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提到「攝影」,人們總是在腦海中會立刻浮現出身穿多口袋馬夾,手握長槍短炮的相機和鏡頭,站在三腳架前的攝影師形象。
攝影帶給人的印象大多是器材很龐大,攜帶物品很繁多,輔助裝備很占地方。確實是這樣,搞攝影,特別是職業攝影師,直到數字化的今天,所需要使用的器材裝備仍然沒有比幾十年前更輕便,總是需要一些體力去負擔這些裝備,需要一些耐心去梳理檢查器材。
由於攝影器材的技術根基還是以「光學」為主,相機雖然進行了數碼化,但是數碼化也需要與光學緊密結合才能生產出來。很簡單的例子,全畫幅相機所對應長焦鏡頭肯定會又長又粗,加上現如今比較先進的防抖技術後,其外形更為粗壯,如果它再是一支大光圈變焦鏡頭,那麼體積更是大到離譜,分量也會非常沉。
這樣的光學設計不會因設備數字化而產生什麼根本性變化的,大、長、重、粗是長焦鏡頭的基本特徵,即使相機可以做得很小了,但鏡頭依然很難縮小。這就是因為其光學物理特性所決定的。
職業攝影師攜帶大量沉重的器材裝備是無奈之舉,因為工作需要,少了哪樣也不容易完成任務,但是作為攝影愛好者的你,是否考慮過設備輕量化,給自己的相機包減減負呢?
其實大部分長期玩攝影的愛好者,很多都經歷了攝影器材由簡單的入門設備到龐大器材體系構建的過程。例如我身邊的小A,他從一名普通對攝影感興趣的文藝青年到現如今的自身攝影愛好者,幾年之間器材經歷了這樣的過程:
初入坑:d7000機身加18-105mm鏡頭
進階期:d610機身加24-70mm f2.8、50mm f1.8g鏡頭
發燒期:d810、d610機身加14-24 f2.8、24-70mm f2.8、70-200mm f2.8、85mm f1.4、105mm f2.8、50mm f1.4以及外閃燈3支,配套引閃器、無人機等。
小A可能濃縮了很多攝影發燒友的設備演進之路。當然,小A並非富二代,他在攝影中也收穫了很多,這些器材也是依靠自己的工作和業餘承接約拍攝影單掙來的,而且非常肯下功夫研究後期技術,已經成為本地小有名氣的攝影師,即使是非職業的,他也收穫了很多攝影帶來的成就感。
但有一天小A突然說,面對這些器材,有時候真感覺有些累了。雖然年齡還不大,但是經歷了這幾年的折騰之後,他突然發現攝影創作,器材真的不是最關鍵的,雖然商業單子肯定離不開全幅機、閃光燈和大三元鏡頭,但日常拍些自己的東西感覺還是太沉重了。
小A的經歷與很多攝影愛好者類似,在攝影發燒之路上,除非是純器材黨,否則真的在性能畫質與便攜之間有過太多糾結。很多沒有從事商業攝影的普通愛好者,對於器材的「增」與「減」也時常成為思考的議題。
那麼在攝影圈裡,很多有關設備輕量化、器材減負的方式,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
老K是一位多年玩攝影的朋友,雖然器材買了很多,但是鮮有大片問世,不管怎樣,這總算是陪伴了自己二三十年的一門愛好,拍了很多孩子、家人、朋友的照片還有很多去過地方的美景,樂此不疲地玩著攝影,曾經也是背著長短鏡頭、大小機身、三腳架上山、遠足的資深攝影愛好者。突然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款拍照性能很不賴的智慧型手機,並且在年輕人的幫助下,學會了很多在手機上修圖的操作,這讓他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攝影天地。曾經的膠片機、單反、各類鏡頭,他說已經兩年時間沒怎麼動過了,那些傢伙他是不捨得出手的。但是他覺得依照現在的年齡,再背著一堆攝影器材去拍照,真的有些力不從心了。現在每天拍東西,一台手機就夠了,手機現在就是他的創作主力工具。
不管玩了多少年攝影,其實都還是輕攝影愛好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將攝影器材全部放下,改用手機攝影,將設備一減到底,這成為很多老K們的攝影器材減負之選。
攝影器材的體積、分量與一個指標直接掛鉤,那就是「畫幅」。膠片時期雖然沒有畫幅的概念,但是也有與之對應的標準,那就是按照膠片的規格來劃分。120的機器肯定比135的體積大,並且鏡頭也隨之增大。而並沒有流行起來的半格機,體積就會更加小巧一些。甚至在膠片時代就誕生了aps規格的膠片,與現如今的aps規格數位相機標準是類似的。老張就從最普通的135膠片單反一直燒到了現如今的中畫幅數碼。畫質確實是隨著設備的發展提升而逐步上升的,但也讓老張覺得越來越辛苦,因為器材多了,並且畫幅大了,對於熱愛人文攝影的他來說,實在不方便。於是,老張逐步出掉了手中大部分不常用的設備,一點點更換成了更小規格apsc畫幅的某品牌微單,另外還有幾支該品牌f2.0規格的定焦鏡頭,搭建了一套比較小巧的攝影裝備體系。老張覺得業餘玩玩,真心沒必要搞那麼複雜的器材,雖然畫質上有些差距,但這種差距隨著技術的提升,距離越來越小了。但是,能帶出去的器材才是好器材。他只用一個普通單肩包就能背負這台集外觀、速度、色彩於一體的微單和幾支光學素質非常出色、設計精巧的f2.0小定焦頭,他感覺非常滿足,哪怕跋山涉水、走街串巷,他都樂於帶著這套裝備,拍攝東西的範圍也比以往有更多延展。
熱愛掃街、紀實等題材的攝影愛好者,攝影器材的反應速度與輕量化是兩個始終追求的方向。單眼相機目前仍然是反應速度最快、續航最佳的相機體系,無奈單反加鏡頭還是太大。於是有些朋友為了兼顧單反的速度與使用的便利,開始在鏡頭匹配上想辦法,將鏡頭一點點縮小。小李就是這樣的一位街拍愛好者。他說自己嘗試過很多器材,比如某大光圈卡片相機,這類相機伸縮鏡頭經常會讓他貽誤戰機;還有某微單,其電子啟動和時滯總讓他覺得不爽。最終,小李還是回歸到了單眼相機。有一段時間他改用較長焦距的鏡頭拍攝街頭題材,但發現臨場氛圍感很不好,總有一種窺視感。後來,他偶然間嘗試了單反餅乾鏡頭,類似於標準焦距,還具有f2.8的光圈,鏡身極短,就好像一個鏡頭蓋一般,而且單眼相機安裝上餅乾鏡頭後可以輕鬆裝在普通背包里,負擔很小。這讓他感覺非常適合進行街頭攝影。一單反一餅乾鏡,現在已經成為小李的日常攝影裝備。
在卡片相機日漸消亡的今天,卻出現了一部分忠實擁躉。這部分朋友也是攝影器材減負路上的一部分成員。很多擁有單反體系,卻又苦於很難高頻率使用器材的攝影愛好者,逐漸將目光投向了曾經輝煌的卡片機。而如今的卡片機並非曾經的民用消費品了,很多品牌的卡片機產品甚至具有與中端單眼相機同樣的畫質,只不過在鏡頭收納、操控、續航方面進行了妥協,但換來的卻是實實在在的便攜性。比如非常出名的某品牌定焦卡片機,擁有f2.8大光圈等效28mm的高素質定焦鏡頭,具有非常完善的單手操控設計,反應速度也不錯,最主要的是擁有aps-c規格的大型感光元件,可以與可換鏡頭相機體系畫質相媲美。而擁有這一切指標的同時,它卻可以輕鬆裝進上衣兜里。這讓很多朋友找到了輕量化攝影器材的方向。對於日常攜帶的隨拍機,更多選擇了這類大底卡片機。
有些朋友對於器材的需求可能比較苛刻,既要有良好的畫質,比如必須要確保是全畫幅的底子,又要有過硬的做工品質,比如必須是金屬材質,而且還要有便攜的體積,同時直出色彩要有德味兒。這就比較難辦了,在普通的相機品牌里,占據了所有這些指標的確實鳳毛麟角,沒辦法,在不差錢的情況下只能走向高端奢侈器材的領域了,因為在那個器材的高大上神壇上有一種機器可以做到這樣的要求,那就是徠卡。
要便攜有便攜,要做工有做工,要畫質有畫質,這就是徠卡,當然,它還很有格調。只要你有錢,這種便攜攝影器材是最佳之選。
那麼,您是否也在考慮攝影器材輕量化的問題?您又會選擇哪種減負方式呢?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