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神秘!600年保存完整的朱元璋陵墓是如何防盜的?

2020-05-28     祭祀文化網

原標題:探索神秘!600年保存完整的朱元璋陵墓是如何防盜的?

在傳統喪葬習俗中「入土為安」是最基本的喪葬儀式,而「陪葬」附屬品則是逝者身份地位的象徵。古代的達官貴人們喜歡用金銀珠寶作為陪葬器物,古代帝王們更喜歡用人俑、數以萬計的珍寶來顯示王室的尊貴,由此衍生出一個職業——盜墓。

儘管歷代帝王都對陵墓設有牢固的防盜措施,但大多陵墓都難逃被盜的結局,然而明朝的朱元璋陵墓卻是一個例外。根據考古學家資料顯示,朱元璋的陵墓經歷了600多年的歷史仍毫髮無損,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讓小編帶你探索一下。

獨特的地理位置

朱元璋對自己陵墓地址的選擇是極具考究的,相傳明孝陵是四象俱全,穴位獨龍阜是藏風聚氣。鐘山有東、中、西三峰,三峰相連綿延不絕,此為「青龍蜿蜒」;山勢緩緩下降至獨龍阜,這被稱為「玄武低頭」;獨龍阜的水流蜿蜒盤旋,好似「朱雀翔舞」;獨龍阜的西山脊俗稱「小虎山」,有「白虎馴」的象徵,陵墓主要是依山為陵,掩映在松柏長青之間,寓意為天圓地方。

此外,相傳朱元璋將自己的陵墓建在孫權陵墓的後方,目的是讓孫權的墓葬替自己守靈,當盜墓賊發現明孝陵及其堅固很難盜取時,就會轉向旁邊的孫權墓,從而放棄這個危險重重的陵墓。

傑出的陵墓設計

明孝陵的內部構造深刻體現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傑出的設計思想。它的建造吸收了北斗七星的布局風格,從陵墓的起點到地宮的中心,縱深高達2600多米,沿途走廊上不僅雕刻著不同風格的藝術品,同時設置了多種機關障礙。

與其他帝王陵墓不同的是,明孝陵里除了墓室走廊為石頭以外,墓室周邊也都被堅硬的石頭包圍,如果以傳統的盜墓手段和工具來看,盜取明孝陵是非常耗費體力和時間的,這大大阻礙的盜墓賊的步伐,也讓明孝陵得以保存。並且除此之外,陵墓的整個布局並不是傳統的中軸線的方位,盜墓賊很難找到比較薄弱的墓道來打盜洞,也增加了盜墓的難度。

最讓盜墓賊頭疼的就是整個地宮上的封土層,其他帝陵墓的封土層多以木炭、青膏泥為主,但是明孝陵的封土層是以沙土為底,在沙土上方鋪滿鵝卵石,鵝卵石和沙土都是極易坍塌的材質,盜墓賊在挖盜洞時很容易失足跌落最後變成陪葬者。

歷代的嚴密守護

明朝時期,建文帝在孝陵設置了五千多人的孝陵衛和神宮監駐守陵墓,孝陵衛的官兵實行末位淘汰家庭繼承制,每五年進行一次考核,他們可以終身領取朝廷俸祿。這支守墓的精英部隊守衛明孝陵長達二百四十多年,他們盡心職守,絕不給盜墓賊留一絲機會。

到了清朝時期,守墓這個職業仍備受推崇。清朝統治者認為漢族人極其重視宗教禮法,所以皇室對孝陵的保護也是非常看重的,為了鞏固皇室的統治地位,統治者專門設立孝陵守陵太監來守護陵園。

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洪秀全攻陷並定都南京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祀明孝陵,他以「不肖子孫」自稱,繼承了清代對孝陵的保護政策。民國建立後,孫先生曾率南京臨時政府官員共同祭拜明孝陵,為明孝陵建立保護機構,一直到中國解放,明孝陵都被嚴密的守護著。

總之,明孝陵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既由於獨特的陵園設計也得益於歷朝歷代的辛苦守護,在這些條件的共同作用下,才使得明孝陵在經過600多年的風雨後依然屹立於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祭祀文化網】,小編帶你看奇聞趣事、品國學精粹,觀風水八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kk1WnIBiuFnsJQV7H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