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物品」是我眼中的至寶。比方說,距舊金山車程三個小時,專門做世界上穿最好鞋子的「Murray Space Shoe」的法蘭克先生用心為我量腳定製的手工鞋。比方說,《高村光太郎詩集》、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線》,和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生活周遭的所有物品和我之間都具有「故事性」,身邊只留下相處一輩子,一旦缺少,就會感到難過的物品。即使在別人眼中,只是廉價的破爛,只要和這個物品相遇時,和該物品產生交集的人,以及自己對該物品的感情充滿「故事性」,即便是摔破的花瓶,也是我心中的寶貝。人和物品的邂逅,和人與人之間的邂逅很相似。以讀書來比喻,也許更容易理解。去書店找書,會先被第一印象引出興趣,然後隨手拿起來翻幾頁,只要喜歡,就會掏錢買回家。回家翻閱之後,有些書會讓人一口氣看完,有些雖然挑戰多次,仍然無法看完整本。有些書了解故事概要後,就不想再看了,有些書卻會一看再看,把它翻得又破又舊。
我的藏書量很少,很多人都對這件事難以置信。我經常寫關於書籍的文章,也經營二手書店,所以經常有人問我:「你是不是有一間漂亮的書房,裡面放滿了珍貴的書?」其實完全相反,基本上,我認為只要有我前面提到的那三本書就足夠了。
這三本書就像是我永遠的朋友,從我對人生感到彷徨的十幾歲開始,就如影隨形地陪伴著我。現在我仍然會不時拿出來翻閱,依然興奮激動。我為此感到高興,也很納悶,為什麼每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穫,都會產生新的感動。心情沮喪時,這三本書如同熟悉的陽光般溫暖我的心。在高興和納悶的同時,也感覺到了美好。所以,重要的書、物品和人一樣,相處越久,彼此的感情就會不斷深入。朋友、家人、情人不可能多得從櫥櫃里溢出來,同樣的,不必要的書本和物品也要及時清理。
每個人都有占有欲,如果不隨時整理,東西就會越來越多。人會因為娛樂購物,也會基於習慣搜集物品。當我開始有少許可以自由運用的金錢後,每次換季,都習慣為自己添購新衣,並不是大手筆地瘋狂購買,只是夏天買 T 恤,冬天想要一件大衣之類的。有一次,我突然對是否有必要在春夏秋冬每一季都買衣服這件事產生疑問,不禁覺得如果只是基於習慣而購買,或是為買而買,那未免太空虛了。那種只有偶爾聯絡,即使見了面,也只是聊一陣後就說再見的朋友和情人,不要也罷,家人之間的關係不可能這麼淡薄。我想要「知足」,想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滿足,於是決定不再隨便亂買東西。當我了解「只要在心中擁有就夠了」,我的占有欲就不再強烈。
二十幾歲時,我窮困潦倒,經常在美國和日本之間往返,曾經出售自己的私人物品。這些在旅行時搜集的重要紀念品和別人送我的禮物都很珍貴,我也很珍惜,但當時我飢腸轆轆,不得不在家附近擺一個地攤,把物品放在地上,吆喝路人購買。
那並不是瀟洒率性的跳蚤市場,感覺比較像乞丐,但是,當賣完所有物品,手上握著現金時,我發現「原本以為這些東西很重要,但當飢腸轆轆、快要活不下去時,就會覺得其實根本不重要」。同時,我更了解到一件事,「即使很珍貴的物品,也不一定要擁有,只要珍藏在腦海或心裡,隨時都可以拿出來把玩」。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身輕如燕。把物品藏在心裡的記憶不占空間,攜帶也很方便。只要擁有少許真正重要的物品,隨時整理心靈的抽屜,把那些真正需要的東西放進心靈抽屜,你也可以輕鬆生活。
結束語:選擇對的事情做,並堅持下去,人生不需要那麼多猶豫和糾結。做,就對了。
作者:松浦彌太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