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慶陽:寧縣爐齒饃,永遠是家鄉那口鍋的味道

2019-05-20   飛鳥行走

饃,本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在外地人眼裡不過是一塊塊麵餅,但在慶陽人的爐火之上,簡簡單單的麥粉卻有了不同的味道。

在慶陽寧縣有一種叫做爐齒饃的小吃,現在會做這種小吃的人不多見了,能吃到正宗的慶陽爐齒饃的人,可算得上是到慶陽來有口福的幸運者了。

寧縣,位於西北黃土高原上,這裡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也是隴東糧倉的一部分。寧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向來盛產小麥、玉米、大豆、高粱、油菜、蕎麥、糜子、穀子等。小麥是寧縣人的主食,從古至今用小麥麵粉製做出來的美食品種繁多,數不勝數。

寧縣爐齒饃屬於寧縣一種特色小吃,在經過特別工藝加工以後,因為它的形狀酷似爐齒而得名。爐齒饃是一種很古老的美食,它的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周代,當時的人們就會燔黍,即"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現代的爐齒餅就是由燔黍演變而來的。

寧縣爐齒饃的製作過程並沒有太多繁瑣的工序。製作時,首先要根據所需要的量準備好麵粉和食用油,把面和勻以後,加入酵母粉讓其發酵,等面發酵好以後放在案板上揉勻,一直要揉到麵糰被拉長不會斷的成都就可以了,然後加入適量的食用油繼續揉面,直到揉勻為止。

同時,要提前選擇好沒有裂痕,沒有破碎、形似豆粒大小的完好石子,用清水清洗乾淨,然後放入鍋中用火炒熱,炒熱以後倒入適量的菜籽油使之潤滑。

接著將揉好的麵糰擀開,按照所需要的大小切成塊狀,揉成圓形、扁形的饃,在饃外邊塗上油和小茴香,用刀在當中依次順長劃三下,然後擺好形狀鋪在熱石子上,再從鍋邊鏟些熱石子蓋在上面,蓋上鍋蓋加熱烘烤,大約5分鐘左右翻一下饃。這時侯可以看見饃上有密密麻麻的石子痕跡,這些石子把面饃壓出了一個個小凹點,這些凹點裡還依稀可以看見自然形成的油珠。等到10分鐘以後爐齒饃基本上就已經烤熟了。

爐齒饃出鍋後必須要放在大木盤裡晾涼,也必須一層層疊放起來,在上面捂上微濕的籠布,儘量不要晾曬,否則會使香味揮發或口感變硬。寧縣爐齒餅因其香味撲鼻、油酥咸香、風味獨特、經久耐貯,是饋贈親友、招待佳賓的上佳美食。

製作爐齒饃時,還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口味在麵粉中加入適量的香豆粉,或是茴香粉、食鹽等調料,這樣烤熟的爐齒饃香味撲鼻,不吃也很香。

加工爐齒饃必須要用生鐵鍋,而且要選用平底的,這樣有利於石子的擺放。焙烤用的小石頭一般是在當地馬蓮河畔收集而來的,石質堅硬,導熱性強,有利於麵餅的均勻受熱。現在也有人把小石子擺成各種各樣的文字和圖案等,改進了傳統的鍋底方式。這樣,製作出來的爐齒饃兩面都是有文字或圖案的,既好看又好吃,也讓爐齒饃有了創意,有了新的賣點。

我想這世界上最純粹的饃香,大概就是把新鮮的小麥磨成麵粉,勤勞的人們用清冽的井水和好面,麵糰在一雙巧手之下變得圓潤飽滿,然後放入鍋中,用爐火烤製成熟。出鍋的時候,天然的麥香在空氣中瀰漫。趁熱咬一口剛出鍋的爐齒饃,你能感受到它就在你的口中層層跳躍,這是最回歸自然的美食。

周立波曾經用「大蒜和清咖」比喻北方式的粗礦和俗野,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有用欣賞的眼光看慶陽的美食,享受也就更加無從說起。它沒有南方小菜的溫婉,也沒有沿海魚鄉的鮮嫩,更沒有燕窩魚翅的高貴華麗。但是最樸素的自然食材越能做出不一樣的味覺體驗,這種味道往往會讓我們更加嚮往。

從來沒有一座城市,會這麼鍾愛麵食。如果你沒有更好的選擇,如果你不是非要坐在餐廳中享受一杯咖啡和牛排才能舒心的享受,那麼你大可以在清晨的鳥語聲中,走過剛剛被清水掃過的小巷,推開任何一家街邊小店,坐下來好好享受著爐齒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