不寧,自己也疲憊不堪。

她也不想這樣,可不催吧,孩子更加沒有時間觀念,有時都恨不得動手打人了。

催孩子這事,我也經歷過,為了讓女兒上學不遲到,我都是提前半小時去叫她。每當如此,女兒都當作沒聽見,像粘在床上一樣,扯了半天才睡眼惺忪地挪下來。

之後就是洗漱穿衣,那也跟撥算盤似的,撥一下動一下,再好的脾氣都被磨沒了,本想當個佛系老爸,卻生生被時針滴答給逼成了「斗戰勝佛」,連吼帶各種威脅,總算是沒遲到。

可以說,孩子沒時間觀念,磨蹭拖拉絕不是個例,很多父母都在為這事發愁,明明很早就睡了,早上卻總叫不起,洗個澡能花一小時,不寫作業,卻在那沒完沒了地看電視……

於是,父母總是不斷催促著孩子「快快快!」,孩子嫌你煩,越催反而越慢,而你自己也覺得太累,可又不得不催,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

要想解決問題,首先要找出癥結所在,孩子拖沓,沒時間觀念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兩個:

1.根本不懂什麼叫時間

周軼君在《圓桌派》中說過這樣一件事,她三歲的孩子會把所有發生在過去的事情都管它叫昨天,所有未來他就叫明天。

對此我也深有同感,有一次跟女兒聊天,她說昨天遊樂場有個小男生扯了她的頭髮,其實那是一個星期之前的事了,而這樣的情況時常發生。

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太小的孩子對時間是沒有認知能力的,他們只能區別白天和黑夜,直到3歲左右,才開始發展出「時間」這個觀念,但還十分模糊。

直到8歲之後,孩子才真正有了時間上的概念,知道具體的時間長短,明白要按時睡覺、上學等。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年齡還太小(6歲以下),就不要強迫孩子做到準時,因為TA們的心理和生理能力暫時都無法實現。

2.心理時間和自然時間的差異

自然時間指的是真實的時針跳動,這是客觀的;心理時間指的是感觀上的體驗,這是主觀的。

當年,愛因斯坦為了解釋他的相對論,舉了個很通俗的例子:「如果你在一個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個小時,你只覺得坐了片刻;反之,你如果坐在一個熱火爐上,片刻就像一個小時。」

這就是心理時間和自然時間的相對關係。

當孩子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就過去了,但在做不願做的事情時,那就是如坐針氈。

如果此時加上父母在一旁不斷的嘮叨催促,就更加重了這種難受的感覺,出於排斥心理,自然一拖再拖。

很多父母之前對孩子的磨蹭拖延深感不安,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孩子的懶惰散漫,只知用催促甚至打罵來應對,但這樣做的成效只能是暫時的,第二天又回到老樣子。

現在我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那該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呢?

1. 讓孩子接觸時鐘,產生興趣

任何習慣,在越小的時候培養越好,認識時鐘也是一樣。

我們可以幫孩子買個鬧鐘回來,告訴孩子這是用來計算時間的工具,教孩子設定起床的時間,這樣可以避免因為早上叫不起來引發親子矛盾。

如果孩子還比較小,那可以買一些玩具沙漏或計時器,平時利用這些玩具進行一些活動,在玩樂中進行引導,勾起孩子的興趣。

比如一個沙漏的時間是2分鐘,在這段時間內讓孩子穿好鞋子,或者從客廳走回房間,從而將具體事物和抽象的時間進行連接。

通過這樣的接觸,讓孩子慢慢產生對時間的認識。

2. 父母不事事包辦,讓孩子自己規劃時間

當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的時候,心急火燎的父母就會忍不住幫孩子把一切都辦妥了,這種方法其實剝奪了孩子感知時間的權利,因為他不知道做完一件事要多久,只知道一切都是現成的,打開柜子衣服是疊好的,豐盛的早餐每天都在桌子上等著……

不妨放手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比如幾點起,看電視多久,什麼時候看書寫作業,這個過程,父母可以給建議,但不要過多干涉,一定要忍住,別插嘴!

如果擔心孩子誤了事,可以利用周末進行測試調整,讓孩子慢慢熟練起來。

3. 不要過度催促

如果父母總是不斷催促,會讓孩子產生逆反情緒,對即將要做的事也會越來越排斥。

比如你催孩子快些去刷牙,還把之前遲到的原因歸於洗漱拖拉,一聽到這些,孩子就更不想動了,於是越催越慢、越慢越催,陷入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

尹建莉曾說:「其實孩子並不慢,只是父母太急躁,不知不覺中用成年人的速度去衡量孩子,有很大一部分沒時間觀念的孩子,是大人不恰當的時間觀念製造出來的。」

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說的是家長們反映孩子的書包太重了,「體重40公斤,書包卻有10公斤重!」

由此可見,孩子現在的學業壓力究竟有多大,除了每天的家庭作業,為了不輸在起跑線,額外的還會參加許多課外輔導班,上一個被人笑話,三個是「起步價」。

學習任務重,時間也安排得很緊張,如果孩子沒有時間觀念,那許多學習計劃都要被打亂,父母們會更加焦急。

所以,儘快培養孩子對時間的認知,掌握時間規律的能力,才能讓孩子不再拖沓,父母不再焦慮,從而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

馮唐曾說:「成功沒有捷徑,但需要一些好習慣。」

當孩子養成了規律的作息,形成了珍惜時間的習慣,無論在學習上,還是成就感上,都會得到不少的收穫。

這個過程可能有些漫長,也需要耗費不少精力,但為了孩子,一切都是值得的,畢竟成長需要時間,父母更需要耐心。

來源:秋葵媽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DERJG4BMH2_cNUghsD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