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箕南河底村,探尋茶馬古道上的歷史印記

2021-04-14     朱文鑫

原標題:走進大箕南河底村,探尋茶馬古道上的歷史印記

沐著春風,我走進了澤州大箕鎮南河底村。村口,一棵千年國槐在春風裡搖曳著不朽的身姿,與藍天下的奎星樓相依,一起迎送和守望者茶馬古道上南來北往客…

我知道,茶馬古道大都形成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那麼,在太行山脈的晉城澤州也有一條以茶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文旅商品線路,在澤州南河底村,這條重要的貿易通道,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南河底村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村南大槐樹掩映下的古閣樓了。閣門上方寫著「南鄰孔轍」四個楷書大字,據村裡一位老者介紹說,這裡歷史上曾經是晉豫古商道中的一站,從這裡往北通過坡頭、道口、茶元,就進了城;往南十多里就是天井關,是孔子回車的地方。再往南一直到河南的清化鎮。並說「古道為王泰來所修,青石上多來來深的騾蹄圪窩,現在還在。」

南河底村,是歷史上萬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一站。查閱民國《分省地誌·河南》一書,專門列出河南清化鎮至山西晉城縣之太行山道,所經道路和里程:「自清化起十里至許良鎮,十五里至新店口…一百一十五里至河底,一百二十里至道口,一百三十五里至茶元店,一百四十五里至晉城。」河底為其中重要的一站。

與王老師一行五人沿著村裡的古街向南走,村裡的老人一邊曬著太陽、一邊嘮嗑說著過往的青春故事。一對76歲的老人告訴我,她倆從小就一起生活在這座古老的村落里,孩子們成家立業了,也時常回來看看父母和家鄉,70多年了,這對不是姐妹勝似姐妹的快樂老人,讓我們看得見鄉愁。

南河底村裡,對建築的保護非常重視,隨著文旅產業的推廣,帶動了周邊尤其是河南的遊客前來尋找茶馬古道的歷史印記…..

村書記告訴我,清末民初,這條古道上往來所運貨物,除了茶之外,還有由清化過來的多為竹器、紙、糖、布、煤油等,而運往河南清化者,則為生鐵、鐵器、酒、麻、蛋粉等。你可以想像一下,當年的古道,驢來騾往,蹄聲噠噠的繁忙熱鬧的景象。

在村裡,我還遇見一對老人,見到從浙江來的小佳,老人開心的就像見到了自己的親孫女,笑著說,來一起拍個照拍個照。

春天真快呀,眼看就是24節氣的穀雨了,穀雨前後,種瓜點豆,奎星樓一側的院子裡,還依稀可見當年的最高指示和語錄,田地里,一位生活在南河底村60多年的老者,在田地里澆水,他說,種點豆角。另外一個院子裡,一位年輕的媳婦曬著被子,她說,喜歡太陽的味道。

登上南閣樓,整個村落一望無際。遠處的茶馬古道也清晰可見,於是,奔古道而去。

穿過河橋,再向南行約百餘米,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條由大大小小高低不平的青石塊鋪砌而成的茶馬古道。堅硬的青石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淺不一的坑窪蹄印。這正是古道千百年滄桑的印跡。古道像一個閱盡滄桑的老人,安詳而坦然。

抬頭可以望見,一條特大高速公路橋凌空而起,與古道立體相交,與古道形成鮮明對照,這就是晉濟高速南河特大橋。橋上不時有大大小小的車輛急速馳過。朋友說,如果弄幾匹馬和毛驢來,在古道上來回行走,照出相來,一定會是一幅絕美的風景。

沿著茶馬古道一路向上,一個個清晰可見的馬蹄印,映襯著春天的小花,我好像又看見了舊時商幫,好像又聽見了駝鈴,商旅不絕於道,遊人不絕於途的盛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XyF0XgB9EJ7ZLmJuj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