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及民國時期的許昌戲曲(上)】
許昌戲曲:清代進入興盛期,背後故事幾人知?‖老家許昌
文‖馬炎心 賈鳳翔
清代,許昌戲曲進入興盛期。
最早興起的是羅卷戲。
雍正年間(1723—1735),綽號「黑狗」的鄧縣燕店羅戲班教師在許昌一帶演唱羅卷戲。
乾隆十八年(1753)編修的《郾城縣誌·風俗》中記載:「賽神招梨園,其名羅戲者,最俚鄙淫穢,民間尤尚之。」「或一村不演羅戲者,眾村皆鄙之,村人亦自以為恥。」
乾隆四十二年(1777),戲劇家李綠園的長篇小說《歧路燈》成書,其中多處談及當時河南省的戲曲活動:「因此又想起了一個民間戲班,叫做梆羅卷,戲旦是鄉間有名的『鵓鴿蛋』。」
乾隆末年(1793),鄢陵縣馬莊村等組建了羅戲班,初期為竹馬、旱船,均以地攤形式活動,後登上舞台演出。
這些資料說明,在乾隆年間,羅卷戲流傳非常廣泛。咸豐九年(1859—1860)前後,臨潁、襄城、西華縣七里倉建立羅戲班,會首何東方。
繼之是越調。
乾隆年間(1736—1795),禹州衙門及馬車場組建越調班。這是越調史上第一個戲班。有人認為,這個戲班成立的時間是在光緒初年,演員主要來自南陽一帶,領銜主演為王慶和。兩種說法比較,時間前後相差一百多年。
實際上,王慶和是後來在此「搭班」。既是搭班,說明原來就有班。這個問題還有旁證。《臨潁縣誌》記載:「乾隆十九年(1754)越調開始流入臨潁。」臨潁時屬許昌。
越調的起源,一直存有爭議,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春秋末范蠡歸隱時將吳越之音帶回家鄉南陽。
二、越國滅亡時一男歌伎將悼越之曲帶到南陽一帶。
三、由南陽地區流行的一種歌曲發展而成。南陽古稱豫,故稱豫調,後訛為越調。
四、來自諸宮調。
五、據明進士李蔉詩句,為唐《霓裳羽衣曲》遺響。
六、據清末舉人張嘉謀在《南陽府志》批註,濫觴於明末。
七、明崇禎年間傅一臣著雜劇《賣情扎囤》中說明演出的是越調。
第一說有合理因素,范蠡是南陽人,在越做過官。當時沒有成型劇種,可以理解為只是一種曲調,劇種是以後發展起來的。但是,范蠡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大商人,若熱愛文化喜歡音樂當然好,可惜的是沒有這方面的記載。這種說法雖無論據否定,但亦無論據肯定。
第二說比第一說合理因素多,彌補了范蠡不是音樂家的不足,並且越調確實帶有「哭腔」,前期全是男演員。可惜的是只有傳說,找不到有力根據。
第三說也有合理性,「豫」「越」韻頭相同。問題也是找不到根據。
第四說倒是有根據,諸宮調中確有越調之說,但按「旋相為宮」的方法推算,不僅黃鐘商可推出越調,黃鐘宮、無射商、黃鐘羽、無射宮、夷則宮、鍾呂宮亦可推出越調來。可見彼越調系指調高,非此越調也。
第五說李蔉《社戲》詩若能找到固然好,但據傳是刻在其故鄉靈官殿前的一塊石碑上,但石碑蕩然無存。無存不能表明未存在過,但也無法表明存在過,只好存疑。再說,李蔉的著述中亦無此詩。
第六說倒是有文字根據的,可惜是個孤證。再說,張嘉謀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對戲劇並無研究,在他所處的年代講300年以前的事情,不是描述是推測,準確性值得懷疑。
第七說似乎是有論據的,即劇本中的人物對話:「(丑)柏亭兄,我和你各把土腔唱一曲,滿浮大白而散,如何?……(丑)做便免做,你我總是越調,不比崑腔,取音律全要腔板緊湊,唱和接換,鑼鼓幫扶,最忌悠長清冷。你唱我接,你唱我接。(凈)勞小惜打一打板,拿鑼來,我打鑼。」
從對話內容來看,其演出形式為「唱和接換,鑼鼓幫扶」,無有文場。但越調卻管弦齊鳴,可見並非同一劇種。是否越調起初只有武場,文場是後來發展起來的呢?無根據回答,存疑。再一點,該劇在曲牌「駐馬聽」上有眉批:「此中呂調用越調腔唱,故不拘板之正。」說明指的是一種腔口,而不是劇種。是否這種腔口後來發展成劇種了呢?先假設在這裡,以後有證據再說。
我們對越調起源表述如下:為中國地方戲曲聲腔分類平、背、側、月之一的「月調」,後通假為「越調」。根據一: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日為陽、月為陰,月調即陰調。清徐大椿《樂府傳聲》中說,陰調的發聲方法是「逼緊其喉」,發出的音若「雌聲」。越調無論生旦,唱腔拖音均假嗓帶「吽」,這種唱法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這種唱法不正是陰調(月調)的特點嗎?論據二:流往陝南的藝人解放後仍稱越調為「月調」。
越調演出原本表現為三種形式,即越調正戲、越調影戲和越調偶戲(後二者均屬傀儡戲範疇),並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三支:一支主要演正戲和皮影,活躍在湖北西北部;一支主要從事越調皮影演出,活躍在陝南安康一帶;一支在河南本土。
除上述禹縣、臨潁在乾隆年間有越調班外,還有:道光十二年(1833)寶豐組建了大豐營、周營越調班;道光末年(1874)禹縣組建了「六房班」;咸豐初,葉縣有陳德剛班;光緒年間,襄城縣七班(衙門頭皂、二皂、頭快、二快、頭壯、二壯、索夫)供戲,成立「七班戲」戲班;光緒二十九年(1903)葉縣成立「大營班」。
光緒初年,南陽籍越調藝人王慶和(紅生)來到許昌後,先入禹縣「六房班」,後入「馬車場班」。他擅長演關公戲,聲如洪鐘,夜晚唱戲聲傳五里開外。他主演的《灞陵挑袍》《古城會》等深受廣大觀眾歡迎。他身材魁梧,儀表堂堂,氣度非凡,扮相酷肖,人稱「活關公」。演出時一些群眾為之焚紙燒香,頂禮膜拜,廟內塑工以其形象雕塑關公塑像,可見影響之大。同來的還有他的師兄丑角演員「老迂闊」(藝名)與男旦演員肖芝等。
乾隆年間還誕生了河南梆子,如襄城縣李家窩班就是這時成立的。
河南梆子與越調有傳承關係,二者唱腔接近。河南梆子慢板、流水、二八、散板與越調二八、流水、亂彈、散板等四大板類分別對應相似,特別是作為河南梆子主要板類而梆子家族中其他劇種均無的二八與越調的主要板類亂彈近似(豫東二八與亂彈中的銅器調酷似)。甚至一些枝節之處,如大起板轉慢板及慢板轉流水,流水眼起板落及上句尾音不限下句落主音等,兩個劇種也都相近。
清代、民國及建國後,兩個劇種都有劇本通用、演員互相參與演出的現象。如禹縣衙門及馬車場越調班解放後改成了豫劇;許昌越調的席桂花原是豫劇演員;襄城縣越調劇團和豫劇團合併排越調《平原作戰》時,飾演趙勇剛的趙魯生是原豫劇團演員。
那麼,越調與河南梆子孰先孰後?我們認為,河南梆子脫胎于越調。根據一:河南梆子藝人說河南梆子是「越調底子加皮簧」,說明河南梆子是以越調為基礎,吸收其他唱腔發展起來的。根據二:越調沒有河南梆子流傳廣泛,卻比梆子地位高。有三點可以證明:一是民間初年,越調在開封、鄭州演出時,戲價、票價都比梆子戲定得高。二是民間有「一清二黃三越調,梆子、花鼓湊熱鬧」之說。三是同一處廟會多個劇種、劇團演出,「廟董」(執事)在為各劇種分配住房時,按傳承例規,越調住東廂房,梆戲住西廂房。為何如此?梆子師承越調。
台灣河南梆子藝人說他們唱的是「禹西調」,說明河南梆子發源於禹州西部山區。而此處也正是禹縣衙門及馬車場越調班發源處。
清代,許昌梆子戲班如雨後春筍。
嘉慶六年(1801),山西藥商在禹州設會館,隨後山西梆子流入禹州,其聲腔和表演,對河南梆子有很大影響。
道光年間(1821—1850)修訂《許州志》載:「祀神報賽以醵錢演戲,刲羊列豕為誠敬,計一歲中自非刈麥之期,合樂饗之年,村村相繼……」
許昌西北桂村附近靈井河為水旱碼頭,溝通南北經商者。有個來自山西的油梆隊從此來許行商,眾多人擔著油擔沿街游賣,擊梆為號,許昌人稱之為「大油梆」。山西人發了財,不想挑擔賣油和長途販運,在許昌西關建起了油作坊,坐地經營。他們為了玩樂,成立一個戲班子叫「福興班」,先是帶來山、陝的人,而後逐步招收本地學生,一切開支全由他們供給,演唱時用油梆擊節奏,人們便稱「福興班」為「大油梆」。
另有一說:有個山西賣油的來許昌做生意,住在城西北靈井的小董莊,人稱「賣油董」。他自己炒芝麻、磨香油,每天挑著擔子敲著木梆,走街串巷。賣油時,他愛編些順口溜,邊走邊唱。手中有了積蓄,便買來鑼鼓家什,招來很多愛好者相聚為樂,起名鑼鼓社。後他又請教書先生編些小調小曲,添置弦子配音,場面越來越全,名聲傳開,被許州衙門五班收編改名為「五班油梆戲」,並添置行頭在城鄉演唱,人稱「大油梆」。這兩種說法並不矛盾,「賣油董」應該是山西賣油商人中的一個代表人物。
同期,鄢陵縣著名藏書家蘇源生的丫環慶春醉心於地方戲藝術,傾囊捐贈自己積累的體己錢,成立「慶春班」戲班,兩年後又由城內四條街組建了一個戲班,叫「公議班」,俗稱「四街戲」。道光十年(1830),長葛縣董村街善辭賦的田賦吏辛克恆秀才組建了「文勝班」戲班。
同治年間(1862—1874),朱仙鎮的《重修明皇宮碑記》刻有參加捐資的戲班,其中有許州「福興班」(大油梆),長葛「文勝班」,鄢陵「公議班」「慶春班」,洧川「公盛班」。
咸豐初年,襄城縣潁橋鎮王春水創辦梆子戲班。光緒十三年(1887),扶溝縣潭池梆子戲班成立,西華紅花集馬繼榮戲班、扶溝縣江白亭城龍虎班等也相繼成立。
光緒十五年(1889),郾城縣衙中的「八班」「十房」共領五個梆子戲班,即:民壯家班、快家班、皂家班、捕頭家班、十家房班。
光緒年間,出現了漢調二簧,這是許昌京劇的前身。光緒三年(1877),襄城縣姚莊成立漢調二簧班;郟縣沙溝成立漢調二簧戲班;臨潁縣衙成立「皂家班」。光緒三十年(1904),襄城縣知事孔繁傑籌建二簧戲班,影響較大。
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道情。光緒二十八年(1902),西華縣出現新興劇種道情班,創始者壟長法(1887—1976)綽號「翻毛雞」,編新本創新腔,於5年後正式登上高台演出。
清代演出的主要場所是戲樓。有廟的地方几乎都有戲樓,真可謂星羅棋布。如禹州有據可查的就有六十多座。檔次也越來越高,樣式講究,雕刻精緻,繪畫絢麗。有廟的地方就有會,有會就要唱戲。有時一日幾處有戲。如農曆正月十三是火神廟會(傳說這天是火神生日),凡有火神廟的地方都有會有戲。
清代還出現了劇作家。
順治八年(1651),襄城縣廩生耿應房創作雜劇《東廂記》。
禹縣廩生杜希春(1859—1911)出身農家,少時酷愛讀書,喜愛詞曲音樂,擅長吹拉彈唱。他創作以英國小姐為主角的新戲曲《驅癖驗方》,描寫一個西洋少女勸夫斷戒鴉片的故事。文人爭相傳抄,班社到處演唱,開「外國人」首次登上河南地方戲舞台之先例。杜希春在晚年還編寫過《同胞恨》《小寡婦上墳》《紅繡鞋占課》《放腳》《花園贈金》等戲。這些劇目廣為流傳,深受群眾歡迎。
民國時期,許昌戲曲仍具盛勢,梆子、越調、京劇(漢調二簧)、曲劇、羅戲、二夾弦等劇種分布於各市縣村鎮。
民國初,河南省新劇團成立,制定簡章,宗旨是「不變國風,移風易俗,灌輸維新」。許昌曾到開封索取簡章,準備走新劇團之道路。
(未完待續,歡迎明天繼續欣賞精彩內容:【清代及民國時期的許昌戲曲(下)】)
【作者簡介】馬炎心,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歷任中共許昌市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許昌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局長、中共許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等職。系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編寫、整理各類劇目近20部,多部參加省級以上賽事並獲多項大獎。獨自或與人合作出版戲劇、文學和歷史研究專著多部,在省內外具有廣泛影響。
賈鳳翔,曾獲河南省高等院校畢業統考漢語言文學專業全省第一名,進修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現為許昌市老幹部大學文學教師。在小說、散文、戲劇、影視、曲藝、詩歌、文藝評論、歷史研究、書法、音樂、攝影、演講、表演諸領域均曾在國家級、省級發表作品或獲獎。出書三十餘本。系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曲藝家協會會員。名列《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博客被新浪總部評為全球十大新銳之一。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本公眾平台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