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管理必修課:莫在假面中造就一個人的職商

2019-08-03   遇見書店

不做討好者

在日常交往中,很多人為了拉近與別人的關係,有時候會表現得過於和善,甚至於討好。小時候,我是一個很不喜歡被約束的女孩,總希望別人都不要注意我,留我一個人放肆地玩就好,所以我總給人一種很淘氣、高傲的感覺。我小學時因成績好被選為班長,但是班長不但要管理其他同學還要約束自己的言行,我很不喜歡,因此我依然我行我素,而帶來的結果就是評「三好學生」時,我總是落選。老師因此常常找我談話,指導我要團結同學,以獲得大家的支持。就這樣,我慢慢地開始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也會試圖通過討好班上的同學來獲得選票。久而久之,以前的鋒芒都收斂起來,變得關注和同學們的關係,即便對方不喜歡和我玩,我也會主動想辦法去和他們套近乎。

長大後,我時常會回憶起小時候的我和逐漸長大中慢慢改變的我。我意識到,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出現了討好型人格。好在,我讀了相關心理學書籍,分析了自己的這個傾向,然後慢慢回歸了本真的自我。那麼什麼是討好型人格呢?我們來看一看它的表現。

1.內心敏感脆弱,有同理心,太過在意別人內心的想法,而總會刻意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害怕自己為別人「添麻煩」。在獲得別人的幫助時總會受寵若驚,感覺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別人的幫助與恩惠。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要多給別人「添麻煩」》,這是一種良好的互動,情感的建立是在互動中逐漸產生的。而討好型人格會儘量避免給別人帶來互動的可能,因為他們怕留下不好的評價。

2.很難拒絕別人,即便知道對方的要求不合理,也會習慣性地硬著頭皮答應,滿足對方的需求。在不得不拒絕了對方後,會覺得非常愧疚與惶恐,即便他完全沒有必要為此道歉。

我在上小學時,有學習很差的同學要我幫他寫作業,如果我不同意,他們就會跟同學們說我不團結同學,傲慢自大。當時小小的我就這樣妥協了,因為我還想繼續得到大家的認可。

3.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傾向於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同事和朋友,每次在交談中都會用貶損自己的方式來烘托別人。雖然說適度地誇讚他人、嘲笑自己是一種高情商的表現,但是過度就會成為一種討好。他們會把自己的形象說得低到塵埃里,來換得別人對他們的喜愛。

4.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因此很少會表達自己的真正需求,總是試圖在別人面前營造出善良、平和、大度等「沒有攻擊性」的好形象。對社交中爭吵、尷尬、意見衝突等負面的狀態會感到十分不安,總是試圖營造出和諧的氣氛,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

在參加《奇葩大會》時,蔣方舟提到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不會在他人面前表現最真實的感受,不會憤怒、罵人,即便前男友在電話里罵她,她也只會不停地道歉,而不會反擊對方。

5.在社交中表現得很「神經質」,因總在考慮自己給對方留下的印象、說哪些話合不合適、為對方考慮太多等,使其在社交過程中無法坦然地表現自己,反而會令其在與別人的社交中充滿了「不自然」的狀態。

我有一個同事,與每個人交往都處於很緊繃的狀態,和每個人說話時都是一種唯唯諾諾、生怕自己說錯話的姿態,和這樣的人交流時,總讓人感覺很不舒服。這種偽裝的狀態,不僅會給人一種壓迫感,還會對她自己的人際交往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畢竟,誰願意和一個假面人做朋友呢?

6.缺乏底線和原則,非常能夠容忍或者意識不到別人在客觀上的「逾矩」行為。因為其自身的自我邊界模糊,所以他們往往認為別人也一樣沒有邊界。而沒有邊界是很可怕的,對方會不停地踩踏你的底線,用言語或行為傷害你,然而你卻只會忍氣吞聲。

你有以上這幾種表現嗎?如果有,就應該警惕了,這種討好型人格正在侵蝕著你自由而獨特的靈魂。做一個假面人,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而完全不能表達和展現真實的自我,長期如此會導致人心理疾病的產生,人會變得扭曲、壓抑,甚至抑鬱。

只有找到本質才能更好地改變。那麼,討好型人格的內因是什麼呢?這和我們的原生家庭教育或者成長環境有一定關係。

在我們幼年時,是否能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是我們能否獲得安全感的重要影響因素。有些父母會通過批評、否定來控制孩子,使孩子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久而久之,這就形成了他的一種習慣,甚至他會逐漸把父母的需求「內化」為自己的需求。因為在他的認知里,滿足了父母的需求就等於滿足了自己的需求。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像我一樣,在環境中為了獲得別人的肯定和讚賞,刻意討好他人而逐漸形成一種習慣。如果不能及時自我分析,就有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成了一種固定認知。

作者:小飛魚,工程師、電台主播、公眾號運營、英語輔導老師,其荔枝FM平台《優質女紙必修課》目前粉絲近100萬。她的文章主要涉及女性的情感治癒。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將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僅有少部分人會成為佼佼者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這一點你必須了解。

文章來源:《優質女子必修課》精選書摘。

歡迎加入我們的圈子進行互動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