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萬莊園的留余文化: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儘是康家田

2019-12-20     昌達財經課堂

中原腹地,在黃河與洛水的匯流處有一座封建時期的堡壘式建築,大門外的牌匾上赫然寫著「河洛康家」四個大字。這裡就是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的康百萬莊園,康氏家族正是在此締造了「連富十二代,持續四百年盛而不衰」的商界傳奇,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世俗觀念,因而被世人譽為「中原活財神」。

在很多人眼中,康百萬就是「體驗營銷之王」。具體來說,表現為四個方面: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眼光;因時而動、善抓機遇,不斷提升自身的經營實力;追求平衡與共贏;堅守服務社會、讓利於民的民本立場。這些其實都是在當下做好體驗營銷的幾大關鍵。

康家在發展中重視基礎,注重對發展的潛力進行發掘,這和我們今天講企業經營實力、講產品質量是相通的。體驗營銷其實是就是對一家企業綜合實力的展現,其本質就是做好服務,提高企業的服務標準,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只有做到了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本,從企業產品的研發去改進,從團隊員工的服務標準去完善,用戶才會有好體驗,企業才會走得更長遠。

康家深知其中的奧義,因而把生意從河南鞏義做到了陝、豫、魯三地,以鹽、糧、棉為主業,兼顧藥材、內河航運、地產等領域,最終形成了「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儘是康家田」的局面。

康家世代讀孔孟之書,行孔孟之禮,因而進入商界之後,儒家文化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們的經營指導思想。不管是在河防整修等國計民生的大事上,還是在賑濟災民、修繕學堂等造福一方的善事上,康家都主動請纓,以「達則兼善天下」的理念,以百姓之心為心,不斷服務社會,不斷讓利於民,不僅改變了世人「無商不奸」的世俗眼光,而且為康家的經營積攢下了無價的口碑。

而這一切的表現最終都要歸結到留余的精神上來。康百萬莊園內有一塊由黃楊木雕刻而成的「留余匾」,這塊牌匾的造型獨特,看起來像一面展開的上凹下凸型的旗幟,其中上凹意為「上留余於天,對得起朝廷」,下凸意為「下留余於地,對得起百姓與子孫」。

牌匾上有一則《四留銘》:「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留余匾」在當時是康家用來教育子弟的一塊家訓匾,但其實也是儒家「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這一中庸思想的集中體現。孔子說過:「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說:做事守中,不偏不倚的品德才最高明。這種「不偏不倚」來自於權衡與中和,既要保留對的一面,又要捨棄不對的一面。放在體驗營銷的背景中來看,就是尋找利益與服務的平衡點,讓消費者儘可能覺得物超所值。

中國人一直都不推崇完美,早在《周易》中,古人就說道:「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也曾表示,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

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可以說,「留余」的精神,正是「康百萬家族」得以長盛不衰的本源所在,而作為中原後代的我一直以來,也都將「留余」作為自己的人生準則,以及經營企業的準繩與原點。

「留余恆久遠,一脈永流傳。」留餘思想中「服務社會」「讓利於民」「審時度勢」「可持續發展」等理念都與現代管理思想不謀而合。留余文化倡導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並最終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恰恰就是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終極目標和歸宿。這種責任,既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也包括社會責任。

中國的這種留余文化,和日本經營大師稻盛和夫所倡導的利他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稻盛和夫認為,「利他」才是企業經營的起點。自利是人的本性,沒有自利,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同時,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沒有利他,人生和事業就會失去平衡並最終導致失敗。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中說道:「在弱肉強食的商業世界裡,我整天把利他、愛、為人著想之類的話掛在嘴邊,不免有人質疑我老是把話說得那麼漂亮,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目的。其實,我一點也沒有假借巧妙話語來掩飾內心企圖的意思。我只是想把自己所相信的事情拿出來與人分享,也順便告訴自己要好好實行下去罷了。」

「心正思無邪,意誠言必中」,不論是為商、為政,還是為學,其先決條件都是為人。世界上不可能沒有利己,利己不是罪惡;但是世界上也不能夠沒有利他,利他也不是烏托邦,而是文明進步的一種精髓。具有利他精神的文化變革是企業競爭力升華到更高階段的重要標誌,也是商業文明發展到更高階段的一個重要的標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sVZJW8BMH2_cNUg2q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