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一篇閱讀量上千萬的自媒體文章,其中的一個觀點是:烏克蘭因為獨立後立刻倒向西方而反被西方強暴,導致經濟社會全面衰退。
果真如此嗎?
烏克蘭在獨立以後,經濟確實搞的很慘澹。但烏克蘭經濟之殤的背後,是真如前面提到的自媒體爆文所說的抱錯了歐美的大腿?還是被老大哥俄羅斯挖了坑呢?
烏克蘭首都基輔
烏克蘭是歐洲國土面積第二大國家,其位於歐洲東部,地處是西歐、中歐與俄羅斯的交叉點,地緣位置十分重要。蘇聯解體前,烏克蘭在蘇聯經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僅次於俄羅斯,排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中第二位。
獨立前的1989年,烏克蘭以全蘇聯2.7%的國土面積,為全蘇聯生產了25%的穀物,40%的鋼鐵產量。可見當時烏克蘭是全蘇的工農業的重心之一。
然而,烏克蘭獨立後,經濟增速與蘇聯時期相比呈現負增長態勢,而且獨立後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全球經濟增長的差距在不斷拉大。
1989年,烏克蘭GDP占全球GDP的0.41%;29年後的2018年,烏克蘭的GDP只占全球GDP的0.15%左右,經濟增速也遠低於大部分前獨立國協國家的增長速度。
烏克蘭街頭領取救援物資的老婦
蘇聯解體時,俄羅斯擅自決定繼承了蘇聯時期(包括之前沙俄時期)的黃金和鑽石儲備,以及美元等外匯儲備以及債務。
烏克蘭雖然不願意承認俄羅斯的擅自主張,俄烏兩國曾就蘇聯財產以及債務問題進行了多次談判和磋商。但是,胳膊始終擰不過大腿,烏克蘭最終還是簽訂了「零點方案」,方案的結果是烏克蘭不繼承蘇聯時期的遺產,也不負責償還蘇聯的債務。
烏克蘭工廠
未分到黃金和鑽石的烏克蘭,卻分到了很多陳舊的工業設備。蘇聯時期,烏克蘭主要從事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生產,1991年烏克蘭獨立之後,留給烏克蘭的是陳舊的工業機器設備和有害生態環境的能源和原材料加工工藝。
蘇聯留給烏克蘭的這些設備和工業遺產,急需大量資金對其進行改造而實現生產工藝的現代化。但是,黃金和鑽石都留在了俄羅斯,烏克蘭的資本積累基本從零開始,完全無力支撐這樣的技改投資。
烏克蘭的軍工業曾經確實很強,但前蘇聯的軍工產業是一個上下游順暢貫通的整體,而蘇聯解體以後,這個上下游就徹底斷裂了,烏克蘭的大量軍工企業沒有俄羅斯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配套,生產的物件就毫無用武之地。
曾經很強大的烏克蘭軍工廠
1991年獨立後的重大變故,讓烏克蘭經濟形勢持續惡化,經濟實力急劇下降。在1992年-1999年期間,烏克蘭GDP持續為負增長。特別是在1992-1999年期間,烏克蘭工業產值和基礎建設投資減少了50%,農業產品減少25%。
在俄羅斯,葉爾欽和蓋達爾等人策劃了俄羅斯經濟休克療法,也就是以大規模私有化為基礎,將俄羅斯從蘇聯時代的計劃經濟迅速變為西方的市場經濟。此舉實施後,俄羅斯經濟迅速衰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日益艱難。
烏克蘭國家銀行
烏克蘭在經濟改革上學習老大哥,有過之而無不及。庫奇馬任總統後,迅速加快了非國有化和私有化進程,1992-1995年間,烏克蘭約有2.8萬個企業改變了法人形式,國有固定資產比重減少了62%。
國有資產私有化,最怕的就是蛀蟲和寡頭。拉扎連科,這位當烏克蘭總理和副總理總共才2年多時間的貪官,卻利用手中權力,扶植了一批寡頭在國有資產私有化的過程中為自己撈錢,在他1997年逃亡海外時,已斂得數億美元贓款!
如此無恥的貪官寡頭,不但將烏克蘭的國有資產據為己有,還讓獨立之初的烏克蘭因缺乏資金而錯過了工業轉軌的良機。烏克蘭經濟受到改革的重挫,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工廠停工、工人失業,人民苦不堪言。
「貿易戰」在今年突然成為了熱門詞彙,但其實,早在烏克蘭獨立後的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就對烏克蘭打起了貿易戰。而且,俄烏的貿易摩擦總是伴隨著兩國之間的關係而時刻變化的,因此更像是一種霸凌。
烏克蘭獨立以後,俄羅斯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烏克蘭最大的貿易夥伴。烏克蘭40%以上的產品銷往俄羅斯,47.5%的貿易是與俄羅斯進行的。烏克蘭向俄羅斯出口的主要是油、糖、肉、奶、酒等農產品食用品,而俄羅斯向烏克蘭出口的產品主要是能源載體。
俄、烏兩國曾經是兄弟,雖然蘇聯解體兩國分了家,但鑒於雙方長久的情面,兩國在1993年簽訂了自由貿易協議,規定雙方對指定口岸進出的商品不徵收關稅。
但烏克蘭的食用品在在俄羅斯市場上是占有絕對價格優勢的,這在很大程度了打擊了俄羅斯本國的同類產品。
俄羅斯可從來不喜歡吃虧的,俄總統葉爾欽見狀迅速簽發命令,從1996年9月1日起,對烏克蘭向俄出口的商品徵收20%的增值稅,並對白酒、煙、糖徵收關稅。
從此,烏克蘭商品在俄市場上迅速失去了價格優勢。增收增值稅後,烏克蘭對俄羅斯的商品月均出口額逐月下降,烏對俄貿易額立刻由1996年的47%,銳減到40%,烏克蘭因此損失30億美元收入。在烏克蘭建國初期的經濟困難時期,老大哥的這一掌,真是讓烏克蘭經濟雪上加霜。
病入膏肓的烏克蘭經濟以及「永遠和烏克蘭在一起的大哥和盟友們」
後來,俄羅斯對烏克蘭出口商品增收關稅的問題,談完了又改,改完了又變,收不收關稅完全取決於兩國的關係。
認清形勢的烏克蘭,也在悄然發生改變。隨著近年來俄、烏兩國關係的惡化,烏克蘭的最大貿易夥伴終於在2019年易主。2019年1季度,東方大國與烏克蘭的雙邊貿易額達26.43億美元,超越俄烏之間的25.64億美元,首次成為烏克蘭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與地大物博、能源充沛的俄羅斯相比,烏克蘭卻是一個能源短缺國。獨立初的烏克蘭,石油開採量只有420-440萬噸,僅能滿足國內需求石油的11%。天然氣產量只能滿足國內需要的25%。
烏克蘭的石油和天然氣缺口主要還是靠從俄羅斯進口,若是按照正常的市場價格,滿腹瘡痍的烏克蘭早已無力承擔。若是再經歷能源危機,烏克蘭的經濟將會更加的困難。
從獨立到1999年2月,烏克蘭欠俄羅斯的能源債務僅天然氣就已經高達35億美元。
俄羅斯為什麼會讓烏克蘭成了自家「老賴」?還不是因為烏克蘭抓住了俄的小辮子。這就是俄羅斯輸往歐洲國家的石油、天然氣需經烏克蘭境內的管道出口輸出。
俄羅斯是能源輸出大國;能源是俄羅斯經濟的命門。每年俄羅斯經烏克蘭管道向歐洲出口的天然氣達1000多億立方米,這占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的95%。
若是烏克蘭關閉了這條通道,想必俄羅斯的日子也不會好過。為了彼此的利益,1999年兩國達成協議,俄向烏支付俄利用烏管道過境的費用,並向烏提供天然氣。
這條蘇聯時期留下的過境烏克蘭的俄羅斯能源輸出網,也許才是蘇聯留給烏克蘭最值錢的遺產,它幫助烏克蘭度過了能源危機。
由於此文主要寫烏克蘭經濟問題,克里米亞的脫烏入俄,以及烏克蘭東部的軍事衝突,本星君就不再進行分析。
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領土爭端區域
但不可否認,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的軍事衝突,以及克里米亞共和國脫烏入俄而引起的系列反應,對烏克蘭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
烏克蘭東部地區的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原本是烏克蘭的經濟強州,靠著近鄰俄羅斯的地緣便利,與俄羅斯開展貿易,成為烏克蘭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撐和創匯來源。軍事衝突前的2012年,兩州的GDP產值總和可占到全烏克蘭的近17%。
2014年底開始,烏克蘭東部引發了武裝衝突,政治危機導致了經濟危機。2015年,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的工業生產總值,農業生產量,商品出口量等均比去年同期下降一半以上。
軍事衝突還破壞了城市的各項基礎設施和保障設施,衝突地區的市政、交通、能源、生產等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原本就很拮据的烏克蘭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恢復市政設施和控制武裝。
東部的戰亂也加劇了人才的流失,破壞了就業市場。據統計,東部地區至少有20萬人以上離開了常居地,加劇了周邊地區乃至全烏克蘭的就業市場競爭。在與衝突區接壤的扎波羅日州,每個需求用工崗位對應的應徵者達到1:9人之多。
國家強盛、國民幸福,這是包括烏克蘭人在內所有國民的夢想。列寧曾經說,「離開烏克蘭的糧食和煤炭,蘇聯不可能發展起來」。而如今,蘇聯早已不存在了,離開了蘇聯的烏克蘭也並沒有這塊肥沃的黑土地上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