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孩子即心疼又後悔,可下次還會再打?到底是什麼原因?

2019-11-23     智欽孕嬰平台

打罵,從來都不是愛。

人們常說,這世界上,只有狠心的子女,沒有狠心的爸媽。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父母只會嫌自己給的少,從來不會說愛孩子愛的太多。

古人說:愛之深,責之切。

因為太過於愛孩子,有時候就容易把握不住度,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會上手打孩子。

朋友家的孩子很調皮,很貪玩,有時候好好說話,孩子都不聽,就會下手打孩子,把孩子打的上氣不接下氣的。

每次打完孩子,朋友會跟心疼,孩子哭她也哭,比自己被打還難受。

但是下次孩子犯錯的時候,朋友還是會下手打孩子,她也知道打孩子不對,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情緒在那了,就還是會故伎重施。

其實有不少這樣的父母,在氣頭的時候,沒控制好自己就對孩子動粗,可是反應過來的時候就是很心疼,不該打孩子,並且心裡暗暗的說,不再打孩子,可下次依舊還會打。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爸爸媽媽?打完孩子很心疼,可下次還會打的真實原因很扎心。

其實總是重複那些讓自己後悔的行為,往往有很深的心理因素。

很多人在真實場景中,很難運用自己"學習到"的方法,只會用自己"體驗過"的方法。

如果你從小因為"不聽話"會被打、被罵,那麼你真正體驗過的是父母打罵這個行為。

這個行為方式已經刻印在你的記憶中很多年,每當父母打罵你一次,你就重複學習一次。

當你覺得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你根本找不出任何應對方法,只能用你父母交給你的方式——先打你一頓,打到你聽話。

如果你小時候因為不聽話被打,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你的"痛苦記憶"被這個"似曾相識"的場景激活了

也許你的頭腦中並沒有清晰的出現這個畫面,但"不聽話就要挨打"這個場景,已經存在於你的潛意識中。

一旦你進到這樣的場景里,潛意識就被激活了。在這個場景里你熟悉的角色只有兩個——一個是被打的孩子,一個打孩子的爸爸或媽媽。

大腦本能地會選擇那個讓你"不痛苦"的角色,所以,你可能和你父母出現一模一樣的行為——打孩子。

如果你每次冷靜下來,都會後悔自己打了孩子,說明你已經走在了覺察之路上。

後悔是個很好的情緒,它在告訴你——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這麼做之後你會很難受,也許比被打的那個孩子還難受。

後悔的情緒,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你繼續某種行為。但是只有「後悔」這種情緒還不夠,你還要思維配合上。

我建議父母能夠在感覺孩子「不聽話」而憤怒得想揍他們一頓時,轉換一個思維方式——當你是孩子的時候,你希望媽媽怎麼對你?

當你還是孩子的時候,你的父母可能在他們認為你「不聽話」的時候打過你、罵過你,但是你自己回憶一下,你真的只是想惹怒他們,才故意「不聽話」的嗎?

會不會在你那些「不聽話」的行為下面,還隱藏著更多的東西?

心理學家認為:

如果一個人總是重複一件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絕大多數都是因為心理傷害導致的。因為自己曾經被爸爸媽媽打過,知道打孩子會讓孩子很受傷。

但是在孩子調皮搗蛋,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就會打孩子,但是自己清楚的知道不可以打孩子。兩種矛盾的心理交織在一起,打孩子後會很後悔。

打孩子給他帶來的傷害

1、親子關係疏離

如果有一個經常打自己的父母,和他們的關係怎麼能好起來,只能是越來越差。月月的媽媽脾氣不好,總是很暴躁,動不動都會打她,打完看到她身上的傷痕又跟她說對不起。

她很愛自己的媽媽,也知道媽媽深愛著自己,但是就是和媽媽親近不起來。

媽媽的脾氣太多變,不高興就會打她,這讓她特別沒有安全感。

媽媽經常打孩子,也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離。

2、孩子對父母充滿恐懼

之前看過一個新聞,女孩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爸爸媽媽都很疼愛弟弟,對她非打即罵,還說她是「賠錢貨」。

長大之後,父母看到她的好,對她的態度也緩和了很多。

但是她每次見到自己的父母,心裡就會打顫,害怕自己被打,父母一抬手,就覺得要打自己似的,對父母充滿了恐懼。

心理學家有項研究表示:

如果小時候孩子不能和父母建立親密關係,長大之後也不能很好的處理人際關係。

孩子對父母充滿了恐懼,看到父母生氣就嚇得瑟瑟發抖,這樣的孩子不會有父母有親密關係,長大之後還是會活在被父母打的恐懼中,說不定還會以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形成惡性循環。

3、跟父母反著干

兔子急了還咬人,孩子被父母管控的太厲害,會形成反彈。而且有的孩子吃軟不吃硬,你越不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你越打他,他就越要把事情做到底。

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之後可能會產生以暴制暴的想法,你打他,他就到你。

更可怕的會是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或者年邁的父母。

其實每個孩子「不聽話」行為的背後,都有自己各種各樣的原因。極少有孩子是「為了不聽話而不聽話」,如果真有這樣的孩子,那麼他的心理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稍微冷靜一點,去探究一下背後的原因,或許有更多解決辦法。

我這位小時候被打的朋友現在也是一個諮詢師,她說:

其實我能理解我媽當時的反應,她正忙著洗一大堆的鍋碗瓢盆,洗完碗之後還要洗一家人的衣服。

我爸那時在考職稱,每天晚上吃完飯也要學習,沒什麼精力幫她分擔家務。

那時衣服都手洗,洗完涼完估計都半夜了,我媽早上六點還要起床給一家人弄早餐,吃完又要趕去上班。

不過雖然我能理解,但如果我能讓時光倒流,穿越回去附身在我媽身上,我還是很想她能暫時把水龍頭關上,問我一句:為什麼你想我親你?

其實只要這一句,我就能把剛才所見和所想告訴她,我媽並不是不講道理的人,我想,她可能會有點難為情地、尷尬地親我一下吧。其實就這一下,我就滿足了……

和我說完這件事,她也略微遺憾的說:時至今日我媽也不知道,這件事在我心裡放了那麼多年,我想她可能早就忘記了,而且我也不知從何提起。

只不過,當我女兒出現讓我覺得「無理取鬧」的情形時,我就會立即回到這個時候,然後問我女兒一個「為什麼」,再加一句「你希望媽媽做些什麼」,或者「你覺得媽媽怎麼才能幫到你?」



你看,過去的痛苦並不必然製造另一個痛苦,它也能成為一種根深的領悟。

我很欣賞這位朋友地辦法,她或許也不能準確解讀孩子為什麼「不聽話」,但她會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問孩子為什麼,需要什麼幫助,而不是一下子就跳到「指責」的位置上。

如果你能學會這種方法,你不僅會發現,孩子越來越「聽話」,你自己的童年創傷也會被修復。

- END -

互動專欄

打罵從來都不是愛,

打罵孩子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只會讓親子關係更疏離。

孩子「不聽話」背後都是有原因的,

我們家長要試著去了解孩子的「需求」,

那些靠打孩子達成的目的,

只要耐心的溝通也可以做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gZ1p24BMH2_cNUgQ31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