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給孩子學習方法:高效複習的方法,比題海戰術,省時省力效果好

2019-04-30     卓越學習力

學期過半,很多家長開始抽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關心孩子的學習,指導孩子準備複習,希望能夠幫助孩子提高。可是這時往往會發現,原以為是查缺補漏,沒想到是「女媧補天,精衛填海」。

很多人認為孩子學習狀況不好,在複習階段,只要督促孩子多做題,掌握更多解題技巧,就能取得好成績。

其實,一味地依靠題海戰術,即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績,但是對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幫助並不大。

而引導和幫助孩子按照正確的方法高效複習,不但可以讓孩子學得更紮實,提高成績,還能夠讓孩子以此為開始,掌握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後高效學習打下基礎。不說是一勞永逸,也是收益很大,值得投入的一件事情。

高效複習,知道做什麼最重要

想要把一門功課補上來的時候,首先要想不是要補到什麼水平,而是應該先看清楚自己現在所處的水平。

如果課本沒看懂,就先熟讀課本。如果課本看熟了,就好好梳理一下知識體系。知識體系梳理好了,才考慮通過強化訓練多做題來提高解題能力。

對於基礎不夠好的孩子,把課本上的知識徹底理解,理清知識體系,做到融會貫通,那麼難題也自然就能迎刃而解了。基礎知識沒理清楚,技巧再多也發揮不出來。什麼「排除法」之類的都是雕蟲小計,不值得學習,真正的解題技巧,核心還是熟練地梳理題目內部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想要做到高效複習,要根據孩子的知識掌握情況,有選擇地安排複習內容

第一輪,熟讀課本。

先把教材認真讀上幾遍,把以前學習的知識系統地過一遍,對每個章節後面的練習題或者思考題,即使以前做過,在看書的時候也要過一遍,看自己是否印象深刻,解決起來是否熟練。這樣才能把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弄透弄熟;

第二輪,一般是專題複習。

比如行程問題專題、三角形專題,用幾天時間從頭到尾梳理一遍,通過知識導圖等方式記錄和整理,梳理出知識體系,條理分明地記在腦子裡。這個過程就是「尋找規律,理清知識體系」的過程;

第三輪,強化訓練。

通過多做題,來提高解題能力。如果前兩輪沒有做好,直接大量做題,就會很痛苦,題目做再多,也很難有所提高。做題的時候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多做簡單的、和自己水平相當的題目,循序漸進地提高,不要在太難太偏的題目上浪費時間。這樣學習就會比較輕鬆,時間也不會那麼緊張。

按照不同科目、不同水平規劃複習任務

要根據個人的學習狀況、知識的難易程度,來制定複習任務和計劃。對自己來說容易的就快一點,難的就慢一點。課本梳理完成之後,再用一段時間來進行強化訓練。例如:

歷史:課本看過幾遍之後,內容就會比較熟悉了。然後就可以梳理知識體系,對照目錄,借鑑一些參考書上的知識結構圖表,自己把知識體系圖畫出來,在腦子裡建立起完整、清楚的歷史知識框架,思路清楚了,以後做題就很容易了。通常一個課本半個小時就可整理完。

數學:基礎比較差的時候,很難像歷史等科目那樣直接進入「尋找規律」的過程,必須先進行「徹底理解」。先把每一小節的內容非常詳細地看一遍,裡邊的例題要認真地理解,看完例題要馬上在草稿紙上自己重新演算一遍,課後的習題也要重新做一遍。做完這些,才能在此基礎上梳理知識體系,然後再通過強化訓練來提高解題能力。

半小時看書,半小時來推導公式和梳理知識結構,再用半小時來做點練習題。

政治:如果對課本上的知識點理解得還不夠清楚,就必須多看課本。一邊看一邊理解。同時,根據章節目錄,按照「自頂向下」的原則,把知識體系梳理清楚。再把課本上的練習題也跟著複習一遍。這樣,就算把書看紮實了。通常,一個章節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這些做完之後,再做一些習題鞏固一下,就可以了。

時間不夠用?向效率要時間

知道了複習應該做什麼,可是時間從哪裡來?老師上課占用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又要布置很多作業,每天連作業都做不完,時間根本不夠用,哪來的時間去自主安排複習?再好的方法,沒有時間用,怎麼辦?

第一種方法是「擠」:增加用於學習的時間

擠時間是大家都會的事情,如果連擠時間都不會,想要取得很大進步是很困難的。下課時間的十分鐘,和中午休息的時間,放學回到家的時間,晚飯前後的時間,都是大家眼裡可以擠一擠的時間。

然而,占用必要的休息和恢復精力的時間,效果未必要好。很多孩子花很多時間去學習,幾乎達到了生理極限,不可能再擠出什麼時間來了,但進步仍然十分有限。

第二種方法是「換」:通過捨棄,提高時間效率

每天可用的時間就那麼多,可是這些時間裡,安排什麼樣的內容是可以調整的。時間有限,更應該集中時間和精力,做最重要和最有效率的事情。

在制定複習計劃的時候,不應該先想著能夠擠出多少時間,然後再來想這些時間能用來幹什麼。把重要和更有價值的事情放到臨時擠出來的時間裡邊去做,是不夠明智的做法。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想好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並按照重要性依次排序,然後再來安排時間。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先做,其它事情排在後面,這樣自然就有足夠的時間了。

所以,利用好時間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試圖把所有事情都做好,要學會捨棄。用重要的事情代替不重要的事情,用進步最快的事情代替對進步幫助不大的事情,從而確保自己一直在做最重要的、最有價值的事情

比如數學,老師發的很多卷子和習題,最後都有一道思考題,或者拔高題。如果孩子基礎比較好,做這樣的題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孩子基礎不夠好,就沒有必要跟它們較勁。這樣節省出來時間,用來梳理、鞏固基礎知識,取得的進步比做難題大得多。

一定要讓孩子在養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的習慣,比如習題建議時間是45分鐘,就一定要在45分鐘之內完成,不會的空下來,及時向同學和老師請教。

第三種方法:合理分配精力,提高綜合效率

對於需要大量的閱讀、理解、背誦的內容,要安排時間比較長、精力比較充沛、不容易受到干擾的時間段來完成。

那些精力不太旺盛,比較容易手干擾的時間用來做題。做題的時候需要動筆,會比較容易集中注意力,即便思路被打斷,也很容易回過來繼續做。

所以,時間不夠用時,重要的不在於擠出來多少時間,而在於如何取捨、如何分配精力,來提高已有時間的效率。

極簡時間計劃,最可靠

很多人談到時間管理的時候,總是把它和一張細緻周到的時間計劃表聯繫起來。其實,這可以說是最常見的誤區,也是最能給家長和孩子帶來挫敗感的事情了。

無論怎樣計劃,也不可能考慮到各種情況,計劃表再細緻,實際執行的時候都不可能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做完,一有小狀況,整個計劃就會被打亂,退回到當初最混亂的狀態里去。當有些事情面臨選擇的時候,有些任務是在無法完成的時候,該怎麼辦?

回到最本質的問題上,做計劃表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能做重要的事情。明確了這個目的就好辦了:

  • 重要而緊急的事情,不記在表里,也不會忘記,也會去做;
  • 不重要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記下來,免得擾亂心神;
  • 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才需要寫下來。

重要而緊急的事情,比如老師布置的作業,不是不安排時間,而是儘量做到慣常化,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就像幾點鐘上課幾點鐘下課一樣,形成習慣。

這樣,極簡時間計劃里,只記錄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情,對應到複習階段,就是根據不同科目、不同水平規劃的那些複習任務。

在做完例行的任務(比如老師布置的作業)之後,列在極簡時間計劃裡邊的任務,就成為頭等大事,不用擔心因計劃被打亂而得不到執行。


總結,教會孩子高效複習,首先,要明確做什麼是最重要的;然後,通過做好取捨、合理分配精力來提高時間效率;最後,通過最可靠的極簡計劃來保證最重要的任務得以有效執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fBQGWwBmyVoG_1ZiAN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