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制瓷技術和藝術風格,讓南宋官窯瓷器在五大名窯中排名第一

2020-09-03     笑語千年

原標題:獨特的制瓷技術和藝術風格,讓南宋官窯瓷器在五大名窯中排名第一

宋代瓷器有五大名窯,分別是「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其中的南宋官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高超的工藝技術、獨特的藝術之美和高超的制瓷技藝,以「紫口鐵足」、「粉青釉色」、「冰裂紋片」、「薄胎厚釉」之四大特色,成為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宋官窯瓷器現傳世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在1989年蘇富比香港秋季拍賣會上,一件直徑為11厘米的南宋官窯葵瓣洗以2500萬元港幣成交,創了當時中國瓷器拍賣之最。

官窯是南宋朝廷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制瓷技匠,專門生產的宮廷用瓷,採用優質的原料,用多次素燒多次施釉的制瓷方法,工藝技術極其精湛,燒造成功率連百分之一都不到,有「片瓷千金」之說。

今天傳世的南宋官窯瓷器造型以盤、碗、洗等圓器較多,器身有葵花、菱花諸式,碗足多無釉露胎,盤、洗以滿釉支燒者為多見,造型多模仿古銅禮器,其中瓶類就有斛式、投壺式、貫耳式等,每種式樣又有大、小之別,以小件器較為多見。

北宋時,朝廷已建有官窯燒造瓷器。南宋建都臨安後,召天下最優秀制瓷高手,在杭州鳳凰山一帶建設官家瓷窯,命修內司負責監製宮廷用瓷,後又在烏龜山又建了一座郊壇下窯,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瓷器的玉質感

南宋官窯是南宋朝廷自行建設的官家瓷窯,以燒制青瓷為主。官窯瓷器莊重高貴,大氣高雅,透露出宮廷御瓷高貴的身份。官窯瓷器紫口厚釉,釉色內蘊光潤,釉面冰裂而蘊紋,只供宮廷皇室使用,表達的是宮廷文化。胎色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褐色或黃色胎;另一類是黑灰或鐵黑色胎。這兩類胎色因燒成時胎體中著色鐵離子在氧化、還原過程中所含氧化亞鐵和三氧化二鐵的比例不同,致使顏色上出現差別。

草木灰、瓷石、石灰石和紫金土是南宋官窯制釉的重要原料。官窯採用不同配比含量的草木灰、瓷石、石灰石和紫金土來製作釉料配方,使南宋官窯釉質玻璃相具有乳濁性能,釉質氣泡大小與密度分布均勻,形成極佳的光線散射效果。

南宋官窯石灰鹼釉配方中的草木灰釉料,除了本身具有的特殊化學組成外,還具有蓬鬆結構,在釉料中通過紫金土粘性組合成釉料,施釉過程中並不緊密結合,形成的空隙在素燒過程中被完整保存,具有極強的吸水性。經多次施釉後,可使釉層達到一定的厚度,並保持細空隙狀,使燒成後的產品的外觀結構看具有霧狀形態,釉質產生玉質感的藝術效果。

官窯厚釉採用的釉料配方為石灰鹼釉配方,施釉技藝採用層狀厚釉技術,層狀生釉料與石灰鹼釉高溫粘性,使南宋官窯厚釉在還原焰燒成中形成矽酸鐵霧狀玻璃體,具有玉質感藝術。

官窯青瓷的釉面特徵

南宋官窯青瓷的最大特點是其釉色主要呈青色,濃淡不一。其釉層瑩澈,釉色粉青,如脂似玉。

釉面出現開片,是瓷器在焙燒過程中由於胎、釉膨脹係數不一所產生的釉層裂紋。胎釉的完美結合應當是釉面無紋片,但這很難做到。宋代官窯青瓷大部分釉面都有開片,開創了以釉面紋片為美的先河,有意識地將釉面開片作為一種天然美來裝飾。

釉面開片產生的因素很複雜,主要與胎、釉配方和燒成溫度有關。按開片在釉層中開裂的走向劃分,南宋官窯青瓷的開片包括直開片和斜開片兩類,蟹爪紋、牛毛紋、網狀紋、魚子紋屬於直開片,冰裂紋和魚鱗紋屬於斜開片。

直開片的形成是在出窯後的冷卻過程中,釉比胎收縮得快,冷卻到一定程度時,釉的張應力超過其抗張強度時,就會產生開裂,出現又長又粗的直開片裂紋。

冰裂紋是南宋官窯青瓷上出現較多的開片,其紋理走向如同薄冰裂縫,紋片兩端細如針尖,呈現出斜直、直曲、弧曲等不規則的紋路,以長紋居多。紋片隱入釉面之下,或深或淺,時隱時現,似有似無,交錯分布。

南宋官窯制瓷原料採用精細的粉碎和淘洗工藝,採取沉澱陳腐技術,使原料成型工藝和施釉素燒工藝相匹配,減少胎體高溫燒造過程中的氣孔率,提高胎的緻密性和強度,有利厚釉冰裂紋施釉工藝和燒造工藝,這些都是燒造冰裂紋必要的製作工藝和技術。

從釉層開裂的走向來看,官窯青瓷的釉面開片多以網狀分布,開片紋密如織網、縱橫交錯,稱為「網紋」。而「冰裂紋」屬於斜直開片,是南宋官窯青瓷中的傑作。

坯體製作技巧

南宋官窯的坯體製作工藝有拉坯法、泥條粘貼法、模合法、拼接法、模製挖掏法、刮坯法、捏塑法、泥條盤築法等等,既有單獨成型,也有根據器型要求結合成型,是我國傳統手工制瓷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於一些簡單的器型,工匠們先做好器型外殼,外殼做好後涼坯,再用挖掏法製做器型內部;對複雜的器型,先用泥條或泥片在陶框模內粘貼和塑型,當貼塑泥條使器型內壁達到一定的厚度和高度要求時,製成粗坯,隨後連陶框模和泥外殼合在一起進行涼坯,使坯體達到一定的硬性,去掉陶框模,將坯體進行粘貼合併成型,再次進行涼坯,使粗坯體達到一定的硬度後,就可以掏修內坯和外坯,最後形成完整的半成品。

對於大的器型,工匠們先將泥料揉成泥團,再根據器型大小用手將泥團壓成泥條,通過手捏、拍打將各泥條互相粘貼在一起築成坯體的外型,再用刮坯法進行內外刮坯,直到坯體表面光潔為止。

南宋官窯圓形的器物一般在手動轆轤車拉坯法成形。用來成型的泥團,要保持一定的潮性,使泥團與轆轤盤平面緊密相聯。泥團也不能太濕,太濕的泥團變形走樣,不利於做二坯。頭坯做好後,放在陰涼處涼坯,然後重新放回轆轤車上,慢速轉動轆轤車,反覆校正。接著在轆轤車上修出器足,再將泥料揉成泥團,根據器型足部大小要求用手將泥團壓成粗泥繩,再通過過手捏、拍打做成坯體外型。

官窯青瓷的藝術風格

南宋官窯以「紫口鐵足」、「粉青釉色」、「冰裂紋片」、「薄胎厚釉」 四大特徵著稱於世,其造型線條或簡潔婉轉,或柔和流暢,呈現出一種既端莊凝重又輕巧細膩的美感。

宋代文化湧起了一股復古思潮,因此官窯青瓷具有「崇玉尚青」的藝術風格。玉具有溫潤含蓄、表里一致、堅而不彎等多種美德,歷來為人們所崇尚,官窯瓷器也具備類玉的特徵。尤其是薄胎厚釉類青瓷,釉層豐厚,光澤柔和,蘊潤如碧玉。

南宋官窯青瓷青釉色澤蒼翠欲滴,明澈溫潤,器體表層釉面形成不同規則、大小的裂紋及開片,古人將這種燒制技術上的缺陷稱為「璺」。由於其紋理具有特殊的裝飾效果,成為瓷器的一種美化裝飾,也是南宋一個時代的審美產物。

宋代是文人社會,藝術上反對藻飾,講求清雅,追求「合於天造、厭於人意」的最佳境界。在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下,官窯青瓷一反唐代雍艷富厚之風,追慕一種靜穆幽雅、柔和晶瑩、似玉勝玉的藝術意境。

南宋官窯青瓷的釉色以淺藍綠色為主,質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給人以「雨過天晴」的美感。南宋官窯青瓷因胎土含鐵元素較高,瓷器燒成後,器足和口沿呈現黑褐色和紫褐色,稱「紫口鐵足」。器物顏色以粉青為上,淺白次之,灰色為下,擅長以釉的色澤、質感和紋理來凸顯藝術美感。

官窯青瓷的這些藝術特徵,與當時制瓷工藝的精進是分不開的。制瓷工匠們選用風化程度較高的瓷石作為制胎原料,用精細的淘洗技術提高原料中高嶺土粘石礦物的含量,又將含氧化鋁更高的紫金土引入瓷胎的配方,大大增加了瓷胎的抗變形能力,改善了青瓷的工藝性能。所以官窯瓷器瓷胎如蛋白般透亮,對著光時,釉層又能呈現出深淺的變化,在幽雅端莊、明快和諧的統一中,流溢出莊重典雅、凝重深沉的藝術風采。

南宋官窯瓷造型代表著中國宋代瓷器造型的藝術顛峰。官窯瓷器造型線條結構多從古風,器物造型基本上參照商、周青銅禮器、漢玉器的形制,莊重典雅古撲,形體結構造型線條古風濃厚,這既是南宋官窯造型的藝術特色,也是南宋宮廷文化的精髓,達到了古代青瓷藝術的頂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SDzQWHQBLq-Ct6CZ8g_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