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昔日的京城早點

2019-06-02     皇城根胡同串子

昔日四個賣京味兒早點的小販

作者:老驥伏櫪

既然說的是「胡同京味小吃」的「尾巴」,就從我家門口說起吧,實際上這樣的小販當時也出現在不少胡同里。

真正的老北京人在吃早點上很講究,而且截至上世紀50年代初,具體講大概是1954年之前,北京城的街道不僅有許多大小賣早點的鋪子,就是各條大小胡同里,幾乎都有挑挑兒或推著車子賣早點的流動小販,給北京人吃早點提供充分的挑選餘地。至於早點的品種,堪稱多種多樣兒,老北京老人曾懷念昔日早點,就是不少海外定居的華人,如已故著名文學家梁實秋先生生前,都寫了大量文章回憶昔日在北京吃早點情況。上世紀50年代初,正是我童年時期,我所住的胡同周圍數繁華地區,大小餐館、早點鋪子、日用百貨商店、「酒缸」等鱗次櫛比。我所住胡同經常有走街串巷的小販,包括賣早點的小販,當時北京城的不少胡同里也是這樣。但是在我家胡同東口,有四個賣早點的小販,給我童年帶來歡樂,也給胡同里居民吃早點帶來方便,在我印象中,他們有兩三年時間,除冬季外都是在我所住胡同東口賣早點。

說起我家所住的胡同,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老胡同,我家住在胡同原1號院(後來改為3號),距胡同東口僅20米左右。我所住的胡同東口形狀很少見,呈「喇叭口兒」形,東口兩側便道面積很大,足可以容納五六位小販擺攤兒賣貨,而且不會影響胡同東口兩側店鋪營業。記得胡同東口南側是一家名叫「宏隆」的油鹽店;北側是一家修理自行車的鋪子和一家私人「成衣鋪」(做衣服的店鋪)。大概由於這四個賣早點的小販最多到早晨九點鐘就收攤兒,不影響店鋪營業,加上雙方掌柜多年相處感情不錯,雙方從來沒有發生糾紛。

胡同東口南側便道上,兩家賣早點的小販,都是推車擺攤兒,一家是賣「麵茶」的、一家是賣「炸三角」和「炸餎餷合」的;北側便道也是推車擺攤兒的兩個小販,一個是賣粳米粥的、一個是賣炸油餅兒的羅鍋子小販。這四個小販推的都是雙輪車,車上都有火爐,爐上有鍋,還有做早點的炊具,碗、勺等餐具。我那時候小,沒有仔細觀察那些早點車的情況,只是覺得這些賣早點的小販經營很不容易。

這四個小販在我家所住胡同東口那塊巴掌大的地方經營幾年,給我一個孩子留下深刻印象,與他們所賣食品的貨真價實、服務態度親切熱情、服務細緻周到,最重要的是為人誠實守信是分不開的。那時候的個體商販要想拉住買主兒,必須以誠信為本;買主兒就是「上帝」,如果上一次當,他們決不會再買第二回。我們胡同里住戶與這四個小販多年打交道,憑的就是信任。而且我們胡同里住戶情況很「複雜」,既有清朝官宦人家後裔,也有一些軍閥後人、秀才之家、商賈人家、著名藝人等,我童年時也有不少勞動人民家庭等。這四位小販面對的人員,應該是很複雜的。就說那賣「炸三角」的小販吧,幾乎每天天蒙蒙亮就開始賣早點,那時候北京城裡人口不是很多,但這四個小販周圍,每天都買主不斷。這個賣炸三角的小販的麵皮兒、餡兒等,都是後半夜在家準備好。那火爐也是在家提前生好,來到賣早點的地方,把鐵鍋放在火爐上放滿油,待油燒得滾熱,就開始炸三角和餎餷合。外皮兒焦脆,內里鹵餡兒咸香熱氣兒、晶瑩透亮;那類似「金條」約1厘米厚的外表呈深褐色的炸餎餷合,入口酥脆、鹵餡兒清香綿軟,深受大家歡迎。記得當時一個餎餷合售價1分錢,一個炸三角售價2分錢,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花三分錢肚子就飽了。每次買炸三角時,我喜歡看那小販的熟練、乾淨利落的操作過程,一個人連做帶賣,連續操作兩個多小時,真是勤勞敬業。

我喜歡賣麵茶的那個裝麵茶的大鍋,造型獨特,特別是攔腰那道鐵箍,不知起什麼作用。那個裝著用油調得細潤溜滑的芝麻醬,那個類似罐頭盒的小鐵筒兒,表面是一圈圈兒細密的小孔兒,筒里的芝麻鹽兒透過那些小孔兒,均勻地撒在麵茶表層的芝麻醬上。喝一口麵茶,那芝麻醬立刻流動著繼續覆蓋在麵茶表層,使得那碗麵茶一直被喝完都有撒著芝麻鹽兒的芝麻醬,有滋有味兒。記得這個小販麵茶售價是,一小碗麵茶售價2分錢;一大碗麵茶售價3分錢,所謂大、小碗兒的區別就是,大碗比小碗要高出2厘米,碗口直徑一樣。像我這樣的小孩子,喝一小碗麵茶就飽了。

賣粳米粥的小販不像相聲表演藝術大師侯寶林先生那樣,一邊吆喝一邊賣,因為這有固定攤位的小販用不著吆喝就買主不斷。5分錢一碗粳米粥,買主喜歡放白糖或紅糖(人們稱作「黑糖」),只要說一聲就行了。胡同里不少住戶是端著小鋁鍋或瓷盆兒買粳米粥回家喝,這樣的買主兒,一次最少要買四五碗粳米粥。所以我印象中,每天總是那位賣粳米粥的小販先賣完收攤兒。

我印象最深,也最同情的,就是那位賣炸油餅的「羅鍋子」。這位40歲左右的男人,不僅是「羅鍋子」,而且走起路來,腿也有些瘸。他沒有娶妻,只是靠賣炸油餅來養活自己的老父親,父子二人相依為命,倒也贏得胡同里居民的同情。他從和面到炸油餅兒,大概有自己的「訣竅」和勤奮,雖然那時候胡同里居民不是太多,但是四個小販中,這「羅鍋子」車前每天總是要排隊購買油餅兒。我每次和我母親買炸油餅兒時,我母親總是讓我先稱呼這位小販「馮大爺」,所以這個小販很喜歡我。大概在這些個體小販消逝兩年後的一天,我在我家北邊不遠的一條胡同口兒,看見了這位「馮大爺」,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和他談話時知道的,因為當時是夏季,所以他有時候坐在胡同口的一塊石墩兒上乘涼,否則我真不知道他住家和我家隔著四五條胡同遠。這是個善良的人。

算起來,從我三歲到七歲吧,和這四個小販打了幾年交道,留下很好印象。只是他們在我印象中都是突然消失的。除了剛才提到的,偶爾見到那位「羅鍋子」小販,其他三位小販至今也沒有再看見。但是他們確實給我童年那幾年,留下美好的記憶!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R_YvJGwBmyVoG_1ZO7PW.html