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廣西南寧市馬山縣古零鎮安善村內卜屯後山腳下的樹林裡看到,約有一百多個蜂箱有規則地陳列著,靜臥在綠蔭里。一位30齣頭的小個子精幹男子穿著工衣,正在一個蜂箱前揭開箱蓋,拉出一個蜂巢礎框,上面是成千上萬隻精靈,「嚶嚶嗡嗡」聲不絕於耳,呈現出一幅群蜂釀蜜的繁忙景象。男子細心地查看蜂群的活動情況和蜂蜜的成熟度,臉上洋溢著陽光般的笑容,他,就是養蜂人潘俊達。
網絡圖片
不待揚鞭自奮蹄
潘俊達,現年34歲,馬山縣古零鎮喬老村小都百人。一家三口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前,因為父母親體弱多病,尤其是母親,每年都要花費一大筆錢住院治療,使得這個原本不寬裕的三口之家更是捉襟見肘,不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欠下了許多外債,家庭負擔越來越重。為了能就近照顧多病的母親,也為了撐起這個搖搖欲墜的家,2014年初,潘俊達結束了廣東的打工生活,毅然返鄉創業。
問及為什麼養蜂,潘俊達說:「一是因為窮,二是不可能打工一輩子。趁還年輕,我就想努力拚搏一把,改變家裡的貧困現狀,改善生活條件。」
只是,蜂蜜雖然很甜,但對於養蜂人來說卻是充滿艱辛的。
潘俊達自小對養殖有著濃厚的興趣,面對家裡的窘境,他琢磨了很久,最後決定嘗試養蜂。潘俊達明白,養蜂是門技術活,僅憑一腔勇氣和蠻力是不夠的,必須掌握養殖技術,才能把蜂養好。於是,他遠赴百色學習養蜂技術。經過兩個多月的學習,潘俊達相信已把管理蜂群、采蜜、育王等多項技術學到手了,於是帶著收穫回到小都百。
2014年8月,潘俊達跟叔叔潘耀新借了1萬塊錢購進23箱峰種,開始養蜂。他學以致用,花了三個月的時間進行繁殖實踐,並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他的蜂群由原來的23箱繁殖到了80箱。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潘俊達心裡很有成就感。只是,這種成就感很快就煙消雲散。2014年12月,由於養殖經驗不足和學藝不精,加上氣溫驟降,保溫不到位,以及管理不善等,蜂群大量流失,最後只剩下十來箱。
潘俊達首次創業受挫,心裡有點小難過。但這次失敗卻讓他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堅信:失敗是成功之母。只要堅持初心不改,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追花逐蜜路艱辛
2015年初,潘俊達又赴百色進行針對性地學習了一個月,掌握了冬季枯花期和缺蜜時怎樣保護蜂群不流失的技術。
2015年3月,不甘失敗的潘俊達又從幾個親朋那裡借了4萬元購買了100箱蜂種。為了養好蜂,潘俊達開始了追逐花期的生活。他雇了一輛貨車,把蜂群從馬山拉到廣東茂名、高州等地,一待就是兩個月,直到花期過為止。本以為,技術和管理都沒問題了,這次的投入該有回報了,誰知,蜂群卻因為遭遇農藥而損失慘重,100箱蜂只剩一些殘蜂。看著自己投入的心血又一次泡湯,潘俊達欲哭無淚。
談及此次經歷,潘俊達說,這是他養蜂期間最為慘重的一次失敗。筆者問他有沒有想過放棄,他樂觀地笑著說:「從未想過要放棄。我是誰啊,我是一隻永遠打不敗的小強!」
潘俊達想儘快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可苦於借不出錢來了,他只好先休整幾個月。
這時,喬老村委主任、幫扶幹部曾文,得知潘俊達養蜂屢遭挫折後,多次到潘俊達家家訪,還給他送去了一些關於養蜂的書,鼓勵他繼續發展養蜂產業。潘俊達何嘗不想繼續發展他的養蜂事業呀,只是他也很清楚,一箱蜂需要400塊錢,還不算飼料和其他成本。這幾年為了籌錢養蜂,能借的,該借的他都已借遍,現在想要再投入,可錢從哪裡來?這成了最大的難題。
看著整天窩在蜂群里與蜂為伴的潘俊達,曾文落地有聲地對他說:「只要你想干,錢的事我幫你解決。」
熱心的曾文跑到古零鎮信用社,幫助潘俊達申請了政府貼息小額貸款。不久,當潘俊達收到5萬元的貼息貸款時,他激動地握住曾文的手說:「太好了!這可真是『及時雨』啊!感謝政府,感謝您曾主任!政府這麼關心咱貧困戶,咱就不能好吃懶做。干不好,掙不了錢,脫不了貧,誓不罷休!」
捧著這筆錢,潘俊達覺得手心沉甸甸的,但內心卻充滿了力量。
百花釀蜜促增收
2016年3月,有了這5萬元本錢,潘俊達自信滿滿,他很快就購買了150箱蜂種。只是,他的再次創業,卻遭到了家人的反對,尤其是父親,對他嚴厲地責罵。這兩年,父親看著他屢屢失敗,怕他再度虧本,於是竭力反對他再養蜂,可是勸說無效。當父親看到堆放在家裡的150箱蜂種時發飆了,狠狠地對他說:「你若再養蜂,我就把這150個蜂箱全部燒了!」潘俊達倔強的脾氣也上來了,回敬父親:「你燒啊!你燒完這150箱,我就再買200箱!」最終父親還是拗不過他,只得由他折騰去了。
潘俊達看著新買的150箱種蜂,異常珍惜。他知道,養蜂是個細活,得悉心、細心、耐心。白天沒事時他就趴在蜂箱前觀察,發現有何問題便及時處理,還根據天氣變化做好蜂箱保溫和通風。他邊干邊學,精心照顧著這些蜜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潘俊達的悉心照料下,他的蜂種通過自繁,規模不斷擴大,由年初的150箱擴大到了200多箱。2016年一年就產蜜800斤左右,實現產值7萬餘元,順利脫貧摘帽。
至此,潘俊達的養蜂產業開始有了起色,手頭也漸漸寬裕起來。他一邊還債一邊擴大養殖規模。目前,潘俊達共有武鳴、小都百和內卜三個養蜂點,養蜂產業規模已達到600箱,收入也呈遞進式增加。2019年,養蜂純收入12萬元;2020年1月至7月,潘俊達通過養蜂純收入已達15萬元,真正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快車道。
甜蜜路上共攜手
潘俊達養蜂的收入,一部分來自蜂蜜,主要有百花蜜、龍眼蜜、荔枝蜜等;另一部分來自培育蜂王。
「一箱蜂種一般情況下,可以繁殖六七匹蜂群,收入大概有600元一箱。」潘俊達介紹說。
當問及為什麼從小都百搬到內卜屯養蜂時,潘俊達笑眯眯地說:「你看,這山上一年四季都有花,花源好,空氣品質好。盛花期長,我可以通過人工培育更多的蜂王和為蜜蜂分群,這樣就能為周邊的群眾尤其是貧困戶提供更多的蜂種,帶動大家一起通過養殖實現『甜蜜』增收,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潘俊達把蜂群從小都百搬到內卜屯來養殖,除了優越的自然資源,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因為他的女朋友小曾就在這裡。
據悉,小曾跟潘俊達同齡,他們倆已經交往三年了,兩人的好事將近。為此,筆者專門採訪了小曾:「你看上他什麼了?他身上有什麼東西吸引了你?」小曾不假思索地笑著說:「潘俊達這人性格好,待人真誠,勤快又善良,對人很好,這也是我看上他的主要原因。」
當問到是否了解潘俊達之前的狀況時,小曾說:「我和潘俊達交往後,才慢慢了解他家之前的狀況不是很好,也知道他因為養蜂欠了不少債,一直沒談女朋友,但覺得他這個人人品好,靠譜,且勤奮又努力,所以願意和他一直往前走。」
「今後你們有什麼打算?」筆者追問。小曾說:「除了繼續支持他養蜂,還想和他一起帶動親朋好友和鄉親發展養殖,讓更多的人和潘俊達一樣脫貧致富。」
在採訪將結束時,筆者問潘俊達,最想感謝的人是誰?他誠懇地回答說:「最想感謝的當然是政府的扶貧好政策,最想感謝的人是村主任曾文。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功。」
「投之以桃李,報之以瓊瑤。」這是蜜蜂的真實寫照。
養蜂人潘俊達何嘗不是如此。他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打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也贏得了愛情。都說,致富不忘鄉親。這兩年,潘俊達帶動了周邊600多戶農戶和他一起進行蜜蜂養殖,並實現增收。「我希望能盡我的綿薄之力,成立村民合作社,帶領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潘俊達如是說。
來源:中新網廣西
記者:鄭磊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潘詩嫻
審核:韋紹群
監製:王宏璇
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