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父母在,好好珍惜與父母的這份緣分,陪著,伴著,共度餘生。
作者:琳琳柒十二(爸媽精讀主筆)
前段時間,在微博看到了一個感人的視頻:
一位58歲的男子,站在滿頭白髮的老母親床前,一遍又一遍跳著自編的舞蹈。
旋轉,跳躍,手舞足蹈……
說實話,若放到平時,早被網友無情的嘲笑了。笨拙僵硬,四肢不協調。
可是,當我們看到坐在床頭88歲的老母親,看的入神、笑的開心時,心也跟著安詳了起來。
小時候,笨拙的圍著母親跳舞,逗母親哈哈大笑。
長大了,依舊用僵硬的舞姿哄母親開心。
無論歲月久長,無論時光幾許。在母親面前,他永遠是那個笨拙跳舞蹈的孩子。
當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母親高興,我心裡就高興;母親平穩,我心裡就平穩;母親在世是非常重要的。
母親在,至少我叫一聲「媽」,她會說:「唉,東東你來了。」我會很開心。
如果我叫了一聲「媽」,周圍空蕩蕩的,沒人回應,很難受的!
年老的父母惦念著你,你也惦念著他。這真是一種讓人羨慕的幸福。
無論何時何地,那一聲回應,都能撫平我們的思念。
就像兒時,時光漸緩,父母不散。天黑有燈,下雨有傘。家有溫度,你我心安。
01
父母在,心才會安
前幾天,妻子回了一趟老家,她老家是內蒙的,離我們家有1000多公里。
起因是岳父上山,把腳扭傷了,腳踝扭傷撕裂性骨折。
岳父心疼她,本不想讓她回。說這個沒有多大問題,靜養就好。
可是她偏要回,哪怕自己看一眼,陪一晚。也會心安。
因為太急,沒有了臥鋪票,她只能買了站票,在火車上站了14個小時。
四天,車程兩天,只在家呆了兩天。路上全程站著。回來精神特別疲憊。
但她說,如若這次沒回,會內疚一輩子,爸沒有多大的事,再苦再累,心也會平靜下來了。
岳父為她付出了太多了,如今她遠嫁他鄉。心裡最放不下的便是家中的岳父岳母。
她說,家裡什麼事都不用自己操心,因為總有人替我分擔人生中的一些辛苦,可以讓我安心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可若,哪天他們不在了,自己過的再幸福,心中也是空落落的。
父母在,你我才能心安。
馬克·李維在《偷影子的人》中寫道:
我喜歡看著圍繞媽媽嘴角與眼周的細紋,我知道她很討厭它們。但這些細紋卻讓我感到心安,我從她臉上讀到我們相依為命的痕跡。
我們阻擋不了時間這個強盜搶走父母的健康。但我們可以陪著父母享受餘下歲月的風光。
家中父母健在,平平安安地活著,我們心情就會平靜。
常回家看看,吃點便飯,聊上幾句,看著家裡一切安康,心裡也會踏實許多。
我們走在前方,毫無畏懼。那是因為身後永遠有兩個人在望著你,讓你勇敢,也讓你心安。
趁著父母在,好好珍惜與父母的這份緣分,陪著,伴著,共度餘生。
02
父母在,家才會有溫度
在網上看過這麼一段話:
作為被呵護的兒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在很長的歲月里,一年只有一度,屋裡頭的燈光特別亮,人聲特別喧譁,進出雜沓數日,然後又歸於沉寂。
然後,其中的一個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個,從暗暗的窗簾後,往窗外看,仿佛看見。
有一天,來了一輛車,是來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鎖了門,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輪椅上,被推出去,也可能是被一張白布蓋著,抬出去的。
這段文字讓人心酸。當有一天,回到家裡,叫一聲爸媽,空蕩蕩的房間裡再無人回應。只剩一個人留在回憶里不能自拔。
那時才發現:有人嘮叨,有人惦念,有人打罵我們,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前段時間,朋友的父親去世。
我們前去弔唁。他一個一米八幾的漢子,抱著我哭的稀里嘩啦。
「家,沒了。我沒有家了。」那一聲一聲哭嚎中,透著悲涼,透著遺憾。
對於我們來說,哪怕是娶妻生子,哪怕是另搬新居。在心裡,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自己的歸宿。
費玉清退出演藝圈了,他曾寫過一封長信。
信中寫道:
從17歲步入歌壇,因為有您的支持與愛護,我才能一路順遂,這麼多年來,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我一直快步向前,卻也忽略了欣賞沿途的風景。當父母雙親去世,我頓失了人生的歸屬,沒有了他們的關注與分享,絢麗的舞台讓我感到孤獨。
當我們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卻發現父母點點滴滴的愛早已離我們遠去。
而那個沒有父母的家,也不過是回憶的避難所而已。
有父母在,家才會有溫度,才會讓我們三冬暖,春不寒。
03
父母在,才更要及時陪伴
蔡康永問小嶽嶽,最後悔的事是什麼?
小嶽嶽說,最後悔的是爸爸去世時,他不在身邊。
那是2013年,他跟隨德雲社在德國演出。他師傅郭德綱告訴了他,父親去世的消息。
得知這個消息後,他有兩個選擇,一是買機票回河南老家,二是留下來唱《五環之歌》。
那一晚,他依舊帶給了人們無數歡聲笑語。那一晚,他卻哭的像個孩子。
他拚命的抹著眼淚,好像這淚就能抹完一樣。
正如小嶽嶽的心裡話寫的那樣:
那年除夕我匆匆趕到了家裡,送你一個聲音很大的手機。我說以後想我了你就長按1,只是屬於你的鈴聲就再也沒響起。
最大的遺憾,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
沒有最後的陪伴,成了小嶽嶽一生的悔恨。
在網上看到一道數學題:計算一下你還能陪伴父母多少時間?
如果你與父母不在一個城市,每年回家2次,一次在家待5天,如果按照平均壽命80歲計算你父母健在的年齡,計算一下你與父母還能在一起多久?
正要算得時候,突然發現,這道題我不會做了。甚至連想,也讓人都覺得異常殘酷。
記得前8月末的一個新聞:
在西安,一名女子多年沒有回家看望父親。
當她想起父親,回到家打開房門時,卻看到了意料之外的一幕。
那個她思念的父親,早已與她天人永隔。
我們可以想像,當她打開房門,看到父親屍骨一瞬間,是何等悔恨,何等悲哀,何等傷心欲絕。
哪怕一個電話,一句問候,都能讓他們抹去最後的遺憾。
什麼來日方長,什麼日許多時,不過是父母對你的最大謊言罷了。
不問,你多久沒回家。
只求,陪伴不要再等明天。
04
作家畢淑敏在《孝心》一文中說道:
「我相信每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自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事實卻是,有多少人可以衣錦還鄉。又有多少父母等得了衣錦還鄉。
要了工作,養了孩子,就陪不在父母身邊。
放下工作,陪在他們身邊,卻承擔不起哪天突如其來的意外。
人生苦短,餘生更短。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也許一個恍惚,便換來一生的遺憾。
那時我們才發現,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晚上回來依舊能看到他們的笑臉。
人到中年累成狗也好,養兒育女不容易也罷。
都要在時光流逝的空隙間,脫去層層的外衣,變回他們記憶中的那個孩子。
為他們跳一支舞,對他們說一聲:您在,真好。
作者簡介:琳琳柒十二,富小書的人,富書專欄作者,一個希望在文字上奔跑的80後中年寶爸,心如猛虎,細嗅薔薇;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