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爭議的中藥注射劑是怎麼來的?

早在1941年,為了防治流感,中醫藥注射劑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一種將柴胡經過煎水、蒸餾等工序之後形成的中醫注射劑開始進入市場,隨後中藥注射劑開始快速發展,據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了解,目前市面上的中藥注射劑多達一百多種,但是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在困難時期的應急手段,並不應該這樣大力發展,最近幾年中藥注射劑的存在成為了一個巨大爭議,而神奇的是,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對這種中西結合的產物不太認可。

早在2017年,國家就發布了《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其中列出26個中藥注射劑名單,規定只有二級以上的醫療機構中的重症患者才可使用,其中雙黃連、熱毒寧、清開靈、魚腥草等許多比較常用的中藥注射劑都在名單中。

今年7月,內蒙古醫療保險資金管理局發布文件,直接停用了包括參附、參芪扶正、黃芪多糖、香菇多糖、益氣復脈、康菜特等在內的25種中藥注射劑。

7月17日,威海市也發布了《威海市重點監控藥品(輔助用藥)目錄醫療保險醫學專家組意見書》其中47種中藥注射劑位列名單之內。


中藥注射劑的起源

中藥注射劑最早可追溯到1941年,將柴胡經過煎水、蒸餾等工序後,第一針中藥注射劑——柴胡注射劑被研製出,用於防治流感。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鼓勵發展中醫藥,中藥注射劑進入快速發展期,達一千多種。經過歷次藥政管理與標準提高後,不少品種已被淘汰。目前,經國家正式批准生產使用的中藥注射劑有一百多種。

但是,中藥注射劑其實只是當時的應急之舉,所以其實從實際情況來看並不適合長期發展,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吳湞表示,在缺醫少藥的年代裡,中藥注射劑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於大多數品種都獲批於1985年之前,臨床有效性數據、安全性數據嚴重不足。

最近幾年,也出現了很多由中藥注射劑引發的醫療事件,比如2006年6月,魚腥草注射液臨床出現過敏性休克等嚴重不良反應,引起44例死亡;1979~2013年,雙黃連注射劑導致致死病例27例;除此之外,紅花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蓮必治注射液、穿琥寧注射液、刺五加註射劑、茵梔黃注射劑等均曾因不良反應致死被緊急叫停。


中西醫都不待見

雖然說中藥注射劑是中西醫結合的產物,但是在實際的運用當中,中醫師是不太使用這些藥物的,他們認為中藥有特質的炮製、煎煮方式,需要嚴格按照既定的方式進行熬制才會有效果,而且中藥有內服外敷,但是卻沒有注射的方式,所以中醫師其實很少使用中藥注射劑。

相對來說,現代醫療當中有時候則會使用中藥注射劑,但是更多西醫對於中藥注射劑抱著懷疑的態度,他們更加認可經過了各種臨床試驗的現代藥物,並不會輕易使用中藥注射劑。

但是,耐人尋味的是中藥注射劑在市面上占據很大的市場,甚至在國內醫藥機構的收入排名上,位列前幾位的都是以生產製造中藥注射劑為主的,既然中西醫都不太認可這些產物,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銷量和收入呢?

今年年初,著名媒體人王志安就發表了「開中藥注射液缺德論」的言論,他稱中藥注射劑是罕見的中西醫都不確認的怪胎,然而每年的銷售額都在1000億元以上。


其實,在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看來,中醫藥最近幾十年來一直是不斷前進和發展的,現代醫療也開始逐漸關注傳統中醫藥,屠呦呦也因為發現了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獎,這些都促進了中醫藥的發展,但是中醫注射劑是否應該繼續發展是值得我們考慮的。

作為關注中醫藥的一員,河南國醫醫學研究院最近這些年來一直在進行中醫藥項目的挖掘和開發,希望能夠找到民間的中醫藥經方驗方,並進行深入的創新,讓中醫藥能夠更好地發展。

來源 網易/第醫書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NTtMWwB8g2yegNDza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