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蘭州:蘭州牛肉麵,名滿天下,一碗面、一座城、一個世界

2019-08-17   飛鳥行走

當豐富的牛羊肉和充足的穀物相遇,當人們在飲食上釋放智慧的靈感,這一切,似乎註定了一次美妙的化學反應,而這次美妙的化學反應就誕生了今天的蘭州牛肉麵。

蘭州人的一天是從一碗牛肉麵開始的。清晨,如果不吃碗牛肉麵,那麼這一天都不會舒坦。蘭州牛肉麵的美味是離不開其勁道的麵條,美味的牛肉以及鮮香的湯底。

一、悠久歷史的積澱

蘭州牛肉麵,又稱蘭州清湯牛肉麵,是「中國十大麵條」之一,是甘肅省蘭州地區的風味小吃。它以「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的獨特風味和「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湯清)、二白(蘿蔔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麵條黃亮),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顧客的好評。並被中國烹飪協會評為三大中式快餐之一,得到「中華第一面」的美譽。

民間傳說,蘭州牛肉麵起源於唐代,因製作技藝工序繁雜,多為富貴人家食用。目前有史料記載的是蘭州牛肉麵始於清朝嘉慶年間,創始人為陳維精。陳維精是清朝嘉慶年間國子監太學生。陳諧聲,陳和聲兄弟是蘭州牛肉創始人陳維精之孫。清嘉慶年間(1799年),甘肅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河內縣蘇寨村(今河南博愛縣境內)陳位林的父親陳維精處學習小車牛肉老湯麵製作工藝後帶入蘭州,然後在蘭州民間流傳開來,後來經陳氏後人陳和聲、回族廚人馬保子等人的創新、改良,以「一清(湯)、二白(蘿蔔)、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椒)、五黃(麵條黃亮)」統一了蘭州牛肉麵的標準。

熱鍋子面,是馬保子於1915年始創的,當時馬保子家境貧寒,為生活所迫,他在家裡製成了熱鍋牛肉麵,肩挑著在城裡沿街叫賣。後來,他又把煮過牛、羊肝的湯兌入牛肉麵,其香撲鼻,大家都喜歡他的牛肉麵。接著他開了自己的店,不用沿街叫賣了,就想著推出免費的「進店一碗湯」,客人進得門來,夥計就馬上端上一碗香熱的牛肉湯請客人喝,爽,醒胃。馬保子的清湯牛肉麵名氣大振,馬保子經營到1925年,由其子馬傑三接管經營,馬傑三繼續在清字上下功夫,不斷改進牛肉拉麵,直到後來名振各方,被贈予「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稱譽。那時人們識別蘭州牛肉麵的正宗與否,就是看進店有沒有免費一碗湯,正宗必有湯贈,牛羊肝的湯是明目的,西域人多目光如炬,顯然與喝此湯有關;二看牛肉拉麵的湯是否清,湯濁就不是正宗了。現在贈湯環節已經省略了。

清代詩人張澍曾這樣讚美馬家大爺「蘭州牛肉麵」:雨過金城關,白馬激霤回。幾度黃河水,臨流此路窮。拉麵千絲香,惟獨馬家爺。美味難再期,回首故鄉遠。日出念真經,暮落白塔空。焚香自嘆息,只盼牛肉麵。入山非五泉,養心須凈空。山靜濤聲急,瞑思入仙境。

可見至少清代嘉慶年間「蘭州清湯牛肉麵」已是蘭州的美味小吃了。

傳說20世紀40年代,蘭州酒泉路馬保子熱鍋子麵館,一個大鬍子官員常常光顧這裡。有一次吃飯,他問起店名,老闆如實相對。他說,這熱鍋子面不中聽,你看這麵湯清肉爛,看著美吃著香,不如叫「清湯牛肉麵」。這位大鬍子官員,就是于右任先生。他後來回到重慶,經他宣揚,蘭州牛肉麵就在全國聲名鵲起。後來也有人戲稱它是牛肉麵的第一代言人。

二、獨特的製作技藝

首先是選面,一般要選擇新鮮的高筋麵粉,蘭州有牛肉麵專用粉,不宜選擇陳面,因為陳面中的蛋白質活性大大降低,而且儲存過久的陳面由於外界環境的影響,容易發霉變質,並且筋度降低無法完成拉麵。

接著是和面,和面是拉麵製作的基礎,很是關鍵。和面時要注意水的溫度,一般要求冬天用溫水,其它季節則用涼水。因為麵糰的溫度易受自然氣溫的影響,通過和面時用水溫度的不同,使和好的麵糰溫度始終保持在30℃,因為此時麵粉中的蛋白質吸水性最高,可以達到150%,此時麵粉的延伸性和彈性最好,最適宜抻拉。若溫度低於30℃,則蛋白質的吸水性和質量會隨溫度的下降而下降。超過30℃,同樣也會降低麵筋的生成,當溫度達到60℃時,則會引起蛋白質的變性,而失去其性能。和面時還要放入適量的水和灰,因為他們能提高麵糰中麵筋的生成率和質量。和面講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其中的灰,實際上是鹼,卻又不是普通的鹼,是用戈壁灘所產的蓬草燒制出來的鹼性物質,俗稱蓬灰,加進面里,不僅使面有了一種特殊的香味,而且拉出來的麵條爽滑透黃、筋道有勁。

蓬灰是蘭州牛肉麵歷史發展中的傳統添加劑,由於生產工藝的局限性已經基本淘汰,已用專用的拉麵劑代替。在蘭州,經常吃牛肉麵的顧客都知道蓬灰,傳統蓬灰一種是蓬草燒成的,最後將蓬草物及其雜質石頭等放在開水裡熬制提煉出所謂的蓬灰。

然後是餳面,餳,即將和好的麵糰放置一段時間(一般冬天不能低於30分鐘,夏天稍短些),其目的也是促進麵筋的生成。放置還可以使沒有充分吸收水分的蛋白質有充分的吸水時間,以提高麵筋的生成和質量。

接著是溜條,由膀圓力大的小伙子先將大團軟面反覆搗、揉、抻、摔後,將麵糰放在面板上,用兩手握住條的兩端,抬起在案板上用力摔打。條拉長後,兩端對摺,繼續握住兩端摔打,業內稱其為順筋。然搓成長條,揪成20毫米粗、筷子長的一條條面節,或搓成圓條。

再是拉麵,將溜好的麵條放在案板上,撒上清油(以防止麵條粘連),然後隨食客的愛好,拉出大小粗細不同的麵條,喜食圓麵條的,可以選擇粗、二細、三細、細、毛細5種款式;喜食扁面的,可以選擇大寬、寬、韭葉3種款式;想吃出個稜角分明的,拉麵師傅會為你拉一碗特別的"蕎麥楞"。拉麵是一手絕活,手握兩端,兩臂均勻用力加速向外抻拉,然後兩頭對摺,兩頭同時放在一隻手的指縫內(一般用左手),另一隻手的中指朝下勾住另一端,手心上翻,使麵條形成絞索狀,同時兩手往兩邊抻拉。麵條拉長後,再把右手勾住的一端套在左手指上,右手繼續勾住另一端抻拉。抻拉時速度要快,用力要均勻,如此反覆,每次對摺稱為一扣。

抻拉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初學者很難掌握要領。同樣的麵糰,在有經驗的老廚師手中,不但拉麵速度快(一般只需10秒鐘左右),且拉出的麵條粗細均勻,且不斷裂,而初學者就很難做到。一個面節正好拉一大碗面,每拉一下,要在手腕上回折一次,拉到最後,雙手上下抖動幾次,則麵條柔韌綿長,粗細均勻。一般二細均為7扣,細的則為9扣,毛細面可以達11扣,條細如絲,且不斷裂,真可謂中國烹飪之精華。麵條光滑筋道,在鍋里稍煮一下即撈出,柔韌不粘。有句順口溜形容往鍋里下面:「拉麵好似一盤線,下到鍋里悠悠轉,撈到碗里菊花瓣」。觀看拉麵好像是欣賞雜技表演。

最後就是富有特點的牛肉湯了。製作湯的工序主要有:(1)先把牛肉及牛骨頭用清水洗凈,然後在水裡浸泡四小時(血水留下另用),將牛肉切開,和牛骨頭、肥土雞下入溫水鍋,等即將要開時撇去浮沫,加入調料,姜皮,鹽放入鍋里,小火燉4小時即熟,撈出稍涼後切成丁待用。牛肝切小塊放入另一鍋里煮熟後澄清備用。蘿蔔洗凈切成片煮熟。蒜苗切未、香萊切未待用。(2)將肉湯撇去浮沫,把泡肉的血水倒入煮開的肉湯鍋里,待開後撇沫澄清,加入調料粉,調料可根據南北各地不同飲食習慣而定,再將清澄的牛肝湯倒入水少許,燒開除沫,再加入鹽、味精、熟蘿蔔片和撇出的浮油及蔥油、麵條下鍋,面熟後撈入碗內,將牛肉湯、蘿蔔、浮油適量,澆在麵條上即成。並以每個人的口味加上適量的牛肉丁、香萊未、蒜苗未及辣子油。特點肉湯清沏鮮美、麵條筋柔、入味,營養豐富實惠。(3)牛肉麵的輔料也是調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輔料蘿蔔片的做法:綠蘿蔔均按日需量購進,以免糠心。做法是先將蘿蔔洗凈,去其毛根和頭尾,切成長形或扇形的片,放入開水鍋里焯一下,然後撈入冷水浸漂,再入牛肉湯里煮,這樣可以去其異味,吃起來軟硬適口。 清湯牛肉麵要達到色、香、味、形方面俱佳。

三、流傳下來的祖傳秘方

這個秘方是清嘉慶年間國子監太學生、陳氏家譜中排序「十三世」的陳維精當年留給子孫的一首詩,名曰《維精送子位林孫和聲西行手記》:眾鳥高飛盡,「桂子」獨去遠。「豆蔻」年華和,身強余「百倍」。春風草「木香」,「當歸」懷慶府。新綠欲涌,「丁香」初開,花「香葉」茂,「蓽菝」漣漪,百里林「草果」然繁盛「芳香」。路遠難行,高「山柰」何?汝等避「草寇」而返蘇寨。「車前」著吉服馬褂「紅袍」,夜宿「八角」樓,晨飲「胡荽」湯。馬「良姜」行千里,遍「地黃」花時至,司碧玉書聯水席相敬,「月山姜」湯「茴香」豆,烹「肉扣」碗「貴老」忙,橫「披壘」灶。在這首詩里,陳維精將牛肉麵的23種調料全部融入了進去。後來,陳維精的兒子陳位林也參照老父的方法,把滷牛肉的配方嵌進了一首詩里:「豆蔻」枝頭翹,翠竹蘇寨繞。「八角」「大紅袍」,盎然「丁香」笑。「春砂」映階綠,「芳香」溪流跳。「桂香」八月里,騎驢嘆「國老」。

蘭州牛肉麵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蘭州是一座擁有多民族飲食文化的城市,而蘭州牛肉麵正是依託漢族的糧食,回族的麵食技藝和藏族的氂牛肉這三個民族的交融才孕育出來的。

蘭州牛肉麵,不僅在蘭州比比皆是,而且在全國各省乃至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蘭州牛肉麵館。蘭州人一般稱之為「牛大」或「牛大碗」,取「大碗牛肉麵」之意。

一座城市飲食習慣的養成至少需要幾輩人味蕾的傳承,地方美食的完善則依賴於手藝人的不斷努力。蘭州牛肉麵和黃河一起融入了蘭州人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