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東京奧運會田徑賽直播節目中,常常出現讓人感到陌生的國旗。
在看東京奧運會,就有朋友說,這是啥國旗啊,德國國旗不像德國國旗的,中間那錘頭和周圍一圈谷穗咋還看著有點熟悉呢?
其實,這面已經三十多年沒用過的國旗,還常常在國際比賽中出現。只不過,它是作為奧運會紀錄或者世界紀錄存檔在比賽開始前展示。
東京奧運會女子鉛球比賽前的電視轉播畫面中,蘇聯和東德仍保持女子鉛球世界紀錄和奧運會紀錄
這面國旗正是東德的國旗。本星君曾在一個二線城市的博物館裡面聽到一對父子的對話,子問父:蘇聯是什麼啊。父說:蘇聯是以前的一個國家。兒子十歲左右了,尚不知蘇聯,恐怕也不知東德了。
然而奧運會上,我們至今能尋覓到東德體育的影子。
在這屆奧運會上,本星君在電視螢幕上看到了很多次出現由東德運動員保持的世界紀錄和奧運紀錄。
賴因施於1988年創造的女子鐵餅的76.8米的世界紀錄;瑪麗塔·科赫於1985年創造的47.6秒的女子400米跑世界紀錄;許爾特於1986年創造的男子鐵餅的74.08米的世界紀錄。
東德運動員們創造的這些紀錄不但塵封多年,並且比如今的奧運冠軍的成績還要好很多。
民主德國(東德)一共僅存在了41年的時間,從1968年首次以獨立的身份參加奧運會,到1988年在漢城奧運會上最後一次亮相。東德體育代表團在短暫的20年間卻創造了無數令人驚嘆的成績。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開幕式上東德運動員入場
東德運動員創造的奧運紀錄為何如此難打破,東德奧運榮光的背後又有著怎樣不為人齒的故事?
東德的體育奇蹟要從上世紀中葉開始說起。
二戰結束前,納粹德國由盟軍(美蘇英法)分別占領。
二戰之後,美英法占領的德國疆土成立聯邦德國(西德),蘇聯占領的土地上成立了民主德國(東德)。
東西德對峙
冷戰開始,地緣政治學家描述蘇聯陣營和西方陣營的分界線,有句很經典的話「從朝鮮半島三八線到歐洲的易北河」。
其實,冷戰期間,易北河兩岸的東西德在政治、軍事、文化上的較量強度絲毫不亞於三八線南北雙方。
競技體育也成為雙方在軟實力上較量的主戰場,成為了彰顯兩國國威,甚至成了比較體制優劣的重要指標。
1968年之前,雖然東西兩德分別建有自己的奧委會,但兩國都是以聯合組隊的方式參與各大體育賽事。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開始,兩國開始分別組隊參加,而相互之間的競爭也從此達到了高潮。
如果單單從運動成績來看,德國分裂時期,東德贏得了與西德的這場體育競賽,並且是完勝!
從1968年的墨西哥城到1988年的漢城,東德在獨立參賽的幾次夏季奧運會中,累計得了519枚獎牌,僅次於蘇聯和美國,排世界第三位。而在冬季奧運會上,東德更是多次排名獎牌榜前兩位。
而每一次,東德代表團的成績都將西德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在東德輝煌的體育成績背後,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他就是東德的體育教父曼富萊德·艾瓦德。
艾瓦德1926年出生在波蘭,年輕時加入過納粹黨,後被蘇軍俘虜,成為戰俘。
戰後,在政權重新洗牌的東德,艾瓦德進入政府部門。靠著投機倒把,加上一點點體育管理方面的專長,艾瓦德的職務不斷升遷,最終坐在了東德國家體育委員會主席的高位上。
曼富萊德·艾瓦德
執掌東德體育大權的艾瓦德明白,想要在這個位置上干出政績,爭取國家投入至關重要。
艾瓦德不斷的渲染體育在東德與西德國家競賽中的重要性,為了在這場競賽中取得領先,東德開始不斷的加大對體育的投入。
為此,東德政府每年投入將近4億美元的資金到體育事業中,對體育的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這在當時的世界各國中是絕無僅有的。
不但如此,除了政府直接投入以外,許多國有企業和社會組織也都投入大量資金支持體育事業。
政府和國企投了這麼多錢,當然是要迅速看到收益了,奧運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的成績,便成了政府投入績效的最重要指標。
艾瓦德雖然在二戰時曾經是蘇聯的俘虜,但為了出成績,學習蘇聯體育的發展模式他卻一點沒有含糊。他將蘇聯基於選拔比賽制度的體育競賽模式引入東德,並開創天才選拔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東德從兒童和青少年間開始開展比賽和選拔。並且,東德絕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有獲得選拔比賽的機會,通過這種方式選拔出最有體育天賦的兒童和運動員,並將他們送入特定的體育學校進行全職訓練。
對這些著重培養、用以備戰奧運會的運動員,政府承擔了全部費用,提供了最好的教練、場地、設施設備和後勤保障。但除此之外的東德普通兒童和青少年,就很難獲得基本的體育運動機會。
在東德的普通中小學中,游泳池和標準足球場對他們來說都是奢侈。
體育場館只對專業運動員開放。東德的體育界流傳著一句話「如果孩子的手和腳不夠大,那麼老師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教他們游泳呢?」,很多東德長大的人至今都記得,小時候只能在池塘和河中游泳,而室內泳池雖然就在城市裡,卻不是一般小孩能進去的。
為了儘快的出成績,艾瓦德和東德體育部門有不少的騷操作,並且效果很好。
比如,重視成績容易被看到的奧運項目,而忽略非奧項目和群眾體育;避開競爭激烈的熱門項目,從奪金容易的冷門項目搞突破;押寶在當時參與人數較少,容易出成績的女運動員參賽的項目等等。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東德運動員獲得女子4×100米接力金牌
如果說艾瓦德的做法僅限於上述操作的話,我們只能說艾瓦德和東德體育部門為了成績而不擇手段,但他並沒有違反體育競賽的基本規則。
然而,當分割東西兩德的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東德運動員集體服用興奮劑事件也逐漸浮出水面,東德體育的榮光也隨之即刻消逝。
其實,對東德體育成績的質疑,在柏林圍牆倒下的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上,東德體育代表團大獲成功,特別是在女子游泳的賽場上,東德運動員更是所向披靡,他們在全部13個女子游泳項目中,獲得了11枚金牌!
東德女子游泳運動員(左圖為科尼利亞·恩德,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上4枚金牌獲得者)
然而,鮮花和掌聲背後,他們卻遭遇了其它國家游泳選手和記者的質疑。有記者直接問道:「為什麼東德的女子游泳運動員如此雄壯偉岸、聲音如同男子?」
東德教練怒不可歇的回答到:「她們是來游泳的,不是來唱歌的。」
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東德體育的神話在兩德合併後即刻被打破。
1990年10月,東德解體,東德各州以州名義加入聯邦德國。叱吒風雲幾十年的東德以這種方式結束。
之後,東德秘密檔案解禁,根據東德禁藥管制中心的秘密檔案顯示,在1972年到1988年之間,東德每年給各類運動員派發了至少200萬片合成代謝類固醇等興奮劑。
包括奧運會獎牌獲得者在內的很多東德的運動員,在醫生的監護下定期注射和口服各類違禁藥物,並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成功躲過了各種主要賽事的藥檢。
東德競技體育的禁藥問題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上,全世界為之譁然。
消息一出,有人憤怒、有人沉默、也有人站了出來。
東德著名女子鉛球運動員,歐錦賽冠軍海迪·克力格就是站出來的人之一。
海迪·克力格
克力格說,她14歲開始進入東德的業餘體校訓練,從16歲起就被教練和隊醫安排開始吃一種小藍瓶子的藥片。
最開始,教練告訴她服用的藥片是維生素,但服用之後,克力格體態變化明顯,他聲音開始變粗、乳房開始發疼、肌肉開始變大,甚至隱約長出了喉結……
在瞞不下去之後,隊醫告訴她這是類固醇藥物,但此時的克力格已經停不下來啦,一旦停藥她的運動成績就會降低。她不得不在隊醫的指導下,變本加厲的一邊服用類固醇,一邊注射雄性荷爾蒙激素。
兩德合併後,再也無力維持自己運動成績的克力格被迫退役。
藥物對克力格的傷害是巨大且不可逆的,身寬體壯的她再也不能恢復少女時的模樣了。1997年,克力格選擇接受了變性手術,在先後切除了乳房、子宮之後,她變成了一名男性。
變性後的克力格
隨著越來越多的秘密檔案爆光,以及越來越多的原東德運動員站出來指控,東德體育黑幕被完完整整的挖了出來。
在各類秘聞軼事大曝光之後,東德「體育教父」艾瓦德再度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2000年2月,在受到多名運動員指控之後,艾瓦德等原東德體育官員在柏林接受了審判。艾瓦德「對運動員實行有計劃的身體傷害」的行為被法庭認定有罪,並被判處有期徒刑22個月。
2002年10月,艾瓦德因肺炎去世;同年,德國政府就專門建立了一個250萬美元的補償基金,用於幫助那些曾被禁藥所傷害的東德運動員。
2021年8月,東京奧運會的聖火緩緩熄滅。此時,距離1988年東德運動員最後一次參加奧運會已經過去了33年。
原來東德部分的領土上,雖然失業率已經從東德解體時的20%跌回到6%的水平,但是原東德地區的經濟仍然是德國最落後的地區。
那些曾經位列奧運金牌榜前列的榮光下,東德民眾並沒得到該有的福利和獲得感。
今年,國際奧委會更新了奧林匹克格言,將「更高、更快、更強」變為了「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
新的奧林匹克格言
希望,下一次在奧林匹克格言更新的時候,能再加上三個字——「更純潔!」。這裡的純潔,指的不光是奧林匹克不受禁藥的玷污,也但願奧林匹克永葆體育本身的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