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掃描·事件」一條河和一座城

2019-10-18     內刊主編

豨養澤和齊大夫河

豨養澤是膠東古老的地名之一。兩千年來,世事滄桑,澤水干竭,遺蹟泯滅已久。

現代出版的《辭海》地理分冊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都有「藪曰豨養在萊陽縣久已湮廢」的詮釋。

民國《萊陽縣誌》在編撰時,修志者曾對豨養澤做過仔細的考證,認為豨養澤在長廣(海陽之發城)西,當在萊陽境內即五龍峽口以北處。

在萊陽民間傳說中有齊大夫率萊人在五龍口處鑿山開河疏導洪水的故事,也間接說明了五龍峽口以北曾是大澤。

據此推測,秦代以前五龍峽口未開,其北面的豨養澤是一個巨大而清澈的湖泊,東、北、西三面數條大河傾注其中,水量充沛,一片汪洋,堪稱澤國。

齊大夫開河後,原來的湖水經疏導入海,豨養澤逐漸乾涸,成了一片平展而肥沃的田野。如今的照旺莊龍旺莊、古柳和城廂一帶,依然保持著低注平坦的地形,地下土質多細膩粘黑,類似湖底膠泥。

照旺莊一帶的大片油沙土,則成了栽植萊陽梨的絕佳土壤。

始建萊陽城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昌陽城為避水患,自現在照旺莊鎮的前、後發坊村,遷建到了現在的萊陽老城。五代十國時,後唐莊宗李存勖,在同光元年(923)為避其祖「國昌」名諱,將昌陽更名為萊陽(萊山之陽)。

萊陽城北倚亭山,寒風不侵,正方旌旗山脈遠為屏障,旌旗山的左右兩條余脈逶迤南行懷抱縣城,真氣飽滿。城東的蜆河,水流蜿蜒綿長,正南與多條大河交匯後形成了齊大夫河和五龍河,迴環而南下,因此形成了堪輿學裡最上乘的地理格局。自古以來,萊陽城就被稱為風水寶地、東海名區。

明朝萬曆年間,知縣程時建在萊陽縣初志序》中云:「被郭亭山之巔,遠矚旌旗、望石、馬山諸峰,蜿蜒三面,南匯於滄海,碧流襟帶,翠巘揖讓,珍木蔚薈,灝光組繡,固東郡奧壤哉。」

城裡的「三山不顯」、「四水不流」等特有地勢,既有「三島」、「四海」的意思,更有防火防水的功效,使整個城市的設計兼具了科學和文化的內涵,很值得後人珍視和研究。

(整理:唐風新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bOy4G0BMH2_cNUghY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